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助力中國動畫作品創作生產
作為(wei) 深受人們(men) 喜愛的文藝形式,中國動畫近年來緊扣時代主題,深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出了不少精品佳作,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持續提升,呈現出鮮明的藝術原創力和強勁的產(chan) 業(ye) 發展力,其中的經驗啟示值得總結梳理。
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賦予作品精神內(nei) 涵,賡續中國精神。動畫作品通過藝術化的審美創造,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生動體(ti) 現在作品中。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主題的抗戰三部曲《地道戰》《雞毛信》《五子炮》和圍繞建黨(dang) 百年推出的《延安童謠》《林海雪原》《焦裕祿》等動畫作品,都實現了從(cong) 精神傳(chuan) 遞到故事講述的藝術創新,激發了當代觀眾(zhong) 的愛國熱情。展現脫貧攻堅曆程的《幸福路上》《石山石猴石娃子》、講述抗擊疫情故事的《逆行者》《天使的眼睛》《信心》等作品,體(ti) 現出動畫藝術對時代精神的獨特表達。這些作品無論是紅色經典還是現實題材,都是通過角色的塑造與(yu) 敘事方法上的與(yu) 時俱進,拉近與(yu) 當代觀眾(zhong) 的心理距離,激發觀眾(zhong) 對紅色曆史的深層情感和對火熱實踐的傾(qing) 情融入。
在繼承與(yu) 創新中探尋自身藝術特色,彰顯中國風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動畫學派堅持探索民族風格之路,創作推出了《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等一大批富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動畫作品,取得了驕人成績,贏得了國際聲譽。進入新時代,中國動畫人在繼承中創新,持續探索將民族氣質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的新路徑、新方法,推出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最近引發熱議的《中國奇譚》,就以濃鬱的中國畫風和中國哲學思想,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呈現給廣大觀眾(zhong) ,作品講述的故事雖然橫跨古今,映射的卻是當代人的內(nei) 心。《中國古詩詞動漫》係列作品在視覺呈現上融合了虛實相間的水墨藝術與(yu) 其他藝術元素,使水墨動畫的深遠空靈、幽靜深邃與(yu) 中國詩詞的意境之美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將現實題材融入動畫創作,在探尋大眾(zhong) 審美的過程中呈現出更加豐(feng) 富多樣的藝術風格。《大頭兒(er) 子和小頭爸爸》《大耳朵圖圖》等作品喜劇風格顯著,生活氣息濃厚;《23號牛乃唐》《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作品利用跟拍鏡頭、特寫(xie) 鏡頭、長鏡頭等電影語言,提升了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畫的效果;《毛毛鎮》通過拚貼和定格拍攝,在構圖形式和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呈現出具有層次感的畫麵,二維卡通和三維空間的自然融合也使得動畫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更有童趣。除了再現中國神話傳(chuan) 說和曆史人物故事,近年來動畫題材選擇上也出現了與(yu) 中國功夫、中國飲食、中國建築、文物非遺等巧妙結合的作品,如《小涼帽》《京劇貓》《孟子學堂》《小小魯班》等。它們(men) 生動地說明,取材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藝術創新,成為(wei) 當代動畫創作持久不衰的熱潮。
緊跟科技前沿,以技術革新推動藝術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動畫史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人們(men) 對於(yu) 光與(yu) 影的探索史,是技術和藝術相融合的曆史。動畫藝術的特點在於(yu) ,可以營造真人實拍無法達成的視覺奇觀,為(wei) 觀眾(zhong) 打造精妙絕倫(lun) 的視覺體(ti) 驗。特別是在新一代網絡傳(chuan) 輸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動作捕捉等關(guan) 鍵技術的支持下,動畫可以放大所表現對象的細節,給觀眾(zhong) 帶來更豐(feng) 富的視聽體(ti) 驗。《深海》中的數字水墨技術,令人耳目一新;在《秋實》中,觀眾(zhong) 甚至可以看到蟈蟈腿上的絨毛,看到蟈蟈從(cong) 枝頭一躍而下時枝頭的微微顫動。
新技術的應用,也激發出動畫藝術的產(chan) 業(ye) 潛能。動畫片《熊出沒》衍生的係列動畫電影累計票房超過56億(yi) 元,形成了集動畫產(chan) 品、主題樂(le) 園、遊戲軟件等動漫周邊衍生品在內(ne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未來新技術應用和全產(chan) 業(ye) 鏈運營的雙向賦能,將成為(wei) 中國動畫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路徑。
中國動畫以小切口講好中國故事還有巨大空間。隻要繼續植根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加快藝術創新的步伐,麵向時代需求,與(yu) 時代同頻共振,中國動畫就能再創輝煌。
(作者為(wei) 中國動畫學會(hui) 會(hui) 長 馬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