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鍾敬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發布時間:2023-03-20 14:4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高凱)2023年3月18日至19日,“鍾敬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hui) 暨鍾敬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會(hui) 議由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共同主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民俗學會(hui) 承辦,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文學專(zhuan) 委會(hui) 協辦。

  來自日本、韓國、印度和美國的國際學者,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山東(dong) 、浙江等地3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專(zhuan) 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會(hui) 議研討。

  18日上午,開幕式在國家會(hui) 議中心舉(ju) 行。中國文聯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李屹,北京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程建平,日本神奈川大學校長小熊誠,中國文聯黨(dang) 組成員、主席團委員、書(shu) 記處書(shu) 記張雁彬,北京師範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康震,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潘魯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駐會(hui) 副主席、秘書(shu) 長邱運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周雲(yun) 磊、院長王立軍(jun) ,中國民俗學會(hui) 會(hui) 長葉濤,以及劉魁立、陳子艾、程正民、段寶林、陶立璠等老一輩學者以及鍾敬文先生的長子鍾少華,出席了開幕式。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守華、華東(dong) 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日本神奈川大學名譽教授佐野賢治先生、神奈川大學廣田律子教授、日本愛媛大學加藤千代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日籍專(zhuan) 家高木立子博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名譽教授蘇獨玉女士、俄亥俄州立大學馬克·本德爾教授、印度尼赫魯大學墨普德教授,以及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研究官鄭然鶴博士和金鎬傑博士在線上參加了本次會(hui) 議。

  程建平在開幕式上高度評價(jia) 了鍾敬文先生在我國民間文學、民俗學學科發展及體(ti) 係建設中的卓越貢獻。鍾先生終其一生走在為(wei) 民族民間文化“發采揚輝”的道路上,致力於(yu) 中國民俗學學科人才培養(yang) ,為(wei)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乃至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教學、研究和保護培育了骨幹力量。

  小熊誠回顧了自己與(yu) 鍾敬文先生的學術交流經曆,高度讚譽鍾先生對中日民俗學學術交流、教育以及中日友好做出的貢獻。他希望兩(liang) 校進一步加強合作,繼承和發揚鍾先生的學術思想,深化兩(liang) 國民俗學的研究。

  李屹指出,在當下通過闡釋與(yu) 弘揚鍾先生的學術思想與(yu) 精神理念,總結中國民間文藝的發展曆程,研討新時代民間文藝的發展命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yi) 與(yu) 政治意義(yi) 。

  大會(hui) 主旨發言環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正民、劉鐵梁、董曉萍,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名譽教授蘇獨玉分別做了發言。劉魁立為(wei) 聽眾(zhong) 展示了一位把挖掘弘揚民間文化的價(jia) 值和內(nei) 蘊、頌揚人民的文化創造才能作為(wei) 一生的追求,矢誌不渝,履踐著、體(ti) 現著自我生命價(jia) 值的“人民學者”,彰顯鍾老奮鬥不息的生命力和可貴精神。

  程正民回顧了鍾敬文先生建立中國民俗學科的學術過程,指出正是因為(wei) 鍾先生學術研究中強烈的民族自信和學術自覺意識,才能在世界民俗學研究領域占有重要位置,為(wei) 中國民俗學派樹立了一麵文化自信和學術自覺的大旗。

  劉鐵梁概括了鍾敬文先生晚年的理論核心,即現代民俗學對中國人認知和體(ti) 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作用,中國民俗學在改革開放時代如何參與(yu) 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建設,以及如何建立具有主體(ti) 性的中國民俗學派。這三個(ge) 核心論題為(wei) 後來的民俗學者們(men) 指明了必備的中華文明主體(ti) 意識和文明互鑒的視野。

  董曉萍指出,鍾敬文學說作為(wei) 一種整體(ti) 性的中國學問,由於(yu) 其對中國現代社會(hui) 文化改革的信念與(yu) 實踐,以及麵向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化的開放意識,使它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具有深刻的默契。

  蘇獨玉當日對比了鍾敬文先生與(yu) 美國學者理查德·多爾森的學術思想,認為(wei) 兩(liang) 位學者都注重民俗學科在本國的建設,同時又對其他國家的民俗學研究和國際交流保持開放,由此對中美兩(liang) 國各自的民俗學發展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會(hui) 議圍繞鍾敬文先生的學術思想,以“記憶中的先生”“學科定位”“學科視野”“學科建設”“學科史”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的學術交流。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深切緬懷了與(yu) 鍾先生的師生情誼,從(cong) 多角度探討了鍾先生的學術思想、實踐體(ti) 係,其國際學術交流及其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yang) 成就等。結合民俗學在當代的發展,專(zhuan) 家們(men) 對民俗學的當代性、中國民俗學派、恢複民間文學二級學科地位以及民俗學與(yu) 非遺保護的關(guan) 係等關(guan) 切的焦點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對當代如何更好繼承和發展鍾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做了充分探討。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楊利慧教授、社會(hui) 學院蕭放教授做會(hui) 議學術總結,認為(wei) 此次會(hui) 議充分顯示出鍾敬文學術遺產(chan) 的豐(feng) 富性與(yu) 現實性,今天,重溫鍾先生的思想,更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其厚重與(yu) 前瞻性,它們(men) 依然是啟發當代民俗學前行的重要源泉。

  鍾敬文先生生於(yu) 1903年3月20日,是我國民間文學、民俗學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詩人、散文家、教育家和社會(hui) 活動家,被譽為(wei) “人民的學者”“中國民俗學之父”。(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