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店推出《柯魯克自傳》
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柯魯克自傳(chuan) :從(cong) 漢普斯特德荒野到十裏店》日前由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出版。
柯魯克和伊莎白為(wei) 世人所知,主要緣於(yu) 他們(men) 寫(xie) 作的兩(liang) 部《十裏店》。該書(shu) 用社會(hui) 調查的手法,以親(qin) 曆者講述的方式記錄了河北邯鄲武安縣十裏店村的革命和土改曆程,是一部村莊的當代史,也是中國革命的縮影。
柯魯克和伊莎白1948年決(jue) 定在中國長期居住。他們(men) 參與(yu) 創建了南海山外事學校,為(wei) 外交人員培訓英語,這所學校後來遷至北京,成為(wei) 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兩(liang) 人一直在該校任教,後半生都在中國生活。柯魯克於(yu) 2000年去世,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東(dong) 校區內(nei) 有他的半身銅像。伊莎白仍健在,現年107歲。2019年她獲頒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友誼勳章”。
比以上榮譽更重要也更有價(jia) 值的是他們(men) 兩(liang) 人的經曆,尤其是柯魯克的人生。在這部《自傳(chuan) 》中,他名為(wei) “柯魯克”(英文名為(wei) 大衛·柯魯克),這是他給自己起的中文名。他的三個(ge) 兒(er) 子分別名為(wei) 柯魯、柯馬凱、柯鴻岡(gang) 。柯魯克還有一個(ge) 身份,是攝影師,他一生拍攝了大量的紀實新聞照片。
知名攝影家高初和獨立撰稿人王爍夫婦,多年來研究柯魯克留下的照片檔案,編寫(xie) 過一本《大衛·柯魯克鏡頭裏的中國1938—1948》,並舉(ju) 辦同題的攝影展。在此過程中,王爍了解到柯魯克在退休後用打字機寫(xie) 成的自傳(chuan) 一直沒有翻譯為(wei) 中文,靜靜地躺在家中的抽屜裏,她開始了多年的翻譯、修訂工作。初稿譯出後,柯魯等三兄弟(他們(men) 的母語為(wei) 中文)反複校改譯文,力圖讓文字能體(ti) 現柯魯克的文風和氣質,最終定稿在2020年11月完成。
全書(shu) 從(cong) 柯魯克早年經曆開始,止於(yu) 1958年柯魯克夫婦在中國的生活。“二戰”結束後,夫婦回到中國,原本是十八個(ge) 月的旅行計劃,沒想到後半生都留在了中國。他們(men) 在1947年來到十裏店村,參加土改工作,之後參與(yu) 創辦南海山外事學校,1949年伊莎白親(qin) 曆了北京的開國大典。進城後,他們(men) 的工作和生活就再也離不開北京外國語學院了。
據柯魯透露,這是父親(qin) 的自傳(chuan) 第一次出版,英文版都沒有出版。他很敬佩自己的父母,他們(men) 那個(ge) 時代很特別,而且經曆了這麽(me) 多重大的曆史情節。
柯馬凱認為(wei) 父母特別幸運,他們(men) 處於(yu) 一個(ge) 天翻地覆的時代,人生特別有趣。在他看來,父母不是追求個(ge) 人利益,而是追求理想,這個(ge) 很值得大家深思。(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