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跨越萬裏“複刻”線下課堂

發布時間:2023-04-04 14:0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晚上10點,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早已結束了一天的繁忙教學,然而在位於(yu) 中軸線西北處的陸佑堂裏,一間教室在靜謐的夜色中燈火通明,授課仍在熱烈地進行。

  這門課程是中山大學與(yu) 喀什大學共同打造的西行慕課——《光學》,被稱為(wei) “中大最晚下課”的課程。授課教師是中山大學教授、物理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趙福利,學生則是遠在萬(wan) 裏之外的喀什大學6個(ge) 教學班的272名學生。

  近日,《中山大學推進“慕課西行”助力課程共享》案例成功入選教育部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應用十大創新案例。2022年,中山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振興(xing) 中西部高等教育重大戰略部署,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啟動“慕課西行”計劃,與(yu) 喀什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多所西部高校達成合作,累計輸送在線課程49門次,有效推進東(dong) 西部高校課程共享。

  喀什市是我國日落最晚的城市。根據當地的作息,趙福利將上課時間定於(yu) 每周二晚上的9點到10點半。通常,趙福利上完課,解答完疑問,收拾完實驗課室,到家已接近12點。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ge) 學期。

  《光學》是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的金牌課程之一,2017年在愛課程網站推出慕課,2019年獲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0年獲評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輻射範圍涵蓋國內(nei) 外,迄今受益者達4萬(wan) 餘(yu) 人。以2022年國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線並收錄《光學》慕課為(wei) 契機,趙福利帶隊專(zhuan) 程前往喀什大學了解需求。她發現,雖然喀大的硬件設備和師資力量都有很大提升,但仍缺少專(zhuan) 業(ye) 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實驗設備也有差距。

  對此,趙福利決(jue) 定充分發揮中山大學實驗工程技術人員的研發實力,將實驗教學特色融入課程。她帶領課程團隊及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的崔新圖、龐曉寧兩(liang) 位老師,配合喀什大學理論教學進度量身定製實驗項目。“實驗要讓學生能在兩(liang) 小時左右做得出來,他們(men) 就會(hui) 有成就感,教學效果才會(hui) 好。”趙福利說。

  為(wei) 了清晰、完整地展現實驗過程,課程采用了醫學手術專(zhuan) 用的高清攝像機,多機位實時拍錄,並在實驗儀(yi) 器上加裝高清攝像頭,專(zhuan) 門拍攝實驗現象。

  課程還將大國重器天眼FAST、自主研發的大麵積光柵、新型的拓撲光學材料等,在適當環節中納入課堂教學,並充分采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實體(ti) 實驗演示疊加理論講解等形式,贏得了喀什大學師生的一致好評。“老師上課認真仔細,課程內(nei) 容和形式豐(feng) 富有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賽皮丁·亞(ya) 森說。

  慕課如何做好線上線下同步教學?“這就好比是拍電影和演話劇的差別。”趙福利認為(wei) ,關(guan) 鍵之一就是要“有來有回”,師生能實現即時互動。於(yu) 是,她聯合中山大學網絡與(yu) 信息中心、第三方開發公司,合作搭建能夠最大化貼近線下教學體(ti) 驗的在線教學平台,為(wei) “慕課西行”提供良好的技術設備支持。

  技術人員在幕後,教研團隊在台前。《光學》教學團隊反複模擬演練,一次次實現技術突破。每節課上,網絡與(yu) 信息中心和平台開發公司還會(hui) 派遣技術專(zhuan) 員駐場,隨時解決(jue) 技術問題,保障教學。

  “中山大學《光學》教學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仿真實驗、動畫等手段,使喀什大學的學生對光學有關(guan) 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幫助他們(men) 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圖像。”喀什大學教務處老師李偉(wei) 說,中山大學與(yu) 喀什大學的“慕課西行”合作,打破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真正實現了優(you) 質教學資源共享。

  “十四五”規劃以來,國家明確提出數字中國戰略。教育部加快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設與(yu) 應用,依托平台推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近年來,中山大學夯實教育新基建工程,建設5G專(zhuan) 網,打造“處處能學”的智慧課室和公共學習(xi) 空間。在三校區五校園建成可支持高質量遠程互動的教學智慧教室246間,上線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建有123門國家級、省級精品慕課及20門國家級、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並依托國家超算廣州中心,主持研發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性能計算在線實踐教育平台“超算習(xi) 堂”,服務國內(nei) 外1200多所院校師生,訪問量超過2500萬(wan) 人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邱清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