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大國工匠精神
展現大國工匠精神
——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藝術特色
作者:孟 綺
“那座山,不太高,胡麻花開山上頭,山根根,開洞洞,火車鑽進山裏頭……”由甘肅省歌劇院創作的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日前首演。該劇作為(wei) 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講述了被稱為(wei) “世界工程難題”的胡麻嶺隧道的建設過程。作為(wei) 蘭(lan) 渝鐵路的頭號重難點工程,胡麻嶺隧道的貫通,完成了世界鐵路建設史的又一奇跡,展示了中國鐵路建設者勇於(yu) 探索、攻克世界技術難題的科技創新精神。胡麻嶺隧道曆時8年,每天不到一米的掘進,既是當代愚公移山精神,也是當代大國工匠精神的具體(ti) 體(ti) 現。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將修建蘭(lan) 渝鐵路的艱辛故事用歌劇語言詮釋,向觀眾(zhong) 娓娓道來。
把紀實性創舉(ju) 搬上舞台
舞台上“不遙遠的胡麻嶺”幾個(ge) 耀眼的紅字赫然醒目,鋼筋鐵架掩映下,一股工業(ye) 風撲麵而來。“多媒體(ti) +冰屏”的獨特搭配方式,增強了舞台通透感和空間感,讓這台工業(ye) 大戲“科技感”滿滿。指揮家王燕執棒甘肅交響樂(le) 團溫情開啟,王燕說:“十幾年來,我與(yu) 甘肅省歌劇院合作了三部歌劇(《貂蟬》《呼兒(er) 嘿喲》《不遙遠的胡麻嶺》),喜歡這個(ge) 劇院的上下齊心,喜歡這個(ge) 劇院人的淳樸敦厚,讓人感受到西北人的熱情。甘肅省歌劇院在西北重鎮蘭(lan) 州堅守了84年……什麽(me) 都不能阻擋他們(men) 艱苦探索的腳步。這些點滴若非親(qin) 眼所見,不能感受至深。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是一部當代題材歌劇,把紀實性的創舉(ju) 搬上歌劇舞台,劇院麵臨(lin) 許多困難與(yu) 挑戰。希望觀眾(zhong) 們(men) 在進入劇場後能感受到當代題材對於(yu) 當下的思考和感悟。”
首次嚐試工業(ye) 題材歌劇
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的音樂(le) 創作由作曲家韓蘭(lan) 魁操刀。作為(wei) 一名地道的蘭(lan) 州人,韓蘭(lan) 魁第一部歌劇創作便是為(wei) 家鄉(xiang) 而作,以自己的音樂(le) 創作表達對家鄉(xiang) 的讚美與(yu) 期望。“對於(yu) 此次歌劇創作,我力求做到四個(ge) 對比與(yu) 融合:首先是胡麻嶺的原生態與(yu) 時代高速列車形成戲劇性對比與(yu) 融合,其次是劇中人物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方言在相同大背景之下的對比與(yu) 融合,再者是西方歌劇音樂(le) 表達方式與(yu) 中國戲曲音樂(le) 的對比與(yu) 融合,還有傳(chuan) 統作曲技法與(yu) 現代作曲技法的對比與(yu) 融合等。”
《不遙遠的胡麻嶺》是甘肅省歌劇院首次嚐試工業(ye) 題材的歌劇,這對韓蘭(lan) 魁來說也是一次挑戰。“工業(ye) 題材歌劇的音樂(le) 創作不是新課題,但是把工業(ye) 術語融入音樂(le) 和唱段裏,還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歌劇強調兩(liang) 個(ge) 重要的元素,一個(ge) 是抒情性,一個(ge) 是戲劇性,歌劇藝術就是在矛盾、衝(chong) 突中展開,最後達到統一和融合。歌劇是舶來藝術,但中華民族歌劇已有近百年的曆史,從(cong) 嚐試運用西洋歌劇與(yu) 中國的表達方式相互融合,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斷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此次創作,韓蘭(lan) 魁研究了很多西洋歌劇和中華民族歌劇,整部作品的大背景是交響樂(le) ,是用西洋歌劇的模式來講述中國的故事,運用西洋歌劇的表達方式與(yu) 中國地方戲曲音樂(le) 的融合對比,同時加入了眉戶劇、花兒(er) 等“甘肅音樂(le) 符號”。
“讓西北的音樂(le) 文化在和世界先進的音樂(le) 技法的結合中得到升華,也是一個(ge) 作曲家的情懷和使命所在。”韓蘭(lan) 魁說,《不遙遠的胡麻嶺》著力展現的是蘭(lan) 渝鐵路建設者的當代愚公精神、大國工匠精神,是一部“男人戲”,但劇中每個(ge) 人物各有各的境界,除了貫穿全劇的主題音樂(le) ,主要人物都有非常鮮明的音樂(le) 形象,在作曲中更突出了音樂(le) 的“層次感”。主人公高岩在胡麻嶺幾次塌方時的“詠歎調”,就將戲曲和西方交響樂(le) 銅管相融合,在強烈的對比中表達人物的內(nei) 心情感,非常打動人心。當然,為(wei) 了讓觀眾(zhong) 在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演出中坐得住,韓蘭(lan) 魁在二幕和三幕中用了很多幽默、調侃的元素,讓音樂(le) 跳脫、活躍起來。
通過人物情感變化講故事
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由甘肅省歌劇院院長、劇作家李天聖擔任編劇。對於(yu) 此次創作,李天聖表示,就是想把這個(ge) 感人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同時,作為(wei) 甘肅省歌劇院院長,李天聖深知用歌劇寫(xie) 工業(ye) 題材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一些工程術語、專(zhuan) 業(ye) 名詞,例如‘第三係富水粉細砂地層’,舞台上的演員說起來都很拗口,台下觀眾(zhong) 也跟聽天書(shu) 一樣。要是把這些事情都解釋清楚了那就成了電影、紀錄片。用語言把這些詞匯說出來又顯得不像是歌劇,歌劇是音樂(le) 的戲劇,更擅長表現人物的情感和內(nei) 心世界,所以我們(men) 也是盡量通過人物情感的起伏變化來表現這個(ge) 故事。”李天聖說,“之前甘肅省歌劇院創作的戲劇都是曆史題材、農(nong) 村題材,這次的工業(ye) 題材對我們(men) 來說是一個(ge) 不小的挑戰。我們(men) 力圖通過現代化、科技化的舞台構成來展現,讓觀眾(zhong) 能感受到現代工業(ye) 氣息。”作為(wei) 編劇,李天聖最大的創作體(ti) 會(hui) 就是“反複”,“歌劇不能寫(xie) 很多角色,後來通過合並、刪減,把群體(ti) 視角結合到個(ge) 人視角上來。有的人物刪掉了,有的人物做了很大的調整,幾個(ge) 人物原型並成一個(ge) 。作為(wei) 編劇,要推翻一個(ge) 此前已經‘立’起來的人物,肯定難以割舍,但一個(ge) 劇本就是在不斷修改、推翻、否定和肯定的過程中產(chan) 生的。”
首演現場,甘肅省歌劇院不僅(jin) 邀請到了數百位中鐵十九局、甘肅鐵投集團、中車集團蘭(lan) 州機車廠的建設者,還特別邀請到了劇中人物原型、時任蘭(lan) 渝鐵路胡麻嶺隧道建設三工區總工程師的李紹傑和胡麻嶺隧道2號斜井的總工程師夏荔。李紹傑表示:“感謝甘肅省歌劇院將目光投向胡麻嶺隧道的建設者,希望以這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形式,把交通強國的夢想傳(chuan) 遞給更多觀眾(zhong) 。”夏荔說:“作為(wei) 一名普普通通的鐵路建設者,同時也是劇中的原型人物之一,我希望通過這部歌劇,歌頌中國千千萬(wan) 萬(wan) 的鐵路建設者,是他們(men) 嘔心瀝血、艱苦奮鬥,以鋼筋鐵骨編織起大地經緯。同時,也希望這部歌劇能夠成為(wei) 與(yu) 當今社會(hui) 同步、與(yu) 時代發展同行,守得住、演得久、留得遠的精品力作。”(孟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