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和智慧守護萬家燈火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men) 能不能如期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關(guan) 鍵看科技自立自強。”
“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國網天津電力發展部青年電力科研工作者王哲記下了總書(shu) 記的這句話,讓他更堅定自己的選擇。
不久前,這個(ge) 80後年輕人牽頭研發了國內(nei) 首個(ge) 電力10千伏“雪花網”試點工程,為(wei) 城市打造出一張國際領先的城市配電網。一片片雪花狀的配電網,可在複雜的用電需求環境下自動檢測故障,還能秒級自愈,讓用戶擁有“更絲(si) 滑”的用電體(ti) 驗。
如今,青年電力人建成的片片“雪花”,正連點成線、密織成網,為(wei) 城市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居民安全可靠用電,提供永不停歇的強大能源支撐。青春力量正成為(wei) 能源革命的推動者、先行者、引領者。
電力“毛細血管”毫秒級自愈
從(cong) 天津市區驅車一路向北一個(ge) 多小時,在寶坻區一片綠色的青紗帳中,一座精致的變電站猶如一件大型工藝品點綴其間。這就是500千伏渠陽變電站。走進站內(nei) ,入目的一組組220千伏氣體(ti) 絕緣全封閉組合電器,彰顯著這座變電站的與(yu) 眾(zhong) 不同。這裏應用了幾十項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及15項自主創新技術,實現了節約資源、降本增效。
這是天津電力“1001工程”的一個(ge) 縮影。10年前天津電網主網不夠堅強,且配網基礎薄弱。為(wei) 此,天津市與(yu) 國家電網全麵啟動電網“1001工程”建設,初步建成了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相當於(yu) 為(wei) 天津再造了一張嶄新的電網,保障了北京以及華北地區安全可靠供電。
強健了“大動脈”,還要暢通“毛細血管”。王哲團隊注意到,隨著我國新型電力係統建設的推進,用戶需求更多元化,配電網技術亟須轉型升級。
作為(wei) 一名配電網規劃人員,王哲帶著團隊致力於(yu) 解決(jue) 配電網發展的新問題,嚐試用一種新的網架結構來包容和適應這種不確定性。
雪花網的創意由此而生。傳(chuan) 統的配電網結構一般是單環網或雙環網,即通過兩(liang) 條線路為(wei) 兩(liang) 座變電站建立聯係。這種“兩(liang) 點成線”的組網方式結構清晰,但是對電力用戶不確定性的適應性較弱。
“是否可以將兩(liang) 點成線升級為(wei) 三點成網或四點成網,創造一種像雪花瓣的電網結構。”王哲和團隊立足現有電網展開了設計。
經過數不清的實驗,他們(men) 得出結論,可以基於(yu) 天津電纜線路實際情況,用新辦法優(you) 化電網規劃。
80後帶電作業(ye) 技術能手黃旭參與(yu) 了“雪花網”的建設,他認為(wei) 這種創新方法既安全可靠又經濟高效,“在現有電網上稍加改造就能完成”。“雪花”的脈絡更細密,讓電網更強韌、也更靈活。黃旭解釋說,“假如某一條電路出現故障,毫秒內(nei) 就能自動隔離並切入另一條線路,隨時根據需求靈活轉移電力負荷,並實現自愈。”王哲測算了一下,雪花網讓電網最大負載率較以往提升了近87%。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成山在試點建設專(zhuan) 家評審會(hui) 上為(wei) 這些年輕人的創意點讚,認為(wei) 天津電力10千伏“雪花網”建設方案可為(wei) 我國更多城市、更多地區配電網建設提供演變路徑,打造示範樣板。
創新需不斷迭代適應時代需求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在京閉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接力棒,曆史地落在我們(men) 這一代人身上。這讓國網天津電科院變壓器專(zhuan) 業(ye) 青年科研工作者魏菊芳感到一刻也不敢懈怠。最近,她和團隊泡在實驗室裏研究智能檢修“機器魚”小型化結構設計的關(guan) 鍵技術。
一年前,魏菊芳帶領團隊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全國首個(ge) 變壓器智能內(nei) 檢“機器魚”。這條像魚一樣的機器人可在大型變壓器絕緣油中靈活“遊動”,快速準確識別變壓器內(nei) 部碳痕、電樹枝放電等典型缺陷,是電力保供的“黑科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她看來,這是一個(ge) 重要的信號,“我們(men) 要瞄準能源電力科技前沿,集聚青年力量在技術上深耕精耕。”她意識到,當前新型電力係統建設對電網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必須加快電力智能運檢原創技術的自主研發工作,並加強科技產(chan) 品實用化推廣。
目前,她和團隊正在攻關(guan) 新一代變壓器內(nei) 檢“機器魚”小型化結構迭代設計,準備開發空間位置TPS定位係統和三維路線導航係統,研發基於(yu) 人工智能的視覺缺陷檢測軟件平台,讓技術更貼近新時代的需求。
用青春智慧守護能源生命線
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安全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從(cong) 事電網巡視工作的臧博琦注意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和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再提到“能源安全”,而他守護的正是電網安全生命線。
不久前,在天津西青區郊外巡查時,他的手機收到了一條信息,“霸某線20#杆塔線路保護區範圍內(nei) 有大型機械進入!”那裏是楊柳青牽引站的直供電源線,也是城市電力生命線。收到信息後,他和同事迅速趕赴現場,製止了一台大型挖掘機的危險作業(ye) 。
“我們(men) 利用‘輸電線路智能化的主動防外破係統’對線路保護區內(nei) 的外力施工等隱患可以實現在線監測和智能識別。”青年巡檢員王澤躍說,如今一旦出現異常狀況,保護區附近杆塔上的聲光預警裝置會(hui) 啟動預警,可以向保護區內(nei) 的施工人員發送短信提醒,運維人員的手機終端就能收到隱患報告。這也是青年團隊利用各類智能化運檢技術手段護航電網安全的創新之舉(ju) 。
如今天津港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零碳碼頭”,擁有全國首個(ge) “近零碳”新能源車充電站,讓“綠色的電”充“綠色的車”成為(wei) 現實……放眼海河兩(liang) 岸,電力能源科技創新成果正在為(wei) 城市帶來更多創意和美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