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教育的三點思考
2020年9月6日,上海,位於(yu) 南京路的網紅打卡地獨角獸(shou) 星空藝術館升級了浪漫神奇的鏡像視效空間,展館有浩瀚星河、明燈三千等20餘(yu) 個(ge) 夢幻場景,運用鏡麵裝置結合光影特效,打造出360度沉浸式體(ti) 驗,不少父母帶孩子來“太空遨遊”。
關(guan) 於(yu) 中國教育,特別是創新人才培養(yang) ,我們(men) 問題談得很多,理念談得很多,原則談得很多,說到具體(ti) 解決(jue) 方案,還不夠多,還不夠有效。但是,對於(yu) 基礎教育領域的工作者而言,最需要的恰恰是具體(ti) 方案,老師們(men) 說:最好能告訴我怎麽(me) 做。
一、如何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要求: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我們(men) 要貫徹好落實好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就要在“如何”兩(liang) 個(ge) 字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苦下功夫,下苦功夫。
那麽(me) ,如何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呢?
請注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的詞是“激發”,而不是“培養(yang) ”。從(cong) 本質上說,孩子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是上天賦予的禮物,是孩子天生就有的,隻是沒有被發現而已;不需要培養(yang) ,事實上也培養(yang) 不出來。父母和教師所要做的,無非是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把這些被掩蓋了的珍寶通過某種方式激發出來,讓它們(men) 呈現在世人麵前;不是澆滅而是點燃他(她)們(men) 心中的火,鼓勵他(她)們(men)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如果有能力有條件再加以有意識的引導罷了。我特別反對一些父母按照成人世界的成功標誌去有意識地培養(yang) 塑造孩子。當他們(men) 在含辛茹苦企圖為(wei) 孩子澆鑄一個(ge) 輝煌未來的同時,也許就在親(qin) 手毀掉本屬於(yu) 他(她)自己的幸福。
我提出一個(ge) 公式: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創造力。創造力不是抽象的,它由三大要素組成,即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好奇心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欲望,想要獵奇的欲望;為(wei) 了滿足好奇心,你要超越你看見的,去想象你看不見的;隻有想象還不夠,你還想要一探究竟,知道點什麽(me) ,這就是求知欲。創造力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wei) 是決(jue) 定人類行為(wei) 的5個(ge) “本能的因素”之一,其餘(yu) 4個(ge) 心理因素分別是饑餓、性欲、活動力和反思。在榮格看來,這些“超越文化適應層次的深層人類衝(chong) 動,是屬於(yu) 人類天性本身的真實本能。”麵對孩子們(men) “真實的本能”,我們(men) ,尤其是父母和教師,需要做的是激發而不是遏製,鼓勵而不是打擊,保護而不是摧殘。這些“真實的本能”,就像埋在柴火和枝葉下麵的火種一樣,我們(men) 要去吹風,去嗬護,讓孩子心中的火苗燃燒起來。
首要的保護是不要責罵和羞辱。因為(wei) 你不知道孩子的創造力會(hui) 引向何方。國際分析心理學會(hui) 理事長莫瑞·史丹教授曾多次提到他所經曆的眾(zhong) 多臨(lin) 床案例,展示了一些童年時期父母的責罵和羞辱對兒(er) 童創造力的壓抑及其產(chan) 生的終身影響。其中一個(ge) 案例是:一個(ge) 8歲男孩隨手畫了一張地形圖,驕傲地向媽媽展示,卻被澆了一盆涼水。媽媽是一位嚴(yan) 謹的老師,嚴(yan) 厲地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是把透明紙覆蓋在課本的地形圖上,嚴(yan) 格照著邊界摹繪。
莫瑞評論說:“這雖然是個(ge) 小小的偶然事件,但這個(ge) 訊息以尖銳的方式重創了孩子的心靈,並嵌入在那裏,成為(wei) 藝術自由的禁令。這個(ge) 訊息是:‘做事方法有對有錯,這是精確的圖形,那是錯誤的圖形,做事就要做對,要麽(me) 就別做。’這也就凍結了他在這個(ge) 領域的創造活力。繪畫從(cong) 此不再是他的創造本能可以表現,可以製造新事物,可以發明和實驗的領域了。現在這個(ge) 競技場是個(ge) 要求正確性的地方,在那裏生產(chan) 變成再生產(chan) ,創造力被禁止了。”我們(men) 可以對照,有多少父母和孩子經曆了或正在經曆同樣的事情!
好的理念、原則需要技巧、工具和腳手架去實施。我們(men) 不能隻是指出問題,向教師展示好的理念和原則,我們(men) 還必須告訴他們(men) 怎麽(me) 做。我們(men) 需要給他們(men) 提供工具箱和腳手架,並告訴他們(men) 使用的方法。現在我們(men) 已經找到了這個(ge) 工具箱。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研究開發的“形成性評價(jia) ”係列課程,正在幫助從(cong) 事基礎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師學會(hui) 使用這些技巧和工具,更好地實施那些正確的理念和原則。
二、如何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所謂“科學家潛質”,在我看來,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對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濃厚興(xing) 趣,擁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欲望;二是堅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鬆”,其興(xing) 趣和欲望可以持續很久。
孩子們(men) 都有探索世界的興(xing) 趣和欲望,隻要父母和教師做好保護就可以了,但第二條比較難做到。因為(wei)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hui) 受到社會(hui) 方方麵麵的功利性幹擾,很難堅持下去。有些幹擾來自外部,比如,父母可能會(hui) 說:你做這些事將來上不了好大學,掙不到錢,找不到穩定工作,等等;也有的幹擾來自內(nei) 部,比如枯燥,長時間失敗或沒有結果,等等。不僅(jin) 僅(jin) 是幹擾,還會(hui) 有很多誘惑存在。在兩(liang) 種力量的夾攻下,人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所以教育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抗幹擾作用,為(wei) 他們(men) 保持初心,最終成長為(wei) 他們(men) 所希望成為(wei) 的科學家建立有效屏障。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關(guan) 鍵是實現大中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也就是說,盡可能減少(但不是徹底消除,也無法消除)中考和高考等高利害性考試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不利影響,但傳(chuan) 統上采取單獨“直升班”的做法無論在效果上還是在輿論上都難以為(wei) 繼。一個(ge) 現實可行的做法是,盡可能在現有教育結構下開展銜接教育,以避免因為(wei) 公平問題引發社會(hui) 強烈反彈。也就是說,通過大學和基礎教育的有機銜接,使接受銜接教育的學生能夠在傳(chuan) 統體(ti) 係中自動脫穎而出,而不是在刷題競爭(zheng) 中被遺憾淘汰。
在這方麵,教育部和中國科協開展的“英才計劃”提供了有價(jia) 值的探索。十年“英才計劃”鼓勵了對基礎科學有興(xing) 趣的孩子在大學教授的指導下開展非功利性的研究。因為(wei) 不和升學掛鉤,所以甄別了學生的“真興(xing) 趣”和“假興(xing) 趣”。同時,那些參加了“英才計劃”的學生由於(yu) 內(nei) 心受到強大感召,激發了內(nei) 在的驅動力,在升學結果上也表現得更為(wei) 出色。
在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的過程中,有3條關(guan) 鍵性原則至關(guan) 重要:一是保護好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采取各種方式吸引、鼓勵他們(men)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二是提供強大的支持係統,讓孩子們(men) 的探索在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三是完善優(you) 化有組織的培養(yang) 體(ti) 係,而不是隨意性的無章法的零敲碎打。
具體(ti) 做法是在教育和課程中自動實現銜接。對於(yu) 科學教育而言,最大的困難也許是,由於(yu) 各方麵條件限製,中小學往往無力研發或實施這些課程。這就需要引入新的力量——大學。大學應當發揮社會(hui) 教育的功能。眾(zhong) 所周知,整個(ge) 國民教育體(ti) 係由三大係統組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hui) 教育。現在的問題是,學校教育一支獨大,嚴(yan) 重擠壓和弱化了其他兩(liang) 大係統。人們(men) 把教育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學校,對教育的不滿也都發泄在學校身上。其實,學校教育自有其邊界,它隻能承載它能承載的,承載不了它無力承載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出台後,家庭教育日益引起人們(men) 的重視;但人們(men) 對社會(hui) 教育的價(jia) 值和作用依然認識不足。
我認為(wei) ,現階段大學有可能可以承擔起社會(hui) 教育的責任,填補其空位。至少可以做兩(liang) 件事:一是大學的大門應當有組織地向廣大中小學生敞開。經過3年疫情,實現這一點並不困難,隻要做好預約和相應管理即可。同時,一些大學教授可以主動走進中小學,在孩子們(men) 心中播撒科學種子;特別是可以幫助各級各類中小學建設好科學課程,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勞倫(lun) 斯科學館就聚集了一批教師、教育研究者、科學家、工程師,致力於(yu) 科學領域的實踐創新,開發和推廣最新的STEM課程。這些課程基於(yu) 學生熟悉和感興(xing) 趣的生活情境,讓他們(men) 進行模塊化、探索性的學習(xi) 。其中有一門課程叫“生活離不開化學”,其目標是讓更多不同背景的學生了解化學,為(wei) 他們(men) 將來選修更多需要化學基礎知識的科學課程打好基礎。該課程強調讓學生在交互式的教學過程中掌握化學知識,並學會(hui) 運用化學概念思考問題,“像化學家那樣”進行推理和分析。在國內(nei)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研發的“大學先修課程”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在這個(ge) 過程中,政府應當發揮好倡導、引導、鼓勵和支持的作用。大學和中學出於(yu) 自身利益需要,會(hui) 自願做好銜接工作,從(cong) 而實現政府所期望的結果,這一結果要比政府自己做好得多。
三、如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把必須減的減下來,同時把必須加的加上去,這就需要統籌校內(nei) 和校外兩(liang) 個(ge) 係統,彌補校內(nei) 不足,實現校內(nei) 校外聯動。
對於(yu) 基礎教育來說,單憑學校的力量是無力承擔起科學教育的加法的。校內(nei) 不足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資金和資源;二是機製和人才。和一般性的教育不同,科學教育對於(yu) 師資、場地、基礎設施的要求都比較高,一般學校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學校很難具備相應條件,必須依靠校外力量予以補充。從(cong) 功能上來說,校內(nei) 教育主要滿足公共需要,提供普遍性的科學教育,包括課程、活動以及有效的指導等等;但是個(ge) 性化的,特別是追求卓越的需求就需要校外機構通過市場機製吸引資源和人才才能滿足。對於(yu) 校外的市場化機製,應當區分非營利機構和營利性機構。從(cong) 科學教育的教育屬性上說,現階段似應以非營利性機構為(wei) 主為(wei) 宜,以避免資本的過度無序擴張。
要相信並充分發揮教育市場的力量。教育的市場機製是促進教育服務需求與(yu) 供給之間協調一致的有力工具,實踐證明,它可以有效提高教育係統的效率和質量,在教育係統中產(chan) 生比傳(chuan) 統的監管工具更好的結果。特別是通過法律、政策和稅收減免等鼓勵教育公益慈善機構從(cong) 事此類工作。從(cong) 根本上講,市場的作用在於(yu) 涵養(yang) 水源,培育土壤。通過無數經營主體(ti) 的工作,激發出千千萬(wan) 萬(wan) 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那些拔尖創新人才自然而然就會(hui) 脫穎而出了。
從(cong) 監管角度來看,要處理好政府、學校和校外機構三者之間的關(guan) 係。比較有效的做法是:校外機構開發優(you) 質課程和教育資源,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實行政府采購。另一個(ge) 有效的政策工具是補貼券。政府可以向學校發放科學教育補貼劵,學校使用補貼劵去購買(mai) 校外機構的科學教育服務。這一工具不僅(jin) 可以滿足科學教育的需求,同時也通過刺激消費推動了經濟發展。
(作者為(wei)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秦春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