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有哪些考古新成果?專家解讀
記者日前從(cong)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從(cong) 2009年開始,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並取得多項重要考古成果,截至目前,共發掘清理出陶俑、陶馬、兵器等一千多件(組)。一統天下的秦軍(jun) 究竟使用什麽(me) 樣的兵器?又如何排兵布陣?距離揭開這些千古之謎,現在又進一步。
考古新成果 解碼兵馬俑手握何種長兵器
考古專(zhuan) 家拍下的這張照片,記錄了兵俑手握長兵器的姿態。曆經2200多年埋藏,兵器木柄早已腐壞,但兵俑緊握的手勢未改,力量感依然十足。據介紹,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已發現幾十件長兵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凡是長兵器有兩(liang) 部分或者三部分組成,有頭、有杆、有尾,有尾的這個(ge) 地方,它一般有兩(liang) 種形態,一種是橢圓形的,一種是圓的。就像矛,要圓孔;戈、戟,要橢圓形的。手握著把兒(er) 就知道方向。在這次發掘當中,隻見到一個(ge) 圓形的,這個(ge) 圓形的我們(men) 可能還有新的認識,它是不是旗杆上的用的?不一定是兵器上用的。
綜合研究後,現在考古專(zhuan) 家初步判斷,本次發掘所發現的長兵器,隻有鈹和戟這兩(liang) 種。據介紹,鈹是將類似短劍裝在長柄上,與(yu) 現代的刺刀相像。此前考古發掘,秦俑坑曾出土青銅鈹16件,這一發現,還訂正了過去將鈹視為(wei) 短劍的錯誤。而戟,是前矛後戈的組合體(ti)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所以我們(men) 認為(wei) 俑坑裏麵長兵器,主要是鈹跟戟。像鈹我們(men) 認為(wei) 主要介幘俑在使用,戟應該就是圓髻俑和扁髻俑在使用。
在短兵器方麵,考古專(zhuan) 家拍下的這張照片,則記錄了秦俑佩戴青銅劍的最初姿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短兵器主要發現了青銅劍。整個(ge) 俑坑發掘到現在隻出了一把將軍(jun) 俑使的劍,我認為(wei) ,它是81厘米。我們(men) 這次出了5把完整的劍都是士兵使用,長是在88—91厘米。我們(men) 發掘的時候那個(ge) 劍就在俑身上掛著,原始位置都沒有動,而各個(ge) 附件都在,太珍貴了。這個(ge) 就解決(jue) 什麽(me) 問題?一個(ge) 我們(men) 認為(wei) 劍是標配,每個(ge) 士兵都會(hui) 帶。第二個(ge) 說明這個(ge) 劍佩戴方式,一目了然,就在這兒(er) 掛著。
另外,佩劍俑的發現,還為(wei) 解決(jue) 另一個(ge) 曆史謎題提供了新線索。《史記·刺客列傳(chuan) 》記載,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策動荊軻刺秦。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當即斷其股。鋒利的秦劍因此名噪曆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王負劍,秦王劍是怎麽(me) 背著的?有人說在後背背著,要不然怎麽(me) 負劍。我們(men) 認為(wei) 這個(ge) 可能不對。現在我們(men) 這個(ge) 文物出來之後,非常明確解釋了這個(ge) 問題,劍就是在腰間掛著,把劍推到後背,從(cong) 後背拔出來。
這是俑坑中第一麵盾牌,三捆青銅箭整齊碼放、一把碳化的弓弩傾(qing) 倒在兵俑殘片中間,本次考古發掘,秦代“遠射兵器”的真實麵貌,也變得清晰起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遠射兵器我們(men) 發現的全部是弩。我們(men) 以前發掘的時候出現了兩(liang) 根木頭,大概長40厘米,直徑大概是3厘米左右。過去有兩(liang) 種解釋,一種認為(wei) 是弩上的支撐物;另外一個(ge) 認為(wei) 是韜裏麵起支撐作用的一個(ge) 東(dong) 西,韜就是一個(ge) 大袋子,類似於(yu) 網球拍外麵的袋子。這次發掘當中出了一個(ge) 完整的帶子,長1.3米左右,最寬的地方大概30多厘米。它裏邊是不需要這兩(liang) 根木頭的,後來我們(men) 把這個(ge) 東(dong) 西查了資料以後,判斷它叫檠木,就是在弩不使用的時候,把這個(ge) 木頭加上,弓就固定死了,對弓是一個(ge) 保護,解決(jue) 了這個(ge) 謎團。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 軍(jun) 陣之謎有新解
秦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現場發掘,至2022年持續了十三年之久,但發掘麵積隻有400多平方米,僅(jin) 占一號坑14260平方米的3%。精細化考古,助力專(zhuan) 家進一步揭開秦俑如何排兵布陣,讓今天的人們(men) 得以窺探秦軍(jun) 何以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經過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兩(liang) 次考古發掘,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劃定27個(ge) 探方,位於(yu) 東(dong) 端的5個(ge) ,已進行發掘並修複展示。此前的考古研究顯示,秦俑一號坑分為(wei) 11個(ge) 過洞,過洞內(nei) 幾千件兵馬俑組成軍(jun) 陣,俑坑中有38路縱隊,步兵、車兵有序排列,組織嚴(yan) 密完備,體(ti) 現了古代兵書(shu) 所記載的“前後整齊,四方為(wei) 繩”的排布格局。
本次發掘,則集中在俑坑的中後部,包括8-11號4個(ge) 過洞、8-10號三個(ge) 隔牆,以及俑坑的北部邊壁。整體(ti) 上,延伸了8-11號過洞發掘範圍,共清理出陶俑220多件,陶馬16匹,戰車4乘等。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過去對兵馬俑一號坑軍(jun) 陣的認識,就是認為(wei) 它是一個(ge) 以第6個(ge) 過洞為(wei) 中心的南北對稱的排列。我們(men) 這次有一些突破性的認識,它的很多細部還有規律性可言。我們(men) 第三次發掘的400平方米,8過洞我們(men) 發現它的前驅戰士是拿長兵器的,後半部的戰士是拿弓弩的。9過洞也是這樣,10過洞是全部拿長兵器的。11過洞絕大多數俑都是拿弓弩,有幾個(ge) 俑是拿長兵器,但它們(men) 都是軍(jun) 官。
除了本次考古發掘,專(zhuan) 家介紹,通過對前兩(liang) 次考古所得的資料歸納整理後,進一步發現,秦俑一號坑軍(jun) 陣的部分排布規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前區排列全部是戰袍俑,我們(men) 叫前鋒部隊。前鋒部隊的兩(liang) 側(ce) 是一種俑,我們(men) 叫介幘俑。介幘俑中間出的俑都是頭上是圓髻的俑,圓髻俑後邊發現全部是扁髻俑。不同的發式拿的武器不一樣,在俑坑中站的位置不一樣,可能在作戰過程中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
史書(shu) 記載,滅六國前夕,公元前223年,秦楚兩(liang) 軍(jun) 在平輿對峙一年,秦軍(jun) 防守穩固,攻擊銳利,大敗楚軍(jun) 。秦軍(jun) 之所以有相當強大的作戰能力,有學者認為(wei) ,這與(yu) 秦多兵種聯合作戰的軍(jun) 陣排布密切相關(guan) 。據了解,根據密度推算,秦俑一號坑陶俑、陶馬就有6000多件,構成車兵、步兵大型方陣。再結合2號坑、3號坑,步兵、騎兵、戰車以及指揮機關(guan) 交相呼應。現有研究通常認為(wei) ,這些兵馬俑是秦始皇的衛戍部隊,按照秦漢時期崇尚的“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或許這些隊伍嚴(yan) 整的兵馬俑,能反映出秦代排兵布陣、橫掃六國的曆史場景。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我們(men) 可能對軍(jun) 陣的了解更加直觀更加具體(ti) 了,我們(men) 想盡快把這些資料公布出去,還有更多的人也供他們(men) 研究。考古就是解釋曆史謎團,我們(men) 可能離解開謎團更近一步。
新聞鏈接:秦始皇兵馬俑 世紀考古大發現
秦代,是我國第一個(ge) 統一的中央集權製王朝,在中國曆史上占據特殊地位。因此,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具有非比尋常的價(jia) 值,被譽為(wei) 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wei) 大發現之一。秦始皇兵馬俑,經曆過多少次發掘?有哪些精彩發現?
1974年春天,關(guan) 中一帶久旱少雨,當年3月,秦始皇帝陵東(dong) 麵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陶俑殘片,就此引發世紀考古大發現。
隨即,陝西臨(lin) 潼縣文化館分管幹部趙康民趕到現場,經過數天收集,陶俑殘體(ti) 及碎片裝滿3輛架子車。隨後兩(liang) 個(ge) 月,趙康民展開修複,兩(liang) 三件士兵俑身穿戰袍,腰係束帶,腿紮行藤,栩栩如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真容。
時隔四個(ge) 半月,1974年7月15日,國家文物局與(yu) 陝西省文物管理部門商議後組建的考古隊進駐,展開更為(wei) 深入細致的發掘保護。但發掘進展遠超想象,僅(jin) 初步清理,就花費了半個(ge) 月。擴大試掘範圍後,才最終找到了坑的邊界,其麵積超過14000平方米,這就是秦俑一號坑,世所罕見。陸續發掘出1000多件倒塌破損的陶俑,經保護、修複和拚接,最終持兵仗劍的軍(jun) 隊陣列,重現在世人麵前。
原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館長 袁仲一:1087件,另外還出土了8輛戰車,一輛戰車前麵4匹陶馬,32匹陶馬浩浩蕩蕩的,像一個(ge) 軍(jun) 團一樣,排列整整齊齊的。
1979年,秦俑1號坑遺址保護大廳建立。按照當時的發掘計劃,1號坑劃為(wei) 27個(ge) 探方,每個(ge) 探方為(wei) 20米×20米大小。受發掘條件限製,發掘中止,除東(dong) 端5個(ge) 探方外,其餘(yu) 22個(ge) 探方全部回填。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真人真馬大小,千人千麵,一個(ge) 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地下兵團,在2200多年後揭開神秘麵紗。1987年,連同兵馬俑坑在內(nei) ,秦始皇帝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 李崗:秦始皇陵作為(wei)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埋藏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帝王陵墓,它是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chan)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時候,當時的評審團有一句話,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學儲(chu) 備之一。
上世紀70年代,考古隊緊鄰一號坑,又相繼發現了二號坑、三號坑。二號坑占地6000平方米,坑內(nei) 車兵、步兵、騎兵、弩兵聯合,編組成曲尺型軍(jun) 陣。3號坑僅(jin) 有520平方米,可能是整個(ge) 地下大軍(jun) 的指揮處所。這三個(ge) 坑的兵馬俑,既有“決(jue) 勝於(yu) 千裏之外”的軍(jun) 陣編列,又有“運籌於(yu) 帷幄之中”的領導機關(guan) ,形成一個(ge) 龐大的軍(jun) 事場麵,為(wei) 古今中外曆史所罕見。1986年一號坑開啟第二次發掘,出土陶俑、陶馬700多件,木質戰車100多乘,其中不少帶有彩繪。時隔22年,2009年6月13日,也就是中國第四個(ge) 文化遺產(chan) 日這以天,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再次啟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 申茂盛:第三次考古發掘,當時想一年就挖400平方米。一直到2022年,我們(men) 才僅(jin) 僅(jin) 做了400平方米,做得很慢,但是收獲很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