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優化產業布局
“氫氣、氧氣發生電化學反應,輸出水、電、熱,全過程不會(hui) 產(chan) 生汙染物和碳排放,這就是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工作原理。”走進北京大興(xing) 國際氫能示範區交流中心展廳,工作人員指著麵前的示意圖,向觀眾(zhong) 們(men) 講解。
在示範區內(nei) ,日加氫量超過4噸的加氫站自投運以來,每天可以承載約600輛氫燃料電池車加氫量,服務北京南部各類商用車加氫需求。
三年多前,在示範區占地約20公頃的地塊之上,還是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ye) 的老舊廠房。經過疏解整治、轉型升級,這裏聚集了一批氫能產(chan) 業(ye) 研發、測試和生產(chan) 企業(ye) ,形成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產(chan) 業(ye) 發展完整鏈條,崛起成為(wei) 中國首都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大興(xing) 國際氫能示範區的蓬勃發展是中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的縮影。近年來,中國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工業(ye) 、農(nong) 業(ye) 、服務業(ye) 全鏈條各環節,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chan) 體(ti) 係,全麵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化水平。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充分發揮氫能清潔低碳特點,推動交通、工業(ye) 等用能終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業(ye) 綠色低碳轉型。
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期間,氫燃料電池接駁車輛在三大賽區累計投放超過1000輛,減碳約2600噸。從(cong) 奧運賽場到城市街頭,再到工廠礦區,氫燃料電池汽車正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強調“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全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突破7億(yi) 千瓦,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設備生產(chan) 規模世界第一。2012年以來,中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由14.5%升至2021年的25.5%,單位GDP能耗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
在江西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製造車間內(nei) ,工人們(men) 正在趕製即將發往海外的訂單。“全球每10塊光伏組件中,就有1塊晶科製造。”公司副總裁錢晶說,十年間,中國企業(ye) 通過技術創新,使得光伏電價(jia) 從(cong) 一度電幾塊錢下降到不到一毛錢,讓光伏發電成為(wei) 真正的替代能源。
農(nong) 業(ye) 強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中國正加快推動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不斷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為(wei) 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築牢根基。
賀蘭(lan) 山下、黃河之畔的寧夏銀川市賀蘭(lan) 縣,近年來通過更新養(yang) 殖技術,改變過去“大排大灌”養(yang) 殖方式導致的養(yang) 殖尾水汙染問題,在生態建設和綠色漁業(ye) 發展間尋求科學平衡發展之路。
銀川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石偉(wei) 介紹,公司引入稻漁循環生態種養(yang) 係統,利用富含氮磷等營養(yang) 元素的養(yang) 殖水體(ti) 灌溉稻田,經過水稻種植係統充分吸收利用,淨化後的水可作為(wei) 水產(chan) 養(yang) 殖的優(you) 質水源。
“這樣既解決(jue) 了水產(chan) 養(yang) 殖殘餌排泄物引起的水質惡化問題,又降低了水稻施肥量和用藥量,有效減少了園區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改善土壤鹽堿化,實現以漁肥田,以田淨水。”石偉(wei) 說。
在中國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綠色金融也迎來發展機遇期。今年3月1日,東(dong) 方證券首單碳排放權交易落地。金融機構通過參與(yu) 碳市場建設,助力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中國正通過發展綠色金融,為(wei) 綠色產(chan) 業(ye) 提供資金支持。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本外幣綠色信貸餘(yu) 額達15.9萬(wan) 億(yi) 元,綠色債(zhai) 券存量餘(yu) 額超過1.1萬(wan) 億(yi) 元,規模均居全球前列。(參與(yu) 記者:崔璐、艾福梅、陳雲(yun) 富、許曉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