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災害渲染恐慌 歪解政策攪亂認知——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2023年2月辟謠榜綜述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根據網上數據監測和網民舉(ju) 報,對2月網絡謠言進行了梳理分析。當月網絡謠言主要集中在關(guan) 聯自然災害渲染恐慌、歪曲解讀醫保社保等公共政策、編造公益慈善和招聘就業(ye) 信息等方麵,擾亂(luan) 社會(hui) 秩序,潛藏安全風險。
關(guan) 聯地震疫情,渲染焦慮情緒。2月初,土耳其強震牽動人心,造謠者利用人們(men) 對生命安全的擔憂,編造“土耳其地震或致中國發生強震”等謠言,並將自然界一些現象與(yu) 其關(guan) 聯,鼓吹“南京高速飛鳥聚集”“成都街頭飛鳥撞樹”等現象均是“地震前兆”,以製造恐慌氣氛、加劇公眾(zhong) 不安全感。“新冠痊愈標準是‘能憋氣40秒’”等謠言則以並無科學依據的“偽(wei) 科普”,放大公眾(zhong) 對“新冠後遺症”的焦慮心理。更有甚者,一些人以“求辟謠”“求證”等方式故意擴散涉地震和疫情的謠言,讓不明真相的網民跟風轉發,擾亂(luan) 視聽、蒙蔽公眾(zhong) 。
歪解公共政策,誤導公眾(zhong) 認知。一些謠言從(cong) 公開發布的政策信息中摘取碎片,或移花接木,或斷章取義(yi) ,或歪曲解讀,傳(chuan) 遞錯誤信息。近期,國家發布《失信行為(wei) 糾正後的信用信息修複管理辦法(試行)》後,有人將“失信修複”曲解為(wei) “征信修複”,混淆“失信”與(yu) “征信”概念,一字之差不僅(jin) 達不到所謂“修複”的目的,還會(hui) 給信息主體(ti) 帶來安全隱患,存在法律風險。此外,“今年4月1日起實施新交規”“杭州3月1號取消限行”“‘雲(yun) 南文旅局’通知遊客延期前往雲(yun) 南”等不實信息流傳(chuan) ,意圖誤導群眾(zhong) ,造成不良影響。
編造虛假事件,侵蝕社會(hui) 信任。一些造謠者自導自演,或以“假慈善”“假公益”吸引關(guan) 注,或以擺拍賣慘博取同情,突破道德底線、造成惡劣影響。“慈善主播在四川涼山給老人發數千元現金”是表演炒作,“四川女子因30萬(wan) 彩禮相親(qin) 隔天就結婚”純屬杜撰,“安徽女子被前夫家暴事件”也是擺拍的鬧劇。這樣的“表演”利用人們(men) 的同情心,消費人們(men) 的善心,侵蝕社會(hui) 的信任感。此外,“日薪兩(liang) 千招聘‘凶宅試睡員’”“浙江杭州法華寺月薪8萬(wan) 元招和尚”等謠言,則是不折不扣的騙局,誤導求職者的同時,甚至造成財產(chan) 損失。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提醒廣大網民,要擦亮眼睛、理性判斷,不信謠、不傳(chuan) 謠、不造謠,共同營造清朗有序的網絡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