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科創沃土 激發青春動能 成渝經濟圈掀起高質量發展熱潮
2020年1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
成渝地區迎來新的發展熱潮。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重慶采訪時了解到,眾(zhong) 多海內(nei) 外青年人才尋獲了更多機遇和資源,在科技創新、創業(ye) 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方麵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股搶抓機遇、時不我待的蓬勃生機正在西南大地湧動。
發展迎來重大曆史機遇
不久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人才·科技創新文化節”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一院”)舉(ju) 行。在此期間,該院召開了建院66年來的首次醫院人才工作大會(hui) 。
該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許平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這是一次全方位、體(ti) 係化的人才建設動員。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優(you) 化醫療資源配置,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優(you) 質醫療資源,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支持共建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臨(lin) 床重點專(zhuan) 科群。
許平介紹,重醫附一院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近悅遠來”的人才培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科技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科技創新,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條件推動科技創新。
該院將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最大限度激發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已投入第一輪3年期學科提升工程“學科創新基金”7140萬(wan) 元,“青年卓越人才基金”“青年拔尖人才基金”和“學科帶頭人儲(chu) 備人才基金”共計3290萬(wan) 元。
35歲的重醫附一院教授周新雨是受益者之一,“卓越科技人才基金”等青年人才配套項目為(wei) 他解決(jue) 了開展臨(lin) 床研究的後顧之憂。
周新雨建立了全球首個(ge) 兒(er) 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的臨(lin) 床試驗數據庫,係統比較哪些用於(yu) 兒(er) 童青少年的抗抑鬱藥物是相對有效和安全的,提出氟西汀是治療兒(er) 童青少年抑鬱症的唯一推薦藥物。該方案改寫(xie) 了中國藥監局和美國FDA用藥規範,同時被寫(xie) 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ya) 等七國的抑鬱症防治指南。
“兩(liang) 項青年基金就是我科研道路上的‘第一桶金’。”周新雨表示。32歲時,他成為(wei) 重慶醫科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如今,周新雨常常把“搶抓發展機遇”掛在嘴邊,“我們(men) 青年一代更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挑曆史重任,努力將宏偉(wei) 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創新創業(ye) 的新動能
在醫療機器人的賽道上,35歲的重慶金山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了把自己的公司稱為(wei) “非主流的新生力量”。
2014年,王了從(cong)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畢業(ye) 後,放棄到另外一所英國名校讀博士的機會(hui) ,回到重慶,進入生物醫藥領域,致力於(yu) 高端醫療器械的原發原創。
“推動手術機器人技術的普及,為(wei) 大眾(zhong) 謀福祉,我們(men) 將以絕對的性價(jia) 比為(wei) 行業(ye) 帶來根本改變。”王了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多年的自主創新讓她有底氣說這些話。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截至去年5月的數據顯示,成渝經濟圈與(yu)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wei) 全國生物經濟創新四大高地,我國約80%的上市企業(ye) 、90%的國家一類新藥、85%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產(chan) 品來自這些區域。
王了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全自動智能膠囊機器人、消化道影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係統、宮腔觀察吸引手術係統。其中,腔鏡手術機器人是近年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標誌性成果之一。
王了表示,創新屬於(yu) “難而正確的事情”,從(cong) 幼芽長成大樹非常艱難,但是政策環境的持續優(you) 化給了她很大信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夯實智能產(chan) 業(ye) 、生物醫學發展基礎”、“支持創新型領軍(jun) 企業(ye) 聯合行業(ye) 上下遊組建創新聯合體(ti) ”等,“十四五”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對醫療機器人的技術攻關(guan) 和裝機台量提出明確要求。
有賴於(yu)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同樣是海歸創業(ye) 者的楊欣玥為(wei) 公司找到了新的業(ye) 務拓展方向。不久前,她隨企業(ye) 家考察團來到高竹新區,計劃為(wei) “數字高竹”打造“智慧鄉(xiang) 鎮”,對汽車配套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當地未來配套發展進行數字化改造。高竹新區是川渝兩(liang) 省市共同批準設立的第一個(ge) 新區,也是全國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區。
1991年出生的楊欣玥2014年從(cong) 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州立大學畢業(ye) 後,到矽穀一家跨境電商公司工作。與(yu) 很多投資人深入交流後,她發現國內(nei) 的機會(hui) 更好。2016年,楊欣玥帶著智慧社區的創業(ye) 計劃回到重慶。
既沒有團隊也沒有資金的楊欣玥,在重慶海歸人才交流大會(hui) 上多方推介“智慧社區”項目。她得到重慶兩(liang) 江新區組織部人才引進小組的認可和幫助,入駐兩(liang) 江新區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園,創立重慶市艾爾伴家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智能化、大數據打造安全便捷的智慧社區。
2020年,艾爾伴家科技有限公司作為(wei) 牽頭單位之一,與(yu) 來自川渝地區的30多家智慧城市相關(guan) 企業(ye) 成立“川渝海歸·智慧城市產(chan) 業(ye) 聯盟”,推動技術整合、業(ye) 務拓展。
楊欣玥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智慧名城”“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築樓宇等的數字化管理,穩步推進‘數字+’與(yu) 城市運營管理各領域深度融合”,都為(wei) 企業(ye) 發展帶來廣闊空間。
為(wei) 實現更長遠發展聚合力量
在“碳達峰、碳中和”作為(wei) 國家戰略提出後,重慶大學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設置5個(ge) 研究中心,38歲的重慶大學能源與(yu) 動力工程學院教授付乾擔任低碳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四川大學也成立了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在建設成渝經濟圈的政策背景下,雙方正在謀劃共建碳中和技術相關(guan) 的川渝重點實驗室,共同致力於(yu) 碳中和技術的研究。
“目前,國家致力於(yu)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而碳中和的實現主要是從(cong) 能源供應端、能源消費端、人為(wei) 固碳端三端發力。”付乾表示,可再生能源自身的波動性、間歇性導致其不便於(yu) 儲(chu) 存,致使“棄風、棄光”量大,他們(men) 的研究就是致力於(yu) 解決(jue) 能源大規模存儲(chu) 問題。
“在找到金飯碗之前,不能砸了鐵飯碗。這句話與(yu) 我們(men) 目前研究要達成的目標類似。”付乾表示,一些老牌電力企業(ye) ,實現節能減排的路徑就是通過提高燃燒煤的利用效率從(cong) 而減少碳排放,而他們(men) 的技術正是從(cong) 根本上提供助力。
前段時間,重慶大學獲批國家儲(chu) 能技術產(chan) 教融合創新平台,政府引進的一些川渝地區的頭部企業(ye) 與(yu) 學校進行融合培養(yang) ,進一步提升青年人才培養(yang) 能力。作為(wei) 新能源與(yu) 儲(chu) 能係係主任,付乾也十分期待青年一代能夠在政策的幫助下獲得更好的成長。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鼓舞了我們(men) 學校一大批青年教師。”重慶大學團委書(shu) 記於(yu) 佳佳在與(yu) 同事們(men) 交流中發現,大家從(cong) 各自領域找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和產(chan) 學研創新結合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求加大兩(liang) 地科技交流比重。“盤子做得越大,我們(men) 青年教師才能在其中獲得更多的資源,更有利於(yu) 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於(yu) 佳佳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實習(xi) 生 譚權潔 曾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