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9396米!這是不久前我國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刷新的亞(ya) 洲最深水平井紀錄,標誌著塔裏木油田邁入9000米級特深油氣勘探開發新階段。
615公裏!這是日前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實現的光纖量子信息傳(chuan) 輸距離,為(wei) 我國建設多節點廣域量子網絡奠定基礎。
400顆!隨著天繪六號A/B星近日成功發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迄今已研製並成功發射如此數量的航天器,中國航天值得期待……
3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閉幕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新征程,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3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我們(men) 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從(cong) 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men) 能不能如期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關(guan) 鍵看科技自立自強。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發。各地區各部門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liang) 會(hui) 精神,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在全麵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中當好“開路先鋒”,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做好“助推引擎”,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
加強基礎研究,從(cong) 源頭和底層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問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3月9日,位於(yu) 北京懷柔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直線加速器進入出束調試階段。一大早,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焦毅和同事們(men) 就來到現場。檢查各個(ge) 硬件係統、簽開機準備單、啟動調束……焦毅的雙眼緊盯屏幕,絲(si) 毫不敢走神:“加速器的管道直徑隻有30毫米,非常小,我們(men) 要確保它不打偏、不丟(diu) 失。”
經過持續奮戰,焦毅和同事們(men) 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這個(ge) 大科學裝置進入調束與(yu) 科研設備安裝並行階段。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建設的10個(ge) 重大基礎設施之一,也是我國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的一個(ge) 縮影。它從(cong) 2019年6月啟動建設,建設周期6.5年,建成後將成為(wei) 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也將是我國第一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作為(wei) 科研工作者,要按照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從(cong) 國家發展需要出發,從(cong) 源頭和底層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問題。”複旦大學化學係教授趙東(dong) 元院士說。
趙東(dong) 元在納米科學這一基礎研究領域耕耘了20多年,研究成果已在石化、新能源汽車、生物檢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他看來,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dong) 西沒有搞清楚,“隻有堅持創新驅動,大力發展教育、培養(yang) 人才,把基礎研究的問題鑽研透,才能進一步帶動源頭創新。”趙東(dong) 元說。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國基礎研究經費5年增長1倍;建成了穩態強磁場、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部署了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領域一批重點項目,在人工合成澱粉、納米限域催化等方麵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計劃”。中科院遴選4200名核心骨幹人才給予相對穩定支持,重慶大學布局超瞬態物質前沿科學中心等前沿交叉學科平台,中山大學大力推進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各地區各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技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要圍繞產(chan) 出重大原創成果這個(ge) 主線,把目標導向、市場導向和自由探索三方麵平台建好,加強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戰略導向的體(ti) 係化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同時優(you) 化基礎學科布局。
增強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強化企業(ye) 主體(ti) 地位,推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健康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發揮好政府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中的組織作用,支持和突出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團隊培養(yang) 支持力度。
今年2月,由沈鼓集團研製的我國首台套9兆瓦級大型海上平台壓縮機順利通過72小時負荷運行考核,一次投運成功,標誌著我國海上天然氣生產(chan) 一舉(ju) 擺脫對進口壓縮機組的依賴,填補了海上油氣平台用壓縮機的國產(chan) 化空白。
“我們(men) 要將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保障我國壓縮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安全、自主、可控。”沈鼓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戴繼雙說。作為(wei) 我國裝備製造業(ye) 的骨幹企業(ye) ,沈鼓集團多年保持6%左右的研發投入,建立起較為(wei) 完備的技術創新體(ti) 係。
企業(ye) 是創新的主體(ti) 。近年來,我國企業(ye) 在國家創新體(ti) 係裏麵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全鏈條創新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一大批創新企業(ye) 脫穎而出。
2022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突破3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企業(ye) 研發投入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從(cong) 2012年的3.9萬(wan) 家增長至2022年的40萬(wan) 家,762家企業(ye) 進入全球企業(ye) 研發投入2500強。
隨著產(chan) 學研協同不斷強化,創新“黏合”作用不斷增強,更多的創新主體(ti) 在貫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鏈條”上找準自身定位,不斷取得突破。
近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多家高校、企業(ye) ,共同發布“飛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開源體(ti) 係,逐步實現對多種深度學習(xi) 框架、多種人工智能芯片的完整支持,支撐軟硬件生態“百花齊放”。
“‘飛智’的研發,是為(wei) 了建立大模型技術體(ti) 係而開展的基礎性研究,通過開源開放的形式促進各類機構共創共享,形成良好生態,共同打牢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根基。”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jun) 說。
福建積極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江蘇加強對160家創新型領軍(jun) 企業(ye) 的支持,浙江累計布局省級重點企業(ye) 研究院291家……強化企業(ye) 主導、加大科研投入,各地創新不息。
“黨(dang) 的二十大和全國兩(liang) 會(hui) 對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作出了明確的部署,企業(ye) 要在全鏈條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萬(wan) 勁波認為(wei) ,要進一步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通過競爭(zheng) 培育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加速創新產(chan) 品應用,打造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顯著提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和激勵機製,為(wei) 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
貴州省盤州市羊場鄉(xiang) 納木村,春暖花開,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袁旭峰正帶著研究團隊走村串寨,仔細查看老鄉(xiang) 家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
“這是我們(men) 和企業(ye) 合作開展的示範項目,用來提高分布式光伏發電裝置的可靠性。”袁旭峰說,隨著束縛科技創新的“條條框框”減少,他把更多精力投入科技成果轉化中去。目前,貴州大學已與(yu) 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建成相關(guan) 示範工程,雙方還成功申報省重點實驗室,聯合培養(yang) 研究生50多名。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完善激勵機製,充分釋放創新活力。5年來,改革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製度,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從(cong) 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到完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從(cong) 減表、解決(jue) 報銷繁,到精簡牌子、檢查瘦身……改革與(yu) 創新“雙輪驅動”,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顯著提升。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全麵推行“負麵清單+包幹製”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在安徽,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jia) 激勵、科技人員薪酬等製度不斷健全,科研人員能夠沉下心來進行科學探索;在天津,“不設行政級別、不設事業(ye) 編製、不設工資總額限製”的海河實驗室,在體(ti) 製機製上大膽突破……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們(men) 將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黨(dang) 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聚焦‘四個(ge) 麵向’的戰略方向,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特征和演進趨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重大機遇;立足科技創新中國特色,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鮮明導向;立足新時代階段性特點,有力保障國家發展和戰略安全。”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