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法治力量護航數字中國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互聯網在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同時,也對監管和治理形成巨大挑戰。運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推動互聯網發展治理,已經成為(wei) 全球普遍共識。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shu) ,係統總結了從(cong) 1994年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理念實踐、經驗做法。
《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shu) ,除前言、結束語外共分為(wei) 六個(ge) 部分,分別是堅定不移走依法治網之路、夯實網絡空間法製基礎、保障網絡空間規範有序、捍衛網絡空間公平正義(yi) 、提升全社會(hui) 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yang) 、加強網絡法治國際交流合作。
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順應全球信息化發展大勢,立足中國互聯網發展實踐,將網絡法治建設融入全麵依法治國戰略布局,不斷深化對依法治網的規律性認識,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網絡法治道路。
中國互聯網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裴瑋:“網絡法治建設是伴隨中國互聯網發展全過程走過來的,在不同階段都要應對不同的問題、解決(jue) 不同的問題。白皮書(shu) 非常全麵地、係統地梳理了中國互聯網法治建設的經驗、道路,也展示了成果,明確了法治建設的方向。”
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的網絡法治建設,把體(ti) 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網絡法治建設全過程各方麵。
立法是構建法治體(ti) 係的“四梁八柱”,從(cong) 互聯網進入到我們(men) 的生活以來,中國先後製定出台網絡領域立法140餘(yu) 部,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wei) 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為(wei) 依托,以傳(chuan) 統立法為(wei) 基礎,以網絡專(zhuan) 門立法為(wei) 主幹的網絡法律體(ti) 係,為(wei) 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製度保障。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教授林維:“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很多網絡引起的法律問題是我們(men) 前所未有的,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men) 要有先後順序,我們(men) 的立法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怎麽(me) 樣盡快地滿足人民需要在網絡世界當中得到保護的那部分權利,急用先行。”
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的網絡法治建設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比如,針對公民個(ge) 人信息泄露引發的網絡“人肉搜索”等不良現象,我國就先後通過修訂現有法律,製定專(zhuan) 門法律和條例相結合,構建出針對公民個(ge) 人信息權益的保護體(ti) 係。在2009年、2015年通過《刑法修正案》,設立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罪。2020年審議通過《民法典》,對民事領域的個(ge) 人信息保護問題作了係統規定。在網絡專(zhuan) 門立法中,2012年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jue) 定》,2016年製定《網絡安全法》, 2021年製定《個(ge) 人信息保護法》,進一步完善個(ge) 人信息保護規則。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王軼:“傳(chuan) 統法律要讓它與(yu) 時俱進,要給它加入信息文明時代的色彩和內(nei) 容,從(cong) 而讓它能夠適用網絡治理的法治需求。那些專(zhuan) 門性的法律,一方麵彌補傳(chuan) 統法律可能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另一方麵把傳(chuan) 統法律規定的相對比較概括、抽象和原則的變得更加具體(ti) 化,這樣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強。”
以人民為(wei) 中心,就要堅持人民主體(ti) 地位,凝聚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在《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等網絡法律法規製定過程中,利用線上線下渠道,通過公開征求意見、研討論證等方式,廣泛聽取、充分吸納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等各方意見。
同時,白皮書(shu) 強調,依法治網的本質,是為(wei) 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障,而不是束縛互聯網的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同步推進,築牢網絡安全防線,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推動互聯網這個(ge) 最大變量成為(wei) 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
在網絡立法體(ti) 係初步形成之後,嚴(yan) 格執法是依法治網的關(guan) 鍵環節。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堅持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網絡執法,推動形成健康規範的網絡空間秩序,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生態。比如,中國持續開展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ge) 人信息專(zhuan) 項治理,2019年以來,累積通報、下架違法違規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近3000款。聚焦大型網絡平台價(jia) 格欺詐、低價(jia) 傾(qing) 銷等重點問題,整治壟斷和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在重要網絡係統領域,深化網絡係統安全防護,持續監測網絡安全威脅,有效防治網絡係統遭受大規模服務攻擊等重大安全事件。
同時,在執法過程中,中國也堅持立足國情。針對中國網民規模巨大、企業(ye) 平台眾(zhong) 多、產(chan) 業(ye) 業(ye) 態豐(feng) 富的實際情況,堅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自由和秩序、開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務的關(guan) 係。
白皮書(shu) 指出,互聯網因創新而生,因創新而興(xing) ,網絡法治尤其需要創新。中國全麵把握網絡空間治理麵臨(lin) 的前所未有的艱巨性、複雜性,前瞻性應對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新業(ye) 態、新模式帶來的風險挑戰,同時也推進網絡法治理念、內(nei) 容、方式、方法等全方位創新。我們(men) 在司法領域,積極推行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科技在訴訟服務、審判執行、司法管理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先行先試構建中國特色的網絡司法模式。
林維:“深度融合司法和網絡技術,在這方麵我覺得中國走在世界司法創新的前列。比如成立了杭州互聯網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這樣的技術運用到司法當中,為(wei) 世界司法模式創新提供了特別好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這種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在法治建設中的創新,在普法領域有著更顯著體(ti) 現。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借助互聯網,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的內(nei) 容、形式、手段不斷創新,網民法治觀念全麵提升。
王軼:“利用網絡平台推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傳(chuan) 係列講座,剛審議通過,第一講就開講了。我們(men) 也做過相應的統計,大概千萬(wan) 以上的人次,他們(men) 都通過這樣的一種形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原則、規則有了相應的認識和了解,這是以往根本想象不到的。”
而這種全社會(hui) 網絡法治意識的提升,也體(ti) 現在網絡平台主體(ti) 責任和行業(ye) 自律有效落實,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日益成為(wei) 網絡空間廣泛共識和基本準則,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精神在網絡空間得到全麵彰顯。
網絡治理對於(yu) 各國來說,都是一個(ge) 嶄新的課題。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的網絡法治建設既堅持網絡主權,同時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網絡法治先進經驗,吸收國外成熟做法,把中國互聯網發展置於(yu) 國際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謀劃,形成了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互聯網治理模式。
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堅持依法治國原則適用於(yu) 網絡空間,深入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不斷推進網絡法治建設,堅持科學立法、嚴(yan) 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在網絡空間的實踐。
王軼:“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yi) ,十一個(ge) 堅持的第七個(ge) 堅持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一體(ti) 建設;第八個(ge) 堅持強調,要全麵推進科學立法、嚴(yan) 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麵守法;第九個(ge) 堅持談到了,堅持統籌推進國內(nei) 法治和涉外法治。這些其實都是在強調要用係統的觀念,去看待彼此之間所存在的內(nei) 在關(guan) 聯。”
白皮書(shu) 指出,網絡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全球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願望相同,應對網絡安全風險的挑戰相同,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的需求相同。中國也將繼續積極推動網絡法治國際交流合作,與(yu) 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參與(yu) 全球網絡治理體(ti) 係變革,促進全球共同分享互聯網發展的機遇和成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
發展好治理好互聯網,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類,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追求,而法治則是互聯網治理的基本方式。新時代,中國將依法治網作為(wei) 全麵依法治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重要內(nei) 容,走出了一條既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又有中國特色的依法治網之路,網絡法治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不僅(jin) 有力地提升了中國互聯網的治理能力,也為(wei) 全球互聯網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麵對數字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也將同國際社會(hui) 一道共同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的法治化進程,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讓數字文明的發展成果更好地造福各國人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