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編製不是越少越好 關鍵要用在“刀刃上”

發布時間:2023-03-17 15:2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最近,隨著最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正式亮相,與(yu) 機關(guan) 編製相關(guan) 的消息很受各界關(guan) 注。其中,“精減5%中央國家機關(guan) 人員編製”這一具體(ti) 數字,一經披露便引發大量討論。作為(wei) 一名曾在中央某部委工作十多年,不久之前剛剛告別體(ti) 製、進入企業(ye) 工作的人,看到這則新聞,我不由得百感交集。這是因為(wei) ,在為(wei) 期不短的公務員生涯中,我對所在部委的人力資源分配情況既有切身體(ti) 會(hui) ,也有一些思考與(yu) 觀察。

  說到精減編製,一直存在彼此矛盾的現象:一方麵,在許多民眾(zhong) 的印象中,中央國家機關(guan) 的崗位是令人羨慕的“金飯碗”,現有編製已經給國家財政造成了不小的負擔;但另一方麵,如果問起在中央國家機關(guan) 工作的公務員,尤其是年輕公務員的工作強度,恐怕沒有幾個(ge) 人不喊忙。就個(ge) 人經曆而言,從(cong) 進入部委到離開部委,加班一直是我和同事的家常便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反對精減編製,恰恰相反,很多時候,忙碌的原因並非人手不足,而是不盡合理的工作安排,導致各個(ge) 部門工作效率降低。

  倘若不對工作效率加以優(you) 化、確保每個(ge) 編製對應的資源都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要說精減編製,就算再增加5%的編製,人也不夠用。事實上,仔細觀察一下就會(hui) 發現,許多處室都存在“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尷尬局麵。

  同在一個(ge) 處室、同樣占著一個(ge) 編製,不同處員承擔的工作量可能極不均衡,其工作態度也可能天差地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某些暫未擔任領導崗位的處員級別太高,以至於(yu) 本處領導“使喚不動”;也可能是某些幹部升遷到一定級別後失去奮鬥動力,產(chan) 生“躺平”的不良心態。這種局麵,既導致了人員編製的空轉與(yu) 浪費,也對那些有心幹事創業(ye) 的幹部不公平,挫傷(shang) 了他們(men) 的工作積極性。如今,中央提出要精減編製,需要被精減的當然不是那些積極履職的“高效編製”,而應是那些人浮於(yu) 事的“無效編製”。

  理想情況下,“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現象,理應受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機製約束,但在實踐中,中央部委的幹部從(cong) 科員晉升到正處級非領導職務,往往隻需按部就班,隻要不犯大的錯誤,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小。誠然,公務員的管理方式不能簡單和企事業(ye) 單位對標,但想要更好地精兵簡政,無疑應當設法優(you) 化考核標準,真正實現“能者上、優(you) 者獎、庸者下、劣者汰”。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除了幹部工作貢獻不均,降低處室工作效率的,還有另一個(ge) 重要因素——不必要或低效率的任務太多。長期以來,各級有關(guan) 部門都反複強調要反對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破除“文山會(hui) 海”“過度留痕”,但在實際工作中,依然有開不完的會(hui) ,報不完的文件。很多時候,領導也會(hui) 布置極具實際意義(yi) 的調研工作,這類工作如果能夠做好,是有利於(yu) 提高整體(ti) 工作效率的。但是,麵對一些相對敏感尖銳的問題,下級幹部在提交調研結果時,常常會(hui) 在有意無意間迎合領導、報喜不報憂,領導得不到準確信息,不能及時采取優(you) 化措施,導致問題被留了下來,之後又不得不再次調研。這種低效率的循環,也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虛耗。

  再說說政府雇員的作用。此前,在社會(hui) 與(yu) 學界討論政府機關(guan) 精減編製時,不乏聲音指出:用好政府雇員,可以有效填補減編後的人力缺口,以更低成本完成同等工作。在離職前幾年,我所在的處一直有多名雇員,從(cong) 人數上看很是寬裕。但是,受到雇員招錄方式影響,一些雇員和領導“沾親(qin) 帶故”,很少有人敢給他們(men) 布置“急難險重”的任務。另外,由於(yu) 多數雇員未經涉密培訓,一些跑腿、複印之類的工作,雖然技術含量不高,但因為(wei) 帶有密級,他們(men) 也無法承擔。如果政府雇員製度能夠進一步完善,多分擔一些輔助工作,使國家公務員能專(zhuan) 注於(yu) 更加重要的事務,也有利於(yu) 精減機關(guan) 部委編製。

  說到底,編製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應該合理規劃,“好鋼用在刀刃上”。通過優(you) 化製度,把機關(guan) 部委的工作效率提上來,自然能“節省”出更多編製資源,我想這也正是國家強調精減編製的初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