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千年商港 再現“海絲”繁華——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保護發掘紀事
新華社杭州3月30日電 題:實證千年商港再現“海絲(si) ”繁華——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保護發掘紀事
新華社記者鄔煥慶、馮(feng) 源、王俊祿、魏一駿
八座形製各異的宋代碼頭、兩(liang) 艘宋代沉船、數以噸計的瓷器殘片、在宋元和明清時期兩(liang) 度興(xing) 建的朔門甕城……
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以碼頭、航道、航標等要素齊備的遺跡,實證了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盛和存續,填補了相關(guan) 研究的一大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價(jia) 值和國際意義(yi)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日前在京揭曉,朔門古港遺址入選。
宋元古港遺跡顯真容
仲春時節,浙江第二大河流甌江兩(liang) 岸春意盡顯。緊鄰甌江溫州市鹿城區段南岸,望江路與(yu) 當地名勝江心嶼隔水相望,一處宋元古港遺跡正向世人展現真容。
“經過考古團隊一年多的工作,包含古甕城、古碼頭、古沉船等要素的遺址逐漸完整。”跟隨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團徽的腳步,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分布明晰的遺跡。
這一考古發現源於(yu) 2021年3月。當時,為(wei) 改善重點路段交通擁堵問題,溫州鹿城區啟動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梁岩華說,早在2004年,這個(ge) 地段曾發現過溫州古城北門(朔門)遺址,古地圖上也有碼頭標識,因此,建設工程推進極為(wei) 謹慎。
2021年10月,道路地麵開挖過程中,施工人員發現了一些古石條。文物部門根據這些線索,在附近區域逐步發現更多遺存,確認該區域存在古代港口,工程也馬上停工。隨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場勘探發掘。
因緊靠甌江入海口南岸,每天兩(liang) 漲兩(liang) 落的潮水給考古發掘帶來不小挑戰。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考古工地外圍有不少水泥止水樁。據了解,這些止水樁有2000多根,是施工單位為(wei) 防止江水滲入而打下的,這為(wei) 發掘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發現地下文物後,下穿工程馬上停工,溫州市委市政府隨即決(jue) 定調整施工方案。”溫州市鹿城區江心嶼改造提升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陳龍介紹說。
“經過勘探,我們(men) 發現遺址的年代從(cong) 北宋延續到民國,以宋元時期為(wei) 主。”梁岩華介紹,“包括早、晚兩(liang) 個(ge) 時期的古甕城,8座不同時期的古碼頭,2艘宋代古沉船,以及古代江堤、古代建築和古代橋梁水閘遺跡,還有以青瓷為(wei) 主的古代貨物堆積等眾(zhong) 多重要遺存。”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我們(men) 還發現了5組幹欄式建築。”順著劉團徽手指的方向,記者依稀能辨別木樁的位置,“它們(men) 好比‘水上高腳屋’,有可能被用作酒肆、船塢等,為(wei) 人們(men) 對當時碼頭的繁華場景提供了想象空間。”
瓷腰鼓、瓷碗、瓷瓶……從(cong) 遺址出土的瓷器琳琅滿目。“它們(men) 既有來自臨(lin) 近龍泉窯、甌窯等瓷窯的瓷器,也有北方定窯、磁州窯的瓷器,其中以龍泉青瓷為(wei) 主。”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jun) 說,截至目前,遺址出土了大批瓷器、漆器、金屬器及其殘片,僅(jin) 瓷器殘片就有10噸左右,可以修複的文物超過3000件。
“從(cong) 基本建設考古轉變為(wei) 主動發掘,當地政府及文物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看來,“這是新時期考古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一個(ge) 經典範例。”據了解,遺址的後續發掘解剖測繪、專(zhuan) 題保護和研究等工作都在持續推進中。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絕佳闡釋
“一川砥柱橫滄海,兩(liang) 塔淩空映彩虹。”古人用詩句將甌江中江心嶼上的東(dong) 塔和西塔之姿描寫(xie) 得淋漓盡致。
江心嶼雙塔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標,分別建於(yu) 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偉(wei) 的兩(liang) 座航標,正因為(wei) 附近有繁華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溫州都曾設立外貿管理機構。
“瓷器是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大宗貨物,這條‘絲(si) 路’從(cong)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海上瓷器之路’。根據史料記載,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是中國外銷瓷器的‘主力軍(jun) ’。龍泉和溫州間有甌江水路相通,龍泉青瓷從(cong) 溫州出口最為(wei) 便捷。”中國古陶瓷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複旦大學文博係教授沈嶽明說。
多位考古專(zhuan) 家表示,朔門古港遺址真實再現了約1000年前“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景象,填補了我國“海上絲(si) 綢之路”港口考古的一大空白。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說,“海上絲(si) 綢之路”的核心是港口,而以前的相關(guan) 考古工作都沒有港口方麵的內(nei) 容。溫州朔門古港遺址是目前國內(nei) 發現的結構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港口遺址,對於(yu) 研究“海上絲(si) 綢之路”具有關(guan) 鍵的指向意義(yi) 。“從(cong) 遺跡到遺物,它提供了‘海上絲(si) 綢之路’在宋元時期進入鼎盛的充分證據。”
“通常研究‘海上絲(si) 綢之路’,主要分為(wei) 生產(chan) 、運輸和市場這三個(ge) 環節。在這個(ge) 遺址裏,與(yu) 三環節相關(guan) 的窯業(ye) 以及城市、碼頭、航船、航線和航標塔,所有的要素都非常齊全。”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鍵說,溫州朔門古港遺址是目前為(wei) 止與(yu) 海絲(si) 相關(guan) 、遺跡要素最完備的港口遺址。他同時表示,朔門古港的核心時期是北宋晚期到元代晚期,這段時間正好處於(yu) 哥倫(lun) 布大航海時代之前,是屬於(yu) 中國的航海時代。
縱觀全球著名海港遺址,溫州朔門古港也算得上“獨一份”。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ICOMOS)副主席、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薑波說,全球其他重要的海港遺址都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強力支撐,朔門古港遺址起到了“補白”的作用,堪稱人類海洋文明史上具有突出價(jia) 值的珍貴遺產(chan) 。
千年商港煥發新時代活力
展開元代畫家王振鵬的《江山勝覽圖卷》,朔門港口的繁華場景躍然紙上:商賈雲(yun) 集,舟行如織,大量的“中國製造”由此出口,暢銷海外。
“早在東(dong) 吳時期,溫州就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元代使者周達觀就是從(cong) 溫州港開洋去的古柬埔寨,寫(xie) 下了《真臘風土記》。”溫州市博物館原館長金柏東(dong) 介紹說。
近幾年,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有關(guan) 的考古發現不斷湧現,如蘇州太倉(cang) 的樊村涇遺址等相關(guan) 新發現,包括“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越來越引起學界和社會(hui) 的關(guan) 注。王巍說,朔門古港遺址的發現,為(wei) 相關(guan) 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穿越曆史煙雲(yun) ,近年溫州港外貿集裝箱業(ye) 務快速發展,外貿航線網絡進一步織密,航線服務能力逐步提升,目前擁有近洋航線11條。當前,溫州正錨定“千年商港、幸福溫州”新航向,推進物流港、商貿港、金融港、總部港、數字港“五港”聯動。今後5年,浙江將全方位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溫州近日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若幹政策意見》,將大力推進金麗(li) 溫開放大通道建設,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構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ti) 係。
另一方麵,溫州正加快編製相關(guan) 規劃,為(wei) 文物保護和利用提供依據;同時,與(yu)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計劃依托古港遺址,高標準建設朔門古港遺址公園,充分挖掘海絲(si) 文化。根據初步設想,公園中將有一座遺址博物館,室內(nei) 展示出土文物,室外則在古碼頭、古沉船、古官用木棧道、古瓷片堆積帶等標誌性遺跡點建造展示區域,並利用數字技術還原甕城原貌,既做好文物保護,又讓觀眾(zhong) 與(yu) 遺跡近距離接觸。
古港遺址見證下,“千年商港”正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視頻記者:徐中哲
海報設計:孫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