把握好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最佳時間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今年是全國政協委員張文宏履職的第一年。沒有成為(wei) 全國政協委員之前,作為(wei) 國家傳(chuan) 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經常會(hui) 在社交網絡平台回應群眾(zhong) 對新冠疫情的關(guan) 切,“但是發也就發了”。成為(wei) 政協委員之後,張文宏知道自己發聲的平台變得不一樣了,他倍感珍惜,因為(wei) 反應老百姓切實需求的表達可以更快地傳(chuan) 遞給相關(guan) 部門,進而推動政策的改變。
履職第一年,張文宏重點關(guan) 注基層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能力建設。3月4日,張文宏亮相今年兩(liang) 會(hui) 的首場“委員通道”,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新冠疫情三年來的感受”時,張文宏說,他通過調研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承擔了大量抗擊疫情的工作,“他們(men) 是我們(men) 走出這波疫情非常關(guan) 鍵的力量”。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nong) 村和社區。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並非隻有張文宏重點關(guan) 注基層醫療機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健委主任劉俊彩在提案裏寫(xie) 到,三年來,基層醫療機構積極築牢基層疫情防控“網底”,發揮“探頭”作用,為(wei) 全國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年的新冠疫情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重要性凸顯。目前,疫情處於(yu) 低流行階段,張文宏認為(wei) ,接下來是繼續強化基層醫療體(ti) 係的最佳時間節點。他表示,新冠疫情以來,我國在處理疫情方麵積累了很多經驗,為(wei) 未來打造平急轉換、三級聯動的醫療網絡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當基層醫療衛生體(ti) 係變得有彈性、有韌性之後,如果再有疫情來襲,一個(ge) 覆蓋麵廣泛的醫療救治網絡體(ti) 係就可以上下聯動,“這樣對於(yu) 未來有可能存在的公共衛生挑戰,我們(men) 就有信心。”張文宏說。
留住人,基層醫療衛生體(ti) 係就做好了
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2021年年底,全國在村衛生室工作的人員有136.3萬(wan) 人,其中執業(ye) (助理)醫師47.6萬(wan) 人。與(yu) 2020年比較,村衛生室數減少了1萬(wan) 個(ge) ,執業(ye) (助理)醫師卻增加了1.1萬(wan) 人。
但是增加的人員還不能滿足需求。劉俊彩在調研中發現,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編製不足問題仍然凸顯,隨著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任務持續加重,基層編製和人員沒有相應增加(農(nong) 村地區更為(wei) 突出),呈現出工作量大而醫務人員少的局麵。
張文宏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建設好基層醫療衛生體(ti) 係,人才是關(guan) 鍵,也是標誌,“留住人了,基層醫療衛生體(ti) 係就做好了”。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劉俊彩認為(wei) 應增加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編製數量,根據服務人口數量及需求,綜合考慮常態化疫情防控等因素,統籌區域內(nei) 人員編製資源,科學核定、動態調整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編製數量,允許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在編製總額內(nei) ,采取員額製管理方式補充醫務人員。
基層醫療機構留不住人才的一個(ge) 重要原因是發展空間較小。張文宏在上海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在就職前曾去三級醫院做過相關(guan) 規範化培訓。張文宏強調,這些培訓今後還需要繼續加強,通過三級診療體(ti) 係、醫聯體(ti) 等機製,持續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讓老百姓願意來基層看病。患者的增加會(hui) 提升醫生的診療能力,也是醫生的職業(ye) 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三級診療體(ti) 係在新冠疫情之前就開始構建,“新十條”之後,為(wei) 了保證重症患者及時被救治,三級診療體(ti) 係被進一步完善。“新十條”發布的當天,《以醫聯體(ti) 為(wei) 載體(ti) 做好新冠肺炎分級診療工作方案的通知》也同時發布,文件要求以網格化布局醫聯體(ti) 為(wei) 載體(ti) ,完善三級綜合醫院之間的轉診機製,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連續性,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
“新十條”之後的一段時間,張文宏坦言,包括他在內(nei) 的醫務人員壓力非常大。張文宏和專(zhuan) 家團隊到基層醫療機構調研期間,遇到一位他們(men) 曾在線上多次會(hui) 診過的新冠重症患者,這位70多歲的患者受益於(yu) 基層醫療機構和上級醫院的三級聯動,成功脫離了生命危險,已於(yu) 除夕夜的前一天順利出院。
這些被社區醫生成功搶救的患者,“給了我非常大的信心,隻要我們(men) 強化好基層醫療衛生體(ti) 係,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力量動員起來,就可以把疫情中高危患者在早期的黃金救治時間窗內(nei) 搶救回來。”張文宏說。
為(wei) “平戰結合”儲(chu) 備力量
“新十條”不僅(jin) 按下了完善三級醫療體(ti) 係的加速鍵,在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能力方麵,也起到了推動作用。春節假期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基層診療和服務指南(第一版)》(以下簡稱《指南》)發布。隨後,參與(yu) 《指南》製定的權威專(zhuan) 家又麵向全國基層醫生開展了為(wei) 期8天的培訓。培訓涵蓋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對症支持治療、中醫治療、炎症指標的判斷等22個(ge) 主題。
《指南》的兩(liang) 位專(zhuan) 家組組長之一、中華醫學會(hui) 全科醫學分會(hui) 主任委員遲春花表示,《指南》及培訓有助於(yu) 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對推動分級診療製度的完善也將發揮積極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吳浩是《指南》的另一位專(zhuan) 家組組長。作為(wei) 國家衛生健康委應對新冠疫情社區防控專(zhuan) 家組組長,吳浩帶領團隊先後直接參加了16個(ge) 省份的28場重要疫情防控“戰役”。在去年兩(liang) 會(hui) 的“委員通道”上,吳浩說,社區防控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疫情防控關(guan) 鍵之舉(ju) 。
吳浩是全國政協委員優(you) 秀履職獎的獲得者,他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任職近20年,上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任期內(nei) ,他的多份提案聚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著力推動基層醫院呼吸學科規範化建設》是吳浩今年帶來的一份提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麵向最廣大的呼吸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然而,常年與(yu) 基層醫療機構打交道的吳浩向記者表示,基層醫療人員呼吸疾病診療服務能力相對薄弱,專(zhuan) 業(ye) 知識缺乏、觀念陳舊,機構缺少常用診治工具和常用藥物,特別是新冠疫情的暴發,暴露了我國對呼吸慢病及呼吸道傳(chuan) 染病的防診治規範化還遠遠不夠。
因此,吳浩建議,以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為(wei) 核心,以流感及新冠病毒等呼吸道傳(chuan) 染病為(wei) 對標目標,建立基層呼吸病專(zhuan) 區,以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呼吸慢病綜合防治能力和呼吸道傳(chuan) 染病應對能力。吳浩表示,基層呼吸學科得到了發展,如果再有疫情來襲,可以迅速地整合出應對疫情的人力和資源,實現“平戰結合”的轉換。
強基層,利在當下,功在長遠
吳浩曾兩(liang) 次走上“委員通道”,第一次是2018年,當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首次開啟“委員通道”這一機製。當時,吳浩是北京豐(feng) 台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委員通道”上,記者向他提問:“北京有很多大醫院、名醫生,社區醫生對百姓的健康能起到什麽(me) 作用?”
2018年,新冠疫情還沒來襲,基層醫療機構的重要性還沒現在這麽(me) 廣為(wei) 人知。吳浩在“委員通道”分享了一個(ge) 案例:有一天,他在電梯間遇到一位85歲的老奶奶,經過詢問得知,老奶奶帶著60多歲的女兒(er) 來看全科醫生。“看到她們(men) ,我就在想,這不正是我們(men) 的未來嗎?當我們(men) 老了,如果有一個(ge) 值得信任的全科醫生,在家門口做做健康保養(yang) ,就不用奔波在大醫院裏受罪了。”5年後,張文宏在“委員通道”上,再次回應了基層醫療機構在守護老百姓健康方麵的重要性。
張文宏、吳浩都以老年人來舉(ju) 例,這並不是巧合。我國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主要人群正是老年人,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需要經常去醫院看病、開藥,同時,他們(men) 也很節儉(jian) ,不願意多花錢。在他們(men) 家門口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方便、人少、醫藥費報銷比例高,可以同時滿足他們(men) 的這兩(liang) 個(ge) 需求。
張文宏說,建設基層醫療衛生體(ti) 係的意義(yi) 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應對疫情,也是為(wei) 了未來的整體(ti) 醫療需求,“老百姓身邊要有靠得住的醫療體(ti) 係來支撐。”
2022年年末,我國人口141175萬(wan) 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wan) 人,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中國的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已是不爭(zheng) 的事實。據國家衛健委推算,“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yi) ,占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前後,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yi) ,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守護這些老年人的健康離不開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醫務人員。2018年兩(liang) 會(hui) ,吳浩在“委員通道”上說:“社區醫生的春天就是健康的春天”。5年後,這句話依然沒有過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