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創國內多項建造紀錄!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這樣“屹立”深遠海

發布時間:2023-03-27 14:52: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26日)上午,“海油觀瀾號”在廣東(dong) 珠海舉(ju) 行啟航儀(yi) 式。“海油觀瀾號”將擇機從(cong) 廣東(dong) 珠海福陸碼頭出海,前往海南的文昌海域,進行海上安裝和調試。

  一體(ti) 化集成作業(ye) 創國內(nei) 多項建造紀錄

  浮式風電平台是一種可在水中漂浮並捕捉風能發電的裝備,通過在浮體(ti) 內(nei) 部注水壓載,實現在水中漂浮並保持平衡狀態,以克服海水對風機基礎的晃動作用。 “海油觀瀾號”是我國第一個(ge) ,工作海域距離海岸線100公裏以上,水深超過100米的浮式風電平台。它是如何建造出來的?

  一體(ti) 化集成作業(ye) 是浮式風電平台陸地施工階段的最後的環節,整個(ge) 過程就是將各種不同形狀、尺寸的大型結構以搭積木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其中,相當於(yu) 風機“大腦”的機艙重達260噸,吊裝至塔筒頂端,使用的2000噸加強型履帶吊跨距達到46米,吊高近140米,比世界著名的摩天輪倫(lun) 敦眼還要高出5米,創下了國內(nei) 海上吊裝作業(ye) 的跨距與(yu) 吊高最大紀錄。

  中國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設中心總經理 康思偉(wei) :輪轂和機艙通過法蘭(lan) 孔精準對位,插入螺栓連接成一個(ge) 整體(ti) ,這個(ge) 過程猶如在高空中穿針引線,幾毫米的偏差就可能導致螺栓無法插入或者受力過大而報廢。為(wei) 了確保吊裝過程萬(wan) 無一失,我們(men) 前期做了大量數據調研、仿真模擬計算,形成了最終的施工方案。

  如此工藝複雜、高精度的吊裝,過程中還要麵對複雜多變的潮水和風力影響,國際上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是目前國內(nei) 實施難度最大的集成吊裝作業(ye) 。“海油觀瀾號”的成功一體(ti) 化吊裝,為(wei) 大兆瓦浮式風機碼頭集成作業(ye) 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設中心總經理 康思偉(wei) :一體(ti) 化集成施工完成後,我們(men) 對風機進行了十餘(yu) 個(ge) 係統的靜態調試,為(wei) 下一步拖航至文昌海域,進行錨鏈回接、海纜鋪設以及並網前的海上聯調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式海上風電機組如何"屹立"深遠海?

  一旦台風來了,這些浮式的發電平台會(hui) 不會(hui) 被吹走,這些身處海洋深處的大家夥(huo) ,它們(men) 發的電又要輸送到哪裏,給誰用呢?

  在近淺海,風機是通過鋼鐵打造的鋼管或者導管架,深深插入海底,固定風機。在深海海域,這種結構的基礎將變得過於(yu) 龐大,性價(jia) 比也將大打折扣。“海油觀瀾號”采用半潛式固定在海上,通過9根總重超過2400噸的錨鏈牢牢拽住這個(ge) “海上摩天輪”,使其可抵抗84m/s的極端風速,它所在的地方是全球已有海上風電環境工況的最複雜海域。

  海油工程設計院浮體(ti) 部經理 楊小龍:為(wei) 應對17級以上台風可能帶來的甲板上浪問題,我們(men) 優(you) 化了甲板上的設備布置,將管線布設在了浮體(ti) 內(nei) 部。同時,“海油觀瀾號”采用水下張緊器技術,避免在浮體(ti) 甲板上設置錨機等設備,不僅(jin) 節約了設備采購成本,而且減少了對浮體(ti) 甲板空間的占用。

  “海油觀瀾號”浮式風機如同汽車一樣,需要定期保養(yang) 。在離岸136公裏的海上進行維護,充滿挑戰,技術人員采用了“簡單可靠,減少後期維護”的設計原則,降低維護保養(yang) 需求和難度。同時針對深遠海運維作業(ye) 難度大的特點,在設計上,將需要更換的設備都設計為(wei) 可以拆卸成單個(ge) 重量小於(yu) 0.5噸的小部件,確保在25年的運行中穩定發電。

  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樹德:“海油觀瀾號”通過1根5公裏長的動態海纜接入文昌海域的油氣平台,替代部分天然氣發電機組,可節省天然氣近千萬(wan) 立方米,預計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wan) 噸。

  “海油觀瀾號”裝機容量7.25兆瓦,投產(chan) 後年均發電量可達2200萬(wan) 千瓦時,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ge) 最深最遠,同時也是全球首個(ge) 給海上油氣田供電、海域環境最惡劣的半潛式深遠海風電平台,在單位千瓦投資、單位千瓦用鋼量、單台浮式風機容量、抗台風性能等多個(ge) 指標上,均處於(yu) 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已形成海上風電全產(chan) 業(ye) 鏈

  從(cong) 風機到葉片,從(cong) 海底電纜到海上施工裝備,一係列海上風電關(guan) 鍵技術取得突破。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風電整機裝備生產(chan) 國,產(chan) 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我國已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風電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

  海底電纜是跨海電能輸送的關(guan) 鍵裝備,是海上清潔能源送出的“卡脖子”技術。海纜不同於(yu) 陸纜,其應用環境更為(wei) 複雜,要求更高,需要應對強腐蝕、海床礁石等惡劣海洋環境,實現遠距離輸送。“海油觀瀾號”利用35千伏動態纜連接文昌油田,為(wei) 石油平台提供綠色電能。

  寧波東(dong) 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陳凱:此次采用的35千伏動態海底電纜設計水深120米,解決(jue) 了深遠海惡劣海況下的浮體(ti) 大偏移難題,以及海洋生物生長對動態纜可靠性的影響問題,滿足了在複雜惡劣海況下平穩運行25年的嚴(yan) 苛要求。

  目前,我國已建成20多個(ge) 海上風電產(chan) 業(ye) 園,實現了海上風機從(cong) 6兆瓦到18兆瓦的跨越,不斷推陳出新的大型機組讓海上風電的造價(jia) 大幅下降,推動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超過3000萬(wan) 千瓦,持續保持世界第一。

  中國海油執行副總裁兼新能源部總經理 楊雲(yun) :進軍(jun) 深遠海風電是中國海油結合油氣主業(ye) ,探索新能源產(chan) 業(ye) 差異化發展的一條新路徑。發展海上風電,不僅(jin) 能直接帶動船舶工業(ye) 、海洋養(yang) 殖、氫能等產(chan) 業(ye) 發展,還可以跟其他經濟進行組合,促進我國海洋經濟與(yu) 地方經濟的發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