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疾控局等17部門發布全國地方病防治鞏固提升行動方案
央視網消息:國家疾控局公眾(zhong) 號4月10日發布國家疾控局等17部門關(guan) 於(yu) 印發全國地方病防治鞏固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全國地方病防治鞏固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
黨(dang) 中央、國務院曆來高度重視地方病防治工作,按照中央領導同誌批示精神,2018-2020年10部門聯合實施了地方病防治專(zhuan) 項三年攻堅行動,采取分類指導、各個(ge) 擊破、分省推進的綜合防治措施,助力國家脫貧攻堅,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三年攻堅行動,我國保持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基本消除燃煤汙染型氟砷中毒、大骨節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製飲水型氟砷中毒、飲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防治目標與(yu) 脫貧攻堅任務同步完成。
然而,地方病作為(wei)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一旦防治措施減弱或撤除,疾病將卷土重來,必須長期鞏固、維持綜合防治措施,才能從(cong) 源頭預防控製地方病危害。《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了“到2030年,地方病不再成為(wei) 危害人民健康的重點問題”目標,為(wei) 推進實現目標,在鞏固前期地方病防治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新一輪鞏固提升行動,持續推進消除地方病危害進程,特製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以人民健康為(wei) 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將鞏固提升地方病防治能力作為(wei) 推動疾病預防控製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堅持預防為(wei) 主、防治結合、分類指導、分省推進、綜合施策的地方病防治工作策略,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資源,持續鞏固強化各項措施,防治結合,為(wei) 健康中國建設、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基本原則。
政府領導,部門協作。各地將地方病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加強領導、保障投入。各有關(guan) 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合作,立足本部門職責,發揮各自優(you) 勢,共同落實防治措施。
預防為(wei) 主,防治結合。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地方病病區生產(chan) 生活環境,減少致病因素危害。開展現症病人救治,加強病人管理,采取多種措施幫扶現症病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鞏固扶貧成果,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因地製宜,綜合施策。根據不同種類地方病的特點,不同地區自然環境、社會(hui) 經濟發展水平,采取適宜、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加強防治措施後期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機製,鞏固防治成果。開展健康教育,增強群眾(zhong) 防病意識和參與(yu) 防治工作的主動性,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二、行動目標
到2025年底,實現以下目標:
1.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全國所有縣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狀態,人群碘營養(yang) 總體(ti) 保持適宜水平。
2.消除大骨節病和克山病危害。全國所有病區縣由基本消除達到消除狀態。
3.消除燃煤汙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全國所有病區縣由基本消除達到消除狀態。
4.持續控製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全國95%以上的病區縣達到控製水平。
5.基本消除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危害。全國95%以上的病區縣或高砷區縣達到消除水平。
6.有效控製飲茶型地氟病危害。在重點地區推廣普及低氟磚茶,降低人群磚茶氟攝入水平。
7.有效控製水源性高碘危害。在水源性高碘地區落實改水措施,在未落實改水措施的水源性高碘地區居民戶未加碘鹽食用率達到90%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鞏固綜合防治措施,增強防病可持續性。
1.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繼續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原則,實施以食鹽加碘為(wei) 主的綜合防控策略。建立新發克汀病患兒(er) 報告製度,及時監測預警人群碘缺乏風險,保障符合條件的患兒(er) 及時獲得康複救助。供應符合碘含量標準的碘鹽。依法開展碘鹽生產(chan) 、流通環節的監督,查處違法行為(wei) ,防止不合格碘鹽流入市場。在新疆、西藏、青海等省份繼續落實碘鹽財政補貼政策,防止出現新發克汀病病例。(國家疾控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財政部、中國殘聯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消除大骨節病危害。實施脫貧地區兒(er) 童營養(yang) 改善項目,為(wei) 項目地區6-24月齡兒(er) 童每天提供一個(ge) 營養(yang) 包,提高嬰幼兒(er) 營養(yang) 水平。結合林業(ye) 重點工程,鞏固拓展病區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國家疾控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林草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消除克山病危害。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在克山病病區調整優(you) 化種植結構,提倡膳食多樣化,在防寒、防煙、防潮等方麵改善居住條件,持續做好綜合防治措施的落實,降低克山病發病風險。(國家疾控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消除燃煤汙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加強改爐改灶綜合防控措施的後期管理,引導當地群眾(zhong) 正確使用改良爐灶並主動做好維修維護,優(you) 先安排農(nong) 村新型能源建設項目,鼓勵群眾(zhong) 使用清潔能源,持續鞏固防治成果。(國家疾控局、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持續控製和消除飲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對未改水或改水效果不穩定的飲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區村實施降氟、降砷改水工程建設或配置適宜除氟砷設備設施,加強對農(nong) 村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和水質檢測指導。(水利部、國家疾控局、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控製飲茶型地氟病危害。進一步推廣普及低氟磚茶,落實民貿民品貸款貼息政策,指導銷區做好“送茶入戶”工作,推廣“健康飲茶”理念。組織磚茶生產(chan) 及相關(guan) 單位開展磚茶製茶技術革新。加強重點地區磚茶質量安全和市場規範的監管。修訂完善磚茶氟限量等標準。開展健康飲茶宣傳(chuan) 教育,降低病區磚茶氟暴露水平,評估低氟磚茶防病效果。(國家民委、商務部、供銷合作總社、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疾控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控製水源性高碘危害。在水源性高碘病區和地區實施改水降碘防治措施。在未落實改水措施的水源性高碘病區和地區組織供應未加碘食鹽。(國家疾控局、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患者救治水平,滿足多樣化健康需求。
1.強化地方病患者治療管理的組織領導,按照《地方病預防控製工作規範(試行)》和《地方病患者管理服務規範和治療管理辦法》要求,規範地方病病例報告製度,推動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關(guan) 信息共享,協調推進患者診療管理工作,采取多種診療方式、技術手段和治療藥物開展患者診療,應治盡治,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加強患者的隨訪管理,滿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統籌發揮基本醫保、大病醫保、醫療救助三重製度綜合保障合力,減輕患者醫療費用負擔,推進“一站式”結算。對符合條件的困難患者,按規定納入社會(hui) 救助範圍,切實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將符合殘疾標準的大骨節病、氟骨症、克汀病患者納入殘疾人保障範圍。對因地方病導致家庭經濟負擔加重,存在返貧風險的,及時給予重點幫扶。通過多種渠道,建立健全地方病患者治療管理長效工作機製。(國家疾控局、國家醫保局、中國殘聯、民政部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優(you) 化監測評價(jia) 網絡,提高疾病發現預警能力。
健全完善地方病防治監測評價(jia) 體(ti) 係,按照《地方病預防控製工作規範(試行)》要求,加大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監測力度,定期開展重點地方病流行狀況調查,準確反映和預測地方病病情和流行趨勢。繼續加強地方病信息化建設,加強地方病信息管理,提高防治信息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強化監測與(yu) 防治幹預措施的有效銜接,加強監測管理和質量控製,促進部門間信息的及時共享互通,為(wei) 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技術支撐。(國家疾控局負責)
(四)創新宣傳(chuan) 教育手段,提升健康防病素養(yang) 。
充分利用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媒體(ti) ,結合地方病防治特點,開展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宣傳(chuan) 教育活動,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識和技能;針對不同病種,編製發布地方病防治核心信息和宣傳(chuan) 材料,出版地方病防治科普讀物,增強群眾(zhong) 防病意識和能力,尤其是小學生、婦女兒(er) 童等重點人群的防病知識水平。(國家疾控局、教育部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防治能力建設,提高疾病防治水平。
加強地方病防治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保證中西部病情嚴(yan) 重省份的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同時統籌全國地方病防治區域技術中心規劃和建設。進一步加強地方病防治相關(guan) 實驗室建設,提高實驗室檢測能力。開展專(zhuan) 業(ye) 人員能力提升與(yu) 技術培訓,提高基層防治人員的業(ye) 務能力。按國家有關(guan) 規定保障專(zhuan) 業(ye) 防治人員的待遇水平,為(wei) 其開展防治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疾控局、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科技研發支持力度,提升科技防病水平。
利用我國豐(feng) 富的地方病現場資源,建立地方病病人信息庫和生物樣本庫,為(wei) 地方病病因、發病機製及應用研究奠定長期穩固的基礎。堅持資源統籌和共享開放機製,圍繞影響我國地方病預防和治療的主要科學問題,開展跨學科、跨領域攻關(guan) 研究,為(wei) 闡明地方病病因、危害及發病機製,研製出更加精準、適宜、可推廣的防治新技術,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為(wei) 鞏固防治成果提供科技支撐。(國家疾控局、科技部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各地要加強對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政府領導、部門負責、社會(hui) 參與(yu) 的工作機製。各地要細化分解防治工作目標和任務,根據本行動方案的要求,結合實際製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施計劃和方案,抓好組織落實。各有關(guan) 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組織實施本行動方案確定的政策措施,切實抓好落實。
(二)經費保障。
各地要根據行動方案要求和防治工作需要,落實防治資金。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項目支持地方病防治工作。地方病患者按規定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並享受相關(guan) 醫療保障報銷政策。
(三)技術保障。
加強地方病衛生標準體(ti) 係建設,製定和修訂一批適應我國地方病防治形勢的標準,保證精準、規範防治地方病。針對地方病防治的難點和重點,加強地方病防治基礎應用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對符合條件的防治科研活動進行支持,推出一批適宜的防治新技術,建立防治技術轉化示範點並逐步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地方病重點實驗室和臨(lin) 床重點專(zhuan) 科的作用,開展防治基礎應用研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