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報道、應用創新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這是一款用新技術賦能傳(chuan) 統報道的融合產(chan) 品,通過AI OCR識別、語詞統計分析等技術手段和視覺設計,立體(ti) 呈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強國誓言。團隊緊扣“青年”受眾(zhong) 特點,組織了一場覆蓋全國、持續半年、線上線下結合的“誓言寄到天安門”活動,並以多元表達、沉浸式體(ti) 驗的方式對這場別具一格的活動進行可視化轉化。
產(chan) 品有較強的新聞性,以寄到北京的明信片為(wei) 載體(ti) ,用數據挖掘出當代年輕人的強國熱詞。報道既有傳(chuan) 統圖文視頻采編的呈現,又有智能算法的創新表達;既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激發了年輕一代的愛國情懷,又用融合手段記錄了這場破圈互動。
對受眾(zhong) 而言,產(chan) 品有較強的參與(yu) 性。活動征集期間,來自天南海北的7萬(wan) 多張明信片郵寄到中青報編輯部。團隊將兩(liang) 萬(wan) 多張手寫(xie) 明信片、數十組視頻通過詞雲(yun) 圖、交互地圖、文字、視頻等多樣態呈現;聯係多位參與(yu) 投寄明信片的年輕人深入采訪,記錄他們(men) 的強國夢想和行動。
產(chan) 品還有較強的互動性。技術團隊采用AI OCR識別技術對郵寄信件進行數據處理;設置響應式頁麵布局,不同終端顯示不同效果;利用動態顯示感應技術,使受眾(zhong) 在整體(ti) 交互操作中得到沉浸體(ti) 驗,吸引用戶廣泛參與(yu) 。
這場跨部門的團隊合作,形式新穎,為(wei) 讀者呈現了一場思想和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社會(hui) 效果 立足中國共青團建團100周年,該作品跨度7個(ge) 月,覆蓋大江南北,7萬(wan) 多人實體(ti) 參與(yu) 了這一活動,展現了青年一代對中國夢的追求和強國一代的擔當。作品發布後,在青年群體(ti) 中引發了熱烈反響。
在這個(ge) 網絡信息通達的時代,線下活動仍然采用傳(chuan) 統的郵寄明信片方式,參與(yu) 者能得到一份可以珍藏的青春證明。在大數據背景下,這件可視化融媒產(chan) 品對不同崗位、不同閱曆的青年聲音進行立體(ti) 展現,為(wei) 讀者提供了一場兼具儀(yi) 式感、互動性與(yu) 視覺美學的新媒體(ti) 傳(chuan) 播體(ti) 驗。
該作品在中國青年報社報紙、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等各平台進行全媒體(ti) 傳(chuan) 播,影響廣泛。有機構將其列為(wei) “策劃超亮眼的黨(dang) 的二十大報道”之一。作品也被收錄進《中國數據新聞佳作鑒賞第三輯(2020-2022)》,被評價(jia) 為(wei) “一次成功的媒體(ti) 策劃報道”“運用各種新技術和新手段對這場活動做了生動的記錄。”有青年讀者在報道後留言,“無論我走到哪裏,都能感受到祖國強有力的脈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