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名家聚焦:GPT-4來了 翻譯會是文學領域最先“失守”疆土嗎?
中新網南京3月19日電(記者 申冉)“翻譯的工作大部分都可換成機器來做了。”“一本書(shu) 一個(ge) 多小時翻譯完成,99%可用。”“ChatGPT讓我們(men) 在這個(ge) 技術不斷迭代的時代深思,創作是什麽(me) ,又將麵臨(lin) 怎樣的未來”……18日,首屆中國青年文學翻譯家論壇在南京召開。對於(yu) 近期在各領域掀起“巨浪”的人工智能科技革新,與(yu) 會(hui) 的中國文壇青年翻譯家、文學家和學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3月15日,OpenAI公司發布了新一代語言模型GPT-4,並宣稱其在某些方麵的性能“可與(yu) 人類相媲美”。事實上,在ChatGPT誕生之前,人工智能已在多個(ge) 領域展示了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包括繪畫、詩歌、音樂(le) 等人類曾經認為(wei) 不可能被機器替代的感性創作領域。
已嚐試使用過ChatGPT的年輕作家小白坦言,“我無法想象,僅(jin) 僅(jin) 是兩(liang) 三年的時間裏,人工智能就發展到這個(ge) 地步。有人試過,用基於(yu) GPT-3.5的程序翻譯一本書(shu) ,可用率高達99%,隻需要一個(ge) 多小時。今後翻譯工作會(hui) 有怎樣的變化?其實我覺得我們(men) 就是在經曆著這樣一種變革。”
“GPT-4時代還用翻譯嗎?”提出這樣反問的是作家黃昱寧,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
“在技術不斷迭代的時代,感受到了創作的危機。”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研究員嶽雯直言。“ChatGPT的出現讓我們(men) 重新思考創作是什麽(me) ,或者說麵對的是怎樣的未來。這也是本次論壇召開的根本契機之一。”
對於(yu) 這些疑問,與(yu) 會(hui) 者紛紛給出自己的觀點。
小白認為(wei) ,“原作者在寫(xie) 作時產(chan) 生的深層次意向意圖,是需要人類翻譯家去分析的。至少從(cong) 目前來看,機器人對我們(men) 還無法做到‘心中有數’。這就需要譯者去把握,或者說由譯者來給程序指令、定向,這大概是譯者存在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吧。”
“就我所了解和接觸的情況來看,機器翻譯還是以大量數據為(wei) 基礎,內(nei) 容中規中矩。在真正的文學創作麵前,技術仍然會(hui) 有一個(ge) 階段性的瓶頸,不是完全可以輕易跨越的。特別是文學翻譯中的文化障礙、個(ge) 性化的修辭、上下文意思的信息配比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人腦去取舍的,暫時沒看出機器人在這方麵的優(you) 勢。”黃昱寧表示。
但世界各國文學作品早已被網絡浪潮所改變,也是一個(ge) 不爭(zheng) 的事實。作家、英語譯者於(yu) 是提出,“我已經感受到了,科技和新媒體(ti) 正潛移默化著寫(xie) 作。文本越來越簡單化、扁平化。特別是科幻題材的作品,翻譯過來後很難看出中外作家的作品有多大的區別。”
對於(yu) 這一趨勢,小白也表示認同,“無論是中國文獻或者是西方文獻,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容易翻譯,已缺乏多層次的複雜度。這也是對我們(men) 創作者提出的挑戰,如何保住文學的複雜性,保住文本複雜的意向意圖,這就是文學和翻譯領域還需要人類工作者存在的理由。”
就此話題,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作家畢飛宇則表現得更為(wei) 樂(le) 觀,“雖然大部分翻譯工作確實可以用機器替代,但創作是無法替代的。ChatGPT的到來,對人類的創作行為(wei) 來說不是災難。當機器代替人的體(ti) 力勞動時,為(wei) 了消耗體(ti) 能,人類創造了自己的健身方式。當機器代替了人類的文字工作時,人類會(hui) 為(wei) 自己的表達願望創造出更為(wei) 主動和活躍的方式。”
“但我仍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被人類翻譯出來。”畢飛宇表示,“畢竟創作是人類的本能,其中的感受可能機器大腦無法處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