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精準幫扶鹽堿地農戶走上養殖致富路:“海蟹行鹽堿 瘠土變沃田”
“讓更多海產(chan) 品在內(nei) 陸鹽堿地‘安家落戶’,讓更多養(yang) 殖戶走上致富路。”隨著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全國競賽落幕,00後秦康翔又回到了熟悉的實驗室與(yu) 試驗田。
這是秦康翔第二次在全國“挑戰杯”的舞台上分享他與(yu) 海蟹的故事。2020年,他作為(wei) “海蟹行鹽堿,瘠土變沃田——全球首創鹽堿地青蟹生態養(yang) 殖”項目主要負責人參賽,項目獲得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金獎;2023年,他作為(wei) “青創報國”大學生代表,在第十三屆全國“挑戰杯”舞台上,講述他4年的科研創業(ye) 路。
2018年,讀高二的秦康翔在老家河南延津縣鹽廠村過寒假,正值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教師王歡一行人來村裏做海蟹鹽堿地養(yang) 殖調研。
“鹽堿地上哪能養(yang) 海蟹?不可能吧。”秦康翔好奇。
“鹽堿地也有鹽分,海洋裏也有鹽分,試試看。”王歡的回答觸動了秦康翔。
2019年高考結束後,秦康翔報考了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一入校便報名加入到王歡所在的海蟹低鹽研究課題組。
實現海蟹在鹽堿地上“橫行”要解決(jue) 3個(ge) 問題,即“能不能養(yang) 活”“能不能養(yang) 好”“能不能量產(chan) ”。
“海蟹所處環境的海水鹽度在20‰上下,而黃河鹽堿地的鹽分濃度變化很大,有時普遍低於(yu) 3‰。如果直接將蟹苗放入極度低鹽的環境中,會(hui) 導致蟹苗大量死亡。因此,馴化出適合鹽堿地的海蟹品種是關(guan) 鍵。”王歡說,選擇河南省延津縣、蘭(lan) 考縣作為(wei) 實驗點,是因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縣是黃河故道所在地,經過多年的鹽堿地治理和改良,土壤中的鹽度較其他省市鹽堿地偏低,“如果馴化出的海蟹能在這些地方生存,那推廣至其他地方肯定更不成問題。”
為(wei) 篩選出最適苗種來源,秦康翔和組員們(men) 與(yu) 海蟹同吃同住,最終從(cong) 近千批次海蟹樣本中篩選出了最能適應低鹽環境生長的青蟹,並研究出了高效蟹苗淡化技術,將適宜生長鹽度下限由最適的15‰左右降低到1‰,實現最短時間內(nei) 即可獲得適應鹽堿地環境的健康苗種。
相較於(yu) “能不能養(yang) 活”,“能不能養(yang) 好”的研究難度更大。在王歡老師的帶領下,秦康翔從(cong) 水質礦質離子研究入手。
秦康翔解釋道,與(yu) 海水相比,延津縣、蘭(lan) 考縣的鹽堿水缺少很多礦質離子,這些離子正是螃蟹蛻殼生長時所需的關(guan) 鍵元素。
在試驗田的日子,秦康翔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養(yang) 殖池邊觀察海蟹的生長狀況,不論深夜還是清晨,一旦發現問題,他和組員們(men) 就拍視頻、拋問題到群裏實時討論。做科研的4年裏,他每一個(ge) 暑假都在水塘邊度過,暴曬、熬夜都是常有的事。
經過數月的研究,秦康翔和課題組成員掌握了低鹽狀態下海蟹離子調控的關(guan) 鍵機製,並申請了國家發明專(zhuan) 利,成功將海蟹蟹苗的成活率從(cong) 最開始的不足5%提至實驗室條件下的95%,養(yang) 殖全程成活率達到15%。
為(wei) 了實現量產(chan) ,秦康翔回到家鄉(xiang) 試驗推廣。河南以養(yang) 殖淡水魚為(wei) 主,海蟹對於(yu) 養(yang) 殖戶來說是全新的物種,尤其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老人們(men) 對轉行進行海蟹養(yang) 殖,更是顧慮頗深。於(yu) 是王歡帶著秦康翔一次次往返於(yu) 寧波與(yu) 河南之間,將實驗室培育的淡化蟹苗免費送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手把手教授養(yang) 殖技術。
隨著越來越多養(yang) 殖戶實現增收,海蟹鹽堿地養(yang) 殖模式推廣速度加快,課題組又先後引進了南美白對蝦、縊蟶、美國紅魚、黑鯛等海產(chan) 品,並試養(yang) 成功,累計幫扶農(nong) 戶百餘(yu) 戶增收超千萬(wan) 元。課題組“海蟹安家黃河邊,鹽堿瘠土變良田”科研案例入選2022年第三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獲評教育部第四屆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現在我們(men) 已將青蟹養(yang) 殖的模式推廣至內(nei) 蒙古、寧夏、山東(dong) ,也在研究內(nei) 陸鹽堿地‘青蟹+南美白對蝦+縊蟶’多營養(yang) 層次養(yang) 殖模式。”秦康翔告訴記者,他決(jue) 定留校攻讀碩士研究生,跟隨王歡老師繼續攻克鉀離子在擬穴青蟹適應低鹽脅迫的關(guan) 鍵作用分析研究,讓鹽堿地這片瘠土真正“搖身”變金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姍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