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號”成世界首個具備遙控生產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中國海油今天對外宣布,“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完成遠程遙控生產(chan) 改造與(yu) 調試工作,具備在台風期間保持連續安全穩定生產(chan) 能力,成為(wei) 世界首個(ge) 具備遙控生產(chan) 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chan) 儲(chu) 油平台,向全麵建成超深水智能氣田邁出關(guan) 鍵一步,對於(yu)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海洋能源開發領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yi) 。
“深海一號”大氣田位於(yu) 海南島東(dong) 南海域,最大作業(ye) 水深超過1500米,運營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wan) 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chan) 儲(chu) 油平台--“深海一號”能源站,年產(chan) 氣量達30億(yi) 立方米。氣田自2021年6月25日投產(chan) 至今累計產(chan) 氣超45億(yi) 立方米,外輸凝析油超45萬(wan) 立方米,自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超深水氣田運維技術體(ti) 係,解決(jue) 了一批超深水氣田生產(chan) 運行難題,創造了超深水氣田投產(chan) 後快速達產(chan) 並保持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成功開發典範。
“目前‘深海 號’的生產(chan) 處理設備經過精心調試已經達到最佳運行狀態,氣田穩產(chan) 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就是夏秋季節多發的台風。”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業(ye) 公司總經理李勁鬆稱,中國海油把“深海 號”定位為(wei) 華南地區“由海向陸”保供的主力氣田,謀劃賦予其遠程遙控生產(chan) 能力,在氣田投產(chan) 後迅速投入技術力量實施台風模式改造,以期最大限度減小因台風關(guan) 停對下遊用戶的影響。
在裝備改造升級過程中,中國海油大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按照“全麵評估、係統設計、穩妥實施”的原則,通過計算和建模分析風暴條件下平台總體(ti) 性能和係泊係統強度、平台穩性、立管和臍帶纜狀態、船體(ti) 結構整體(ti) 強度等相關(guan) 情況,確定了平台抗風暴吃水安全範圍等關(guan) 鍵指標和涉及超過270套相關(guan) 設備的改造調試方案,推動建設“深海一號”陸上操控中心等配套設施,成功實施了遠程監控測試和惡劣海況條件下的遙控生產(chan) 測試,使“深海一號”具備了遠程遙控生產(chan) 能力,每年可增加天然氣產(chan) 量供應超6000萬(wan) 立方米,可供47萬(wan) 家庭用一年。
“‘深海一號’同步開展多種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探索,努力建設超深水智能氣田,打造科技領先的行業(ye) 示範標杆。”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力介紹,通過建立超深水氣田的數字孿生模型,技術專(zhuan) 家在基地生產(chan) 運營中心便可全麵了解“深海一號”的運行狀態,對設備故障進行遠程診斷;通過升級聲光探測智能監控設備,“深海一號”將獲得更強的實時感知能力,建立覆蓋水上和水下的立體(ti) 安防係統;而憑借5G設備在平台上的應用,“深海一號”現場搭建了以5G技術為(wei) 核心的工業(ye) 物聯網應用場景,平台各種設備可以實現互通互聯,現場操作人員通過5G智能移動終端就能實時掌控能源站的運行狀況。
中國海油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汪東(dong) 進表示,中國海油大力建設油氣資源供給保障中心、海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海洋裝備設計建造中心和人本理念踐行示範中心,立足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強化科技創新和科研平台建設,著力打造深海能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海油供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