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校畢業生“就好業”需多方合力 1158萬背後的就業關切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規模再創新高,預計達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82萬(wan) 人。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每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都是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心的熱門話題。今年亦然。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形勢依然嚴(yan) 峻,企業(ye) “招工難”和畢業(ye) 生“就業(ye) 難”並存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如今,就業(ye) 市場上既有新生力量,也有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人員。不少代表委員認為(wei) ,對於(yu) 職場新生力量00後來說,他們(men) 的擇業(ye) 自主意識更強、職業(ye) 選擇更加多元。而針對靈活就業(ye) 、新就業(ye) 形態的從(cong) 業(ye) 人員,應依法加強相關(guan) 的權益保護。
大學生就業(ye) 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突出做好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如何切實解決(jue) 這一關(guan) 係到千家萬(wan) 戶的民生關(guan) 切,成了不少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要高質量做好大學生就業(ye) 工作,還麵臨(lin) 諸多挑戰。”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dong) 告訴記者。
施衛東(dong) 分析,現狀是高校畢業(ye) 生總量再創新高,同時企業(ye) “招工難”和畢業(ye) 生“就業(ye) 難”並存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麵是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期望值越來越高,求穩趨勢在增加,部分畢業(ye) 生過度向往“體(ti) 製內(nei) ”工作崗位;另一方麵,製造業(ye) 、服務業(ye) 普工難招,技術技能人才短缺,招聘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地區差異也較為(wei) 明顯。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山東(dong) 省德州恒豐(feng) 集團高級技師王曉菲深有體(ti) 會(hui) ,“我們(men) 這種一線製造業(ye) 工廠,人才缺口一直存在。特別是這幾年,越來越不好招人。一方麵是因為(wei) 紡織專(zhuan) 業(ye) 在大學裏越來越冷門,年輕人更喜歡新興(xing) 的、前沿的專(zhuan) 業(ye) ;另一方麵,工廠高溫高濕等客觀條件依然存在,確實比‘坐辦公室’的崗位更艱苦,一些紡織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也會(hui) 選擇考研、考公,或轉行就業(ye) ”。
針對現階段畢業(ye) 生就業(ye) 難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在會(hui) 前專(zhuan) 門進行了調研。劉林指出,當前不少觀點把今年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的主要原因歸結為(wei) 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際脫節,所培養(yang) 的畢業(ye) 生眼高手低、就業(ye) 觀不正、求安求穩等,“這種分析不無道理,現階段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確實有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養(yang) 和學生就業(ye) 觀念方麵的問題,這是老問題了,但不是今年就業(ye) 難的主因”。
“今年就業(ye) 難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後經濟社會(hui) 尚處於(yu) 複蘇過程中,現階段有效需求不足。換句話說,現在主要難在崗位供給端,而不是難在高校和學生身上。”劉林表示,用人單位的崗位挖潛空間已不如從(cong) 前,這是一個(ge) 需要重視的問題。
“所謂的挖潛是什麽(me) ?過去為(wei) 了解決(jue) 大學生就業(ye) 困難,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比如擴大二學位招生、擴大研究生招生、擴大高職招生等。但隨著幾年擴招之後,由此帶來的高校辦學條件緊張等問題也顯現出來,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通過高校擴招緩解就業(ye) 壓力的空間已經不大了。”劉林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鍾章隊認為(wei) ,3年的疫情對就業(ye) 形勢有很大影響,許多企業(ye) 尤其是民營企業(ye) 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chong) 擊,而目前提供就業(ye) 崗位的主力正是民營企業(ye) 。
“今年如果世界經濟恢複得好,下半年的就業(ye) 形勢會(hui) 好起來,如果今年世界經濟恢複緩慢的話,就業(ye) 也會(hui) 受到影響。”鍾章隊說。
00後進入職場,新特點湧現
大學生就業(ye) 一直是網絡上的熱門話題,近年來,“00後整頓職場”“大學畢業(ye) 生5年存款5000元”等話題時常成為(wei) 網絡熱點。究其刷屏背後的原因,也與(yu) 這一代年輕人在求職觀念上的轉變有關(guan) 。
“00後整頓職場是一個(ge) 真實存在的現象,表明他們(men) 正在努力尋求適應當前職場環境的方法,並確保他們(men) 的工作能夠滿足個(ge) 人需求。”全國政協委員、浙江金融職業(ye) 學院院長鄭亞(ya) 莉說。
在學校裏接觸到的00後學生給鄭亞(ya) 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men) 彰顯個(ge) 性、堅持原則,同樣踏實努力,在擇業(ye) 上的自主意識更強、職業(ye) 選擇更加多元、更加關(guan) 注就業(ye) 體(ti) 驗和價(jia) 值體(ti) 現。因此,所謂的‘00後整頓職場現象’恰恰是提醒了雇主,在滿足年輕員工需求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他們(men) 的潛力和能力,為(wei) 單位創造更多的價(jia) 值。”
鄭亞(ya) 莉認為(wei) ,00後畢業(ye) 生身處於(yu) 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更豐(feng) 富的時代,個(ge) 人選擇的空間得到了保障;而技術進步、經濟發展使得各個(ge) 行業(ye) 領域的分工愈發地專(zhuan) 業(ye) 化,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也帶動了越來越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湧現,不斷拓寬著就業(ye) 渠道,這也是保障青年能夠多元就業(ye) 的基礎。
“概括地說,00後學生現在普遍有一種‘就業(ye) 不將就’的心態,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意願有降低趨勢。”施衛東(dong) 說。
施衛東(dong) 分析,畢業(ye) 生在工作地域、薪酬待遇、行業(ye) 前景、專(zhuan) 業(ye) 對口等方麵期望值很高,不願降低自己的求職標準。此外,部分畢業(ye) 生群體(ti) 觀望意願增強。在後疫情時期,越來越多的畢業(ye) 生傾(qing) 向到穩定的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就業(ye) 或升學、選擇暫緩就業(ye) ,部分發展前景良好的民企不再像以前那樣受青睞。
施衛東(dong) 還觀察到,非本地生源畢業(ye) 生在初次就業(ye) 時,工作地點周邊生活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和交通便利等條件,成為(wei) 他們(men) 選擇工作單位的重要因素。
“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與(yu) 國家整體(ti) 經濟實力的提升、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畢業(ye) 生生活學習(xi) 環境、就讀高校城市的發展以及00後畢業(ye) 生追求向好向上舒適的工作環境密不可分。”施衛東(dong) 說。
讓大學生“就好業(ye) ”,需多方合力
不少代表委員表示,破解“就業(ye) 難”,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形成合力。
“從(cong) 總體(ti) 上來看,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能夠解決(jue) 今年大學生就業(ye) 難的問題。”劉林說,以2022年為(wei) 例,全國1.62億(yi) 經營主體(ti) 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萬(wan) 家,實際招到高校畢業(ye) 生的隻有265萬(wan) 家。從(cong) 總體(ti) 上講,需求規模完全可以滿足高校畢業(ye) 生全部就業(ye) 。當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適合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對接精準度不夠。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疫情造成高校就業(ye) 工作和企業(ye) 招聘工作比往年啟動晚,因此當前的就業(ye) 數據不好看,隨著經濟不斷調整複蘇,針對大學生就業(ye) 的有效需求也在回升中,求職、招聘活躍度也在不斷增加。”劉林說。
如今,不斷湧現的“靈活就業(ye) ”人群中也有不少剛大學畢業(ye) 的學生,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廣東(dong) 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表示,應當考慮將季節性用工、兼職、實習(xi) 等非標準勞動關(guan) 係,在勞動法或勞動基準法框架下分別作出針對性規定,規範新就業(ye) 形態勞動用工,保障靈活就業(ye) 人員合法權益。
大學生應當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ye) 觀?鄭亞(ya) 莉認為(wei) ,大學生要練就紮實的基本功,擁有能夠在社會(hui) 上立足的一技之長,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實際需求,不斷更新知識與(yu) 技能。此外,要主動求職,積極尋找就業(ye) 機會(hui) ,通過崗位體(ti) 驗、實習(xi) 等熟悉職場,做好求職準備工作。
今年新學期開學後,施衛東(dong) 發現,學生的就業(ye) 特點與(yu) 前幾年相比有一些新變化。一方麵,江蘇省經濟複蘇態勢明顯,南通及周邊地區企事業(ye) 用人單位需求旺盛,經濟提振信心效應明顯;另一方麵,畢業(ye) 生就業(ye) 擇業(ye) 的主動性有所增強,開展就業(ye) 實踐起步更早,對企業(ye) 單位優(you) 質崗位的認知更科學。
施衛東(dong) 想對正在求職的大學生說:“做好職業(ye) 規劃,樹立正確就業(ye) 觀念,在後疫情時代,切勿‘躺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樊未晨 張渺 見習(xi) 記者 楊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