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90後農學博士“一生的課題”
“鄉(xiang) 村是青年踏入社會(hui) 的煉金爐,隻有經受住了考驗,才能淬煉出真正的本領。”出生於(yu) 1991年10月的陳劉平,是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作物遺傳(chuan) 育種博士生,現任河南省新陽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泌陽縣新陽家庭農(nong) 場理事長,他立誌學農(nong) 、紮根做農(nong) 、潛心助農(nong) ,用青春熱血詮釋新時代青年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場上的擔當。
“我生於(yu) 農(nong) 村,長於(yu) 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是我一生的課題。”2011年高考填報誌願時,陳劉平不顧家人和親(qin) 朋好友的反對,毅然選擇較為(wei) “冷門”的農(nong) 業(ye) 院校,被錄取到了數學係後,他學農(nong) 的決(jue) 心依然沒有改變。經過一番努力,2012年他順利轉入農(nong) 學係學習(xi) 種子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跟隨小麥、紅薯育種專(zhuan) 家們(men) ,開始了他的學農(nong) 之旅。
大學畢業(ye) 之後,陳劉平放棄高薪工作,繼續從(cong) 事小麥、紅薯育種研究,期待用知識讓這片黃土地“萬(wan) 物生金”。“很多人不理解、反對,但是在我看來,農(nong) 業(ye) 科技可以改變家鄉(xiang) 甚至整個(ge) 農(nong) 村的麵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他開始著手自主創業(ye) ,先後創辦了泌陽縣盤古鄉(xiang) 新陽家庭農(nong) 場、濮陽新陽種業(ye) 有限公司等,通過“真刀真槍”的實踐,把自己的理論知識與(yu) 實際生產(chan) 結合,為(wei) 更多農(nong) 民帶來希望。
“創業(ye) 過程有苦有甜,從(cong) 中我體(ti) 會(hui) 到了科技對於(yu) 企業(ye) 的重要性,沒有科研競爭(zheng) 力,企業(ye) 做大做強就無從(cong) 談起。這更堅定了我深耕農(nong) 業(ye) 科技的決(jue) 心。”陳劉平說。隨著現代農(nong) 業(ye) 中科技的含量越來越高,分子技術逐漸成為(wei) 農(nong) 業(ye) 進一步發展的關(guan) 鍵。2017年他成為(wei) 河南科技學院作物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學習(xi) 基因克隆、功能分析、轉基因等一係列分子技術;2020年,他又成為(wei)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作物遺傳(chuan) 育種博士研究生,跟隨行業(ye) 內(nei) 的育種專(zhuan) 家繼續從(cong) 事小麥育種研究工作。
在濮陽市清豐(feng) 縣瓦屋頭鎮段村紅薯示範基地,曬得黝黑的陳劉平忙著向村民傳(chuan) 授防治病蟲害與(yu) 高效栽培的技術。作為(wei) “薯來富”新陽農(nong) 業(ye) 助力精準扶貧項目負責人,這片長滿“金疙瘩”的紅薯田傾(qing) 注了他不少心血。
“他的紅薯基地種得好、賣得多、能掙錢,不少人來‘取經’。”段村村民王平海說,因為(wei) 紅薯種得出色,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叫陳劉平“紅薯哥”。
然而,項目的起步並不順利。2015年,陳劉平的創業(ye) 團隊經過考察,準備紮根清豐(feng) 縣推廣發展紅薯種植。“種紅薯能掙錢嗎?賠了咋辦?”村民發出這樣的疑問。為(wei) 了動員更多村民加入紅薯種植,在清豐(feng) 縣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服務中心的幫助下,陳劉平帶領團隊先行先試,引進紅薯新品種,在段村建起了紅薯示範基地。通過采取“公司+基地+農(nong) 戶”模式將訂單式種植落實到戶,還提供統一育苗、免費機耕、全程技術指導和全量保價(jia) 收購的服務,讓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目前,陳劉平的紅薯已經銷往全國20多個(ge) 城市,“我們(men) 的特色香薯是優(you) 質、高產(chan) 、抗病性好的食用型新品種,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在他的影響下,清豐(feng) 縣的紅薯產(chan) 業(ye) 如今種植麵積已達10萬(wan) 餘(yu) 畝(mu) ,每畝(mu) 可實現3000多元的盈利,帶動了一大批農(nong) 民增收致富。“農(nong) 業(ye) 科技的路很漫長,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路上。”陳劉平說。
現在,他創辦的企業(ye) 已形成小麥和紅薯兩(liang) 個(ge) 完整的“育繁推”一體(ti) 化鏈條,年生產(chan) 小麥種子2000餘(yu) 萬(wan) 斤,紅薯300餘(yu) 萬(wan) 斤,脫毒薯苗600餘(yu) 萬(wan) 株,成為(wei) 產(chan) 學研相結合、標準化的現代農(nong) 業(ye) 企業(ye) 。同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ye) 發展核心育種田50餘(yu) 畝(mu) ,合作育種田達600餘(yu) 畝(mu) ,擁有國內(nei) 外優(you) 異小麥種質資源近1000份。
“一人富不算富,我想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陳劉平的企業(ye) 通過流轉土地4000餘(yu) 畝(mu) ,帶動當地近300人就業(ye) 。陳劉平還積極開創新陽農(nong) 業(ye) 講堂,免費為(wei) 農(nong) 民講解惠農(nong) 新政策、種植新理念、推廣優(you) 良好品種,現已組織培訓、講座30餘(yu) 次,累計惠及3000餘(yu) 人次。通過培訓,當地農(nong) 民平均每畝(mu) 地增產(chan) 50-150斤,增收效益累計達1500餘(yu) 萬(wan) 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誌賢 通訊員 王佳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