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觀察:“南宋四大家”為什麽能齊聚杭州?
中新網杭州3月28日電 題:浙江文化觀察:“南宋四大家”為(wei) 什麽(me) 能齊聚杭州?
記者 童笑雨
春天的杭州,大家要麽(me) 在看花,要麽(me) 在看畫。
“宋韻今輝”藝術特展近期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每天都是爆滿狀態,甚至增開周末夜場。
網友評價(jia) ,“這是此生必看展”“錯過了得等下輩子”。對美術工作者而言,此次展覽更像是“朝聖”,因為(wei) 這些作品都出現在教科書(shu) 上,都曾臨(lin) 摹過。
展覽之所以成為(wei) 現象級,在於(yu) “難得”二字。現場展出的宋元明清傳(chuan) 世書(shu) 畫,從(cong) 全國多家博物館借調而來,其中一級文物13件(套),不少屬國寶。
最難得的是,展覽還首次實現“南宋四大家”作品在“老家”杭州的齊聚。
宋畫與(yu) 西方文藝複興(xing) 繪畫一樣,被尊為(wei) 東(dong) 西兩(liang) 大文明的藝術高峰之一。“南宋四大家”是中國畫史上南宋院體(ti) 山水畫家李唐、劉鬆年、馬遠、夏圭的合稱,他們(men) 是南宋山水畫的集大成者,對元、明、清及現當代中國畫創作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在以往,“南宋四大家”的作品是到博物館打卡都難一睹真容的程度,更遑論聯袂展出。浙江省文聯書(shu) 記處書(shu) 記、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展覽總策展人餘(yu) 旭紅回憶,這場展覽籌備了18個(ge) 月。借展是最難的。
借展難,在於(yu) 書(shu) 畫作品的“脆弱”性。
古書(shu) 畫界有句說法:“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古代書(shu) 畫的繪製依托於(yu) 紙和絹,材質比較脆弱。在展出及轉移過程中,光照、溫度、濕度等要素的變化會(hui) 不可逆地減損它們(men) 的壽命。
其次,書(shu) 畫文物在展出時間和次數上有嚴(yan) 格限製,國寶文物展出一次至少“休眠”三年。常常是上個(ge) 展覽還沒有結束,下個(ge) 展覽就已列入計劃。這也導致它們(men) 很難被臨(lin) 時“請”出來。
李唐作品的借展,就遭遇“檔期”問題。最適合“宋韻今輝”展覽主題的李唐作品,分別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長夏江寺圖》《采薇圖》和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濠梁秋水圖》。其中,《長夏江寺圖》《采薇圖》處於(yu) 休眠期;《濠梁秋水圖》原將在另一個(ge) 展覽上亮相,借展的難度,不言而喻。
現藏於(yu) 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圖》是絹本設色畫,由劉鬆年所作,屬一級甲等文物,很少亮相,在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時都未展出。如何得到故宮博物院的借展支持,是個(ge) 難題。
至於(yu) 如何讓借展方理解和支持,他列出幾個(ge) 理由:讓“南宋四大家”在800年後回到家鄉(xiang) 重聚;讓對作品最有感情的杭州人看一眼800年前的西湖,尋找共鳴,這是杭州民眾(zhong) 的幸福;“南宋四大家”的原作珍品在杭州展出,是幾代藝術學人的願望,也是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展的一堂美育課。
餘(yu) 旭紅說,“南宋四大家”的作品都誕生在杭州,800年後的回歸,是對中國古代繪畫傳(chuan) 統的一種致敬。“如果能和這四位大家對話,我想,他們(men) 也一定願意帶作品重返杭州。”
劉鬆年,因居住在清波門故號“清波”,而這一次展覽就在清波門外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劉清波重回清波門,這種跨越時空的遐想讓人倍感親(qin) 切。
李嵩的《西湖圖》,被譽為(wei) 是南宋的“航拍圖”,能在畫上看到西湖邊的雷峰塔、保俶塔。800年後的今天,登上美術館的天台,湖景與(yu) 古畫完全可以疊加在一起。
在西湖邊展示南宋時的西湖,是一次時空重疊,也證明藝術是有生命力的。
如何向公眾(zhong) 展示最好的作品,讓他們(men) 得到共鳴,獲得啟發?對“南宋四大家”最能共情的觀眾(zhong) ,無疑是身處南宋故都的杭州人。
事實也是如此。劉鬆年的代表作《四景山水圖》是本次展覽的重要珍品。這組深藏於(yu) 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描寫(xie) 西湖四季景色,顯示了畫家對家鄉(xiang) 山水的摯愛之情和對西湖景色的細致體(ti) 察,令熟識西湖景致的杭州觀眾(zhong) ,穿越800年的時空與(yu) 之情深共鳴。
借展,光靠說的還不行,還得看展陳條件。據介紹,“宋韻今輝”藝術特展,是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升級改造後的首個(ge) 展覽,設施設備都是按照一級文物的展陳要求全新升級。
為(wei) 了讓文物減少移動,出庫就得到保護,該館還進行了模擬布展,在展櫃中陳列等比例的複製件,方便策展團隊隨時調整陳列順序。這個(ge) 過程,持續了半年。“這樣一來,文物一到,就能精準放置於(yu) 展櫃中。”餘(yu) 旭紅說。
天津博物館副館長馬馳說,這個(ge) 展覽創造了很多第一,不僅(jin) 是“李劉馬夏”的作品首次齊聚杭州,在全國美術界創造了第一,這麽(me) 珍貴的文物在中國的美術館裏出現也是第一次。(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