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鄉村來 再回農村去

發布時間:2023-04-06 16:4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陳曉

  從(cong) 北京回老家當村支書(shu) 後,31歲的侯玉普為(wei) 村子帶來的第一個(ge) 變化是,讓西山的土地綠得比往常早一些。

  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廟口鎮北大李莊村,侯玉普通過土地流轉,把這裏的2000多畝(mu) 荒山變成精品生態花果莊園。

  “我們(men) 專(zhuan) 門聘請了專(zhuan) 家對村裏土壤進行采樣檢測,發現大李莊村土壤含硒量比較高,非常適合進行果蔬種植,並且種出來的果蔬營養(yang) 價(jia) 值比較高。”侯玉普說,這為(wei) 村莊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供了思路。

  24歲的村支書(shu) 張桂芳則在鶴壁市山城區三家村組織人畫牆繪。夢幻羽翼、大魚海棠、月夜星空等牆繪讓三家村“出了圈”,遊客紛紛前來拍照打卡,同時也吸引來不少種植商。

  他們(men) 隻是紮根農(nong) 村年輕人的一個(ge) 縮影。曾經,走出鄉(xiang) 村是一代人逐夢的起點,如今鄉(xiang) 村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年輕人築夢的舞台。共青團河南省委在2017年啟動實施“春雁行動·河南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服務計劃”活動。黑龍江、吉林兩(liang) 省也在2020年部署開展了“春雁行動”,引領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力軍(jun) 。

  “農(nong) 村自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wei) ”

  侯玉普2017年回到老家當村支書(shu) 。他出生於(yu) 農(nong) 村,從(cong) 小跟隨父母在北京長大。2011年高中畢業(ye) 後,他參軍(jun) 入伍,退伍後在北京幫父母料理生意,主要負責汽車輪胎批發,在全國各地跑銷售,公司一年的銷售額有100多萬(wan) 元。

  當侯玉普作出回北大李莊村當村支書(shu) 的決(jue) 定時,他的父母是第一個(ge) 反對的。“我們(men) 努力打拚就是為(wei) 了走出村莊,帶你去大城市發展,你怎麽(me) 又回去了?”剛到任時,當地村民也時常勸解他,這個(ge) 村就這樣了,趕緊走吧,幹這個(ge) 沒前途。侯玉普並沒有把這些話放在心上,他相信“農(nong) 村自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wei) ”。

  張桂芳回鄉(xiang) 前,剛從(cong) 天津農(nong) 學院畢業(ye) ,和朋友在天津合夥(huo) 做著民宿生意。2020年,接到村委動員電話沒幾天,她便打點行李,踏上了返鄉(xiang) 的列車。隨身的行李箱裏裝著的不隻是行李,還有她對家鄉(xiang) 的熱愛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期望。

  但是,看著既無區位優(you) 勢又無特色產(chan) 業(ye) ,甚至還有高達百萬(wan) 元債(zhai) 務的三家村,張桂芳發愁了很長一段時間。

  牆繪是她改變村莊的第一步。去年,張桂芳帶頭引進的山區富硒南瓜的種植也成為(wei) 村裏支柱產(chan) 業(ye) ,流轉了村內(nei) 500多畝(mu) 土地,三家村第一次實現了規模化、規範化的種植。村民在拿到土地流轉費的同時,還能去種植基地務工。這不僅(jin) 帶動了村民增收,也為(wei) 村集體(ti) 創收近3萬(wan) 元。

  在北大李莊村,侯玉普也嚐試引進生態種植項目。為(wei) 此,他帶領村民修建了4米寬的水泥路,村民們(men) 不相信山上能打出水井,侯玉普就請了專(zhuan) 業(ye) 測水的團隊,他們(men) 通過勘探地形,利用專(zhuan) 業(ye) 設備,測量水距。

  侯玉普剛回村時,北大李莊村連一口水井都沒有。一些村民的耕地在山溝裏,沒有水,就靠天吃飯,“老天爺下點雨就能收點糧食,不下的話就是白搭了。”目前,北大李莊村已經擁有6口用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水井。經過5年多的時間,北大李莊村村集體(ti) 經濟收益從(cong) 每年的一兩(liang) 千元增至現在的12萬(wan) 元。

  在鶴壁市浚縣西榆柳村,回村創業(ye) 的劉瑞峰辦起了培育特稀蔬菜的種植基地。冰蓮、三葉香、紫背天葵等村裏人聞所未聞的特稀蔬菜,經過采摘、分揀和冷鏈運輸,第二天就出現在北上廣等城市高檔飯店的餐桌上,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ye) 增收。

  劉瑞峰的種植基地不僅(jin) 引導農(nong) 戶通過種植增加收入,還雇80多戶村民到基地從(cong) 事采摘、除草、分揀等工作,輻射帶動了附近幾個(ge) 村子建立種植基地,目前形成了2000多畝(mu) 的種植規模。

  荒山上的碳匯林

  北大李莊村是廟口鎮最大的自然村,在戶登記人口2346人,也是淇縣在外務工人口比例最大的村。侯玉普回村任職之前,村裏已經連續6年沒有村支書(shu) ,也沒有村主任,“村支部1個(ge) 月也開不了1次門,村裏的事務沒人管也沒人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侯玉普回村任職以後,明確村兩(liang) 委班子的職責權限,確保兩(liang) 委班子成員各司其職。並幫助他們(men) 找準發展路子。

  侯玉普花了4個(ge) 月的時間招商引資,引進的西山生態種植項目共投資了5000萬(wan) 元。農(nong) 業(ye) 種植結構的調整也改變了北大李莊村傳(chuan) 統的種植方式,把農(nong) 村打造成城市的“天然氧吧”和“後花園”。

  為(wei) 了將北大李莊村的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直接經濟收益,侯玉普還讓北大李莊村的3000多畝(mu) 樹林成了“碳匯林”——不用賣木材,樹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就能在碳交易市場換來“真金白銀”。

  今年年初,劉瑞峰經過多方考察瞅準了食用菌市場。他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從(cong) 基地延伸到農(nong) 戶,利用村民閑置的空房,提供搭架、起壟、殺蟲、蓋薄膜、鋪營養(yang) 包等技術服務,食用菌成熟後,他還會(hui) 提供回收服務。

  “今年是首批試點種植,目前帶動了50戶村民種植,後期我將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爭(zheng) 取能為(wei) 周邊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ye) 崗位。”據劉瑞峰介紹,羊肚菌、雞樅菌的生長周期為(wei) 3-4個(ge) 月,一間空房的麵積普遍在50平方米左右,村民種植食用菌一年的收入在3萬(wan) 元左右。

  “有些東(dong) 西不是金錢能換來的”

  這些回村的年輕人,想要改變的不隻是村民的收入。侯玉普剛回村任職時的一天晚上,看到兩(liang) 位老人拿著手機照著路前行。跟老人交流中他得知,村中的路燈一般不開,晚上有集體(ti) 活動的時候才會(hui) 開一兩(liang) 個(ge) 小時。第二天一大早,他便開車前往市裏自費購買(mai) 了47盞路燈。如今,大李莊村的路燈每天晚上都亮4個(ge) 小時。

  當村支書(shu) 的這幾年,由於(yu) 村莊缺乏資金,侯玉普先後賣掉了家裏的兩(liang) 輛車,帶領村民架路燈、修道路、建廣場、挖下水道,村容村貌實現了大變樣。經常有身邊的朋友問他後不後悔放棄北京的生活回村,他覺得,“有些東(dong) 西不是金錢能換來的”。他更看重的是每一件小事完成之後的充實感、村莊一點點變美之後的幸福感,還有不斷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的成就感。

  幾天前,張桂芳通過一條“做大學生村官是一種怎樣的體(ti) 驗”的短視頻登上抖音熱搜,單條視頻播放量破億(yi) 。網友們(men) 紛紛為(wei) 她點讚,並在評論區為(wei) 三家村出謀劃策。張桂芳也借這次契機,開始在網上征集更多的發展思路,尋找招商機遇。最近她開始帶領村民們(men) 嚐試墾荒種植中草藥。“希望我們(men) 青年人的奇思妙想可以帶給村莊更多的變化。”

  侯玉普為(wei) 北大李莊村內(nei) 的90後群體(ti) 建了一個(ge) 微信群,未來他想把更多的年輕人拉進群內(nei) ,讓他們(men) 把在外麵見到的、想到的隨時在群裏討論。“目前農(nong) 村依然存在技能水平偏低、農(nong) 戶思想傳(chuan) 統的問題,如果能有更多的青年回鄉(xiang) 服務鄉(xiang) 村經濟,相信能夠更好地帶動農(nong) 民致富。”

  如今,在張桂芳的帶領下,三家村的路硬化了,村裏也有了自己的圖書(shu) 館、電影室、籃球場,村民的生活日漸豐(feng) 富起來。前幾天,張桂芳組織了一場“2023民生小事”活動,請來攝影師為(wei) 村民拍婚紗照,“有些村民說他們(men) 沒拍過婚紗照,甚至連一張單人照都沒有。”很多村民在這場活動中拍下了人生中第一張婚紗照。

  每當張桂芳看到在圖書(shu) 館讀書(shu) 的孩子,看到在電影室看電影的村民,每當她從(cong) 村委會(hui) 回家,抬頭看見自己帶領大家裝的太陽能路燈,都會(hui) 覺得當初回鄉(xiang) 是非常值得且正確的事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