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田 穩糧增收添動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讓農(nong) 民掌握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要求“強化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的物質基礎”。
各地區各部門大力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不斷提升農(nong) 業(ye) 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春耕一線,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北鬥導航複合播種機,都成了種糧好幫手,好品種新農(nong) 藝紮根沃野,田間激蕩新動能,讓糧食安全的支撐保障越來越強。
攥緊中國種子,田野孕育好收成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山東(dong) 省濟寧市兗(yan) 州區大安鎮唐營村,綠油油的麥田一派生機。
“這是製種田,麥子的要求高著呢!”來順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鄧來順彎下腰拔起一根雜株,向記者解釋,混在裏麵的雜株、劣株,一定要薅幹淨,保證種子質量。
合作社的千畝(mu) 製種田裏,10名農(nong) 民正在細心去雜。據介紹,到了出齊穗階段,還要第二遍去雜,確保麥種的純度和品質。麥子成熟後,要在地裏幹至標準水分後收割,最後單品單庫收儲(chu) 。
為(wei) 啥要這麽(me) 講究?“我們(men) 跟著種業(ye) 公司訂單走,今年主要種‘濟儒麥19’,每斤收購價(jia) 比其他品種高5分。”鄧來順口中的“濟儒麥19”,是由濟寧市農(nong) 科院自主選育的高產(chan) 穩產(chan) 小麥新品種。前年合作社試種了500畝(mu) ,畝(mu) 產(chan) 比常規品種高出150至200公斤,畝(mu) 均增收400元左右,大夥(huo) 兒(er) 都嚐到了甜頭。去年秋冬種,種植麵積擴大到1.5萬(wan) 畝(mu) 。
“好種產(chan) 好糧。良種是豐(feng) 收的動力,也是企業(ye) 的金字招牌。”山東(dong) 眾(zhong) 人信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平說,目前公司有4條小麥種子加工流水線,確保高品質種子走向市場。
作為(wei) 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chan) 基地和國家級製種大縣,兗(yan) 州區去年生產(chan) 了9.7萬(wan) 噸良種。兗(yan) 州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李成龍介紹,除了製種,區裏還研發育成了7個(ge) 小麥新品種。今年,區裏將國家級製種大縣獎勵資金重點用於(yu) 育種研發、質量管控體(ti) 係建設,大力提升社會(hui) 化服務水平。
位於(yu) 兗(yan) 州區經濟開發區的濟寧紅地種業(ye) 有限責任公司,正接續開展新品種選育。“這些年,公司不斷打通育繁推體(ti) 係,科研院所是我們(men) 的育種合作夥(huo) 伴,種子經銷商是我們(men) 的情報員,市場需要什麽(me) 樣的品種,我們(men) 就朝什麽(me) 方向努力。”公司總經理寧洪娣介紹。
瞄準高產(chan) 優(you) 質,種業(ye) “芯片”越擦越亮。目前,我國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比超過95%。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下一步將持續深入實施現代種業(ye) 提升工程,力爭(zheng) 到2025年育種創新能力達到先進水平。
提升機械化水平,為(wei) 糧食豐(feng) 收保駕護航
一大早,安徽省南陵縣弋江鎮四連村水稻育插秧中心就忙碌起來。
“秧好一半禾,苗壯一半產(chan) 。有了機械化集中育秧,效率一下提起來了,農(nong) 時踩得穩穩當當,不光省力,而且秧苗齊整壯實,栽插質量高。”蕪湖益耕農(nong) 業(ye) 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文正介紹。
流水線上,機器“噠噠”作響,空秧盤均勻點上稻種;育秧田裏,一塊塊秧盤擺放整齊,密密匝匝的秧苗長勢喜人。不遠處的農(nong) 機棚中,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等依次排開。從(cong) 育秧到除草、施肥、收割,水稻生產(chan) 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徐文正是個(ge) 種糧“老把式”。說起種糧他有一肚子話,村裏田多,過去一到農(nong) 忙,村民們(men) 借機器、找人手,甚至還得排隊。這幾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徐文正先後購置了2台拖拉機、10台插秧機和2台收割機,建起了育插秧中心。智慧農(nong) 機助力,去年,公司為(wei) 周邊村鎮8000多畝(mu) 地提供了社會(hui) 化服務。
說話間,南陵縣農(nong) 業(ye) 裝備服務中心技術員陳忠來拎著工具箱登門了,他要給棚裏的插秧機挨個(ge) “體(ti) 檢”一遍。“最近接了不少插秧訂單,提前給農(nong) 機上上油、換換件,下田跑起來就更放心了。”徐文正說。
“提升機械化水平,為(wei) 糧食豐(feng) 收更好保駕護航。”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機化司副司長王甲雲(yun) 介紹,今年是“農(nong) 機作業(ye) 質量提升年”,要針對主要糧油作物,以高質高效機耕、機種、機收作業(ye) 為(wei) 重點,分作物、分區域、分環節研判提升空間和配套措施,加快農(nong) 機升級換代,推動全程機械化模式優(you) 化和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集成。
良法配套,增產(chan) 增收。
在河南省獲嘉縣位莊鄉(xiang) 高標準農(nong) 田基地,種糧大戶徐方子正在調試改裝好的帶狀複合種植播種機。“‘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今年機械化這塊跟上,效益能再提一提。”去年,他種植了1500畝(mu) 大豆,複合種植300多畝(mu) 玉米大豆,畝(mu) 均增收500元左右。今年,徐方子在原有播種設備的基礎上,更換了播種盤,力爭(zheng) 一次下地、一播全苗。
為(wei) 了多渠道增加農(nong) 機具有效供給,去年以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在各地舉(ju) 辦了多層次的機具供需對接活動和專(zhuan) 題機械化技術培訓。同時,發揮補貼政策引導作用,組織承擔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任務的省份將專(zhuan) 用播種機、收獲機列入農(nong) 機新產(chan) 品試點予以支持,補貼額測算比例提高至35%。
去年秋收,獲嘉縣大豆平均單產(chan) 達到310.3公斤。“今年將為(wei) 不同地塊量身定製機械化複合種植方案,幫助更多農(nong) 戶實現‘一地雙收’。”獲嘉縣縣長楊新意介紹,縣裏已總結出一套可推廣的大豆種植高產(chan) 栽培管理技術,還將發揮國家大豆科技自強示範縣的技術創新優(you) 勢,通過科技培訓、良種良法配套等綜合措施,進一步提升大豆單產(chan) 。
養(yang) 好土地,把增產(chan) 潛力轉化為(wei) 現實產(chan) 量
遼寧省新民市興(xing) 隆堡鎮長山子村,黑土地平整連片,在陽光下泛著油光。順民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於(yu) 海華抓起一把黑土,高興(xing) 地說:“開春剛耙完,瞧,多軟乎!就等穀雨之後播種了。”
土壤好不好,直接影響到作物長勢。於(yu) 海華深有體(ti) 會(hui) ,去年雨水偏多,合作社一畝(mu) 地還是打了1600斤,產(chan) 量幾乎沒受影響。一個(ge) 秘訣就是秸稈還田、免耕播種。
2021年以來,遼寧省通過差異化作業(ye) 補助,加快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新民市實施黑土地保護項目20萬(wan) 畝(mu) 。
於(yu) 海華介紹,每年秋季,合作社將粉碎的玉米秸稈還田,經過一冬雨雪封凍,春季直接免耕播種。3年下來,土壤有機質增加,孔隙結構改善,水分下滲更快。“深翻後曬垡,病蟲草害減少了。現在一畝(mu) 地能少施一半肥料,過去不打糧的沙土地,土質也基本得到了恢複。”她說。
另一個(ge) 秘訣是測土配方,土壤“缺啥補啥”。
每年秋收以後,中化現代農(nong) 業(ye) (遼寧)有限公司新民技術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都會(hui) 上門對耕層土壤取樣檢測。“你看我這土壤偏堿性,上麵提示鎂有些低,春耕時咋配肥,我心裏頭就有數了。”於(yu) 海華從(cong) 手機上點開一張表,上麵詳細列出了每畝(mu) 推薦施肥量,“把地養(yang) 好,豐(feng) 收就有了好底子。”
前不久,遼寧首期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在沈陽農(nong) 業(ye) 大學開班,於(yu) 海華參加了培訓,記了不少筆記,“上這個(ge) 培訓班,就是奔著最新栽培技術去的,學完我很有信心。我打算搞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帶動更多鄉(xiang) 親(qin) 一起增收。”
今年,我國以大豆、玉米為(wei) 重點,啟動主要糧油作物單產(chan) 提升工程。“通過分作物提出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製集成組裝方案,集成運用整套增產(chan) 技術模式,從(cong) 耕種管收各環節挖掘增產(chan) 潛力,推動大麵積提高單產(chan) 盡快見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植業(ye) 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目前正抓緊研究製定綜合性解決(jue) 方案,建立技術措施集成創新平台,把各類單項增產(chan) 技術措施組裝起來,由點到線及麵推廣,輻射帶動大麵積均衡增產(chan) 增效,把增產(chan) 潛力轉化為(wei) 現實產(chan) 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