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融合傳播、智能通信……微專業熱潮下的教育之變
高教聚焦
區塊鏈、融合傳(chuan) 播、智能通信……在山東(dong) 大學最新版微專(zhuan) 業(ye) 招生目錄中,不乏學校各院係推出的最熱門領域。據了解,該校自2018年推出全國首個(ge) “古典文學”微專(zhuan) 業(ye) 以來,五年間,微專(zhuan) 業(ye) 目錄已經擴容兩(liang) 次,課程總數達到47個(ge) ,涵蓋課程近500門。
無獨有偶,今年春季學期以來,深圳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青島大學等全國十餘(yu) 所高校陸續推出首批微專(zhuan) 業(ye) 建設項目。當前,越來越多高校加入微專(zhuan) 業(ye) 探索與(yu) 實踐大軍(jun) 。
值得注意的是,微專(zhuan) 業(ye) 並未進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其建設發展完全屬於(yu) 高校的“自選動作”。那麽(me) ,微專(zhuan) 業(ye) 與(yu) 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到底有何不同,為(wei) 何會(hui) 成為(wei)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香餑餑”?微專(zhuan) 業(ye) 的興(xing) 起,蘊含著怎樣的教育邏輯?帶著上述疑問,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了多所高校,探微知著,挖掘高校微專(zhuan) 業(ye) 建設熱潮背後的教育變革。
大小之變 契合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需求
無論是為(wei) 了適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的內(nei) 生變革,還是為(wei) 了滿足社會(hui) 對人才培養(yang) 的外在需求,抑或是豐(feng) 富課程選擇、激發學生興(xing) 趣的需要,微專(zhuan) 業(ye) 以其微型化和靈活性等特征,正成為(wei) 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爭(zheng) 相試水的新選擇。
去年6月底,天津大學自動化專(zhuan) 業(ye) 學生王迪迪拿到了“工程項目投融資”微專(zhuan) 業(ye) 的結課證書(shu) 。平時愛“折騰”的他,很早就有個(ge) 創業(ye) 夢,但一直因商業(ye) 基礎知識薄弱而躊躇不前。
2021年,看到學校開設“工程項目投融資”微專(zhuan) 業(ye) ,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一年時間裏,他通過7門課程的學習(xi) ,掌握了投融資理論的核心內(nei) 容並順利結課。
“微專(zhuan) 業(ye) 為(wei) 我這個(ge) 工科生打開了商業(ye) 管理學的大門,也為(wei) 我的創業(ye) 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王迪迪對自己的學習(xi) 成果很滿意。
“內(nei) 容精、學程短、跨度大、體(ti) 係活是微專(zhuan) 業(ye) 的主要特征。”“工程項目投融資”微專(zhuan) 業(ye) 策劃者之一、天津大學管理與(yu) 經濟學部教授王雪青介紹,微專(zhuan) 業(ye) 指的是圍繞某個(ge) 特定學術領域或研究方向,提煉開設一組核心課程,從(cong) 而使學習(xi) 者在該方麵具備一定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行業(ye) 能力。
高校建設微專(zhuan) 業(ye) 的主要原因是什麽(me) ?在王雪青看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極大拓展了人才的內(nei) 涵和外延。知識爆炸時代,單一學科背景和知識能力已無法適應社會(hui) 發展需求,培養(yang) “跨界學習(xi) ”和“終身學習(xi) ”能力正成為(wei)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
結合學校的工程管理專(zhuan) 業(ye) ,王雪青介紹:一方麵,該專(zhuan) 業(ye) 有接近1/3的畢業(ye) 生活躍在金融投資一線;而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工程類企業(ye) 頻繁地從(cong) 金融係統“挖”人。這種頻繁的雙向流動,反映出業(ye) 界對兼具工科基礎和投融資背景的複合型人才的渴求。
“人才的跨界融合能力素養(yang) ,正成為(wei) 決(jue) 定企業(ye) 命運的重要因素。”在“工程項目投融資”微專(zhuan) 業(ye) 策劃者之一、天津大學工程管理係主任劉俊穎看來,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為(wei) 新時代基礎設施建設繪製了宏偉(wei) 藍圖,日益龐大的多元跨境投資體(ti) 係和融資需求,對高校提出了培養(yang) 具備跨學科思維和跨界整合能力人才的急迫要求。
與(yu) 天津大學麵向產(chan) 業(ye) 需求的導向不同,山東(dong) 中醫藥大學迄今共推出13個(ge) 微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業(ye) 設置更傾(qing) 向於(yu) 培養(yang) 學生麵向市場的就業(ye) 能力。學校依托學科優(you) 勢,凝練出3—5個(ge) 核心課程組成微專(zhuan) 業(ye) ,以快速集中的培養(yang) 方式幫助學生掌握“一技之長”,進而讓其在未來的職場競爭(zheng) 中獲得更多選擇空間。
“中醫基礎理論”“人體(ti) 解剖學”“經絡腧穴學”“刺灸基本技術精講”“針灸治療學”,共5門課程構成了該校“針灸學”微專(zhuan) 業(ye) 針灸理論與(yu) 實踐的核心模塊。課程雖少,卻將針灸治療中應對常見病的理、法、方、術等基本內(nei) 容囊括其中。
“微專(zhuan) 業(ye) 能夠有效彌補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設置過細、口徑過窄及培養(yang) 周期過長的問題。”山東(dong) 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琳感慨,大學期間,不少學生都會(hui) 考慮再修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增強就業(ye) 競爭(zheng) 力。然而,傳(chuan) 統輔修專(zhuan) 業(ye) 動輒百餘(yu) 個(ge) 學分,科目多、時間長、課務重,令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微專(zhuan) 業(ye) 小巧靈活的結構特征,既能保持課程之間的係統性,又能降低修習(xi) 過程的艱巨性。在該校,盡管微專(zhuan) 業(ye) 僅(jin) 開設兩(liang) 年多時間,但已有3000餘(yu) 名學生積極報名修讀。
主次之別 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大小互補,主次協同。微專(zhuan) 業(ye) 打開了一扇由主修專(zhuan) 業(ye) 瞭望其他領域的窗口,也改變了傳(chuan) 統“千人一麵”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讓千篇一律的“齊步走”正變成百家齊鳴的“交響樂(le) ”。
“秉承魯班精神,鍛造一流人才。”去年5月8日,廣東(dong) 工業(ye) 大學首個(ge) 微專(zhuan) 業(ye) “智能建造”正式開班,首屆50名本科生滿懷熱忱地喊出開班宣言。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wei) 主要特征的技術革命正加速改變著傳(chuan) 統行業(ye) 。新技術、新業(ye) 態和新理念滲透到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該校土木與(yu) 交通工程學院副院長何嘉年表示,信息化、智能化、工業(ye) 化已成為(wei) 傳(chuan) 統建造行業(ye) 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高校作為(wei) 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應主動推進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適應行業(ye) 變革。
該校開設的“智能建造”微專(zhuan) 業(ye) ,正是依托“智能+”賦能傳(chuan) 統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的生動寫(xie) 照。該校對微專(zhuan) 業(ye) 的定位是——在主修專(zhuan) 業(ye) 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學校緊扣主專(zhuan) 業(ye) ,建立了“3+9”微專(zhuan) 業(ye) 課程模塊。其中,“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控製工程基礎”和“機械電子”3門課程是入門必修課,“數字圖像處理與(yu) 應用”“智慧工程測量學”等9門課程為(wei) 選修課,必修+選修總分修滿12個(ge) 學分即可畢業(ye) ,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主學科+跨界學科”的教育培養(yang) 體(ti) 係創新。
“微專(zhuan) 業(ye) 不是在主專(zhuan) 業(ye) 基礎上做增量。”在何嘉年看來,微專(zhuan) 業(ye) 與(yu) 主專(zhuan) 業(ye) 的關(guan) 係不是簡單的物理組合,而是保持深層次的聯動化合。不同於(yu) 輔修專(zhuan) 業(ye) 在主修專(zhuan) 業(ye) 之外再修一門,微專(zhuan) 業(ye) 憑借獨特的組織結構和內(nei) 涵特征,在主次協同間,為(wei) 高校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提供了全新載體(ti) 。
長期以來,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多元化複合型人才的培養(yang) 路徑。然而,一些高校教學管理者表示,無論是主輔修製還是雙學位製,傳(chuan) 統“大而全”的專(zhuan) 業(ye) 組合一般都局限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內(nei) ,學校缺乏專(zhuan) 業(ye) 設置和設計的自主權。尤其是雙專(zhuan) 業(ye) 平行推進,專(zhuan) 業(ye) 結構和教學過程間相對獨立,學科間實質上很難形成真正的交叉合力。而微專(zhuan) 業(ye) 由各高校自行設置,專(zhuan) 業(ye) 定位、結構、內(nei) 涵和方向,可根據學術前沿、產(chan) 業(ye) 需求和學科發展等進行整體(ti) 規劃與(yu) 靈活調整。
去年年初,浙江大學、複旦大學等6所高校,聯合華為(wei) 、百度等國內(nei) 人工智能頭部科技企業(ye) ,聯合推出“AI+X”微專(zhuan) 業(ye) ,讓學生在校園內(nei) 就開始學習(xi) 我國自主研發的編程平台,為(wei) 構築人工智能發展先發優(you) 勢培養(yang) 戰略資源力量。
微專(zhuan) 業(ye) 依托靈巧的組織結構,還可以精準嵌入學校現有的主流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進一步拓寬了校際、校企人才協同培養(yang) 的路徑和方式。
山東(dong) 大學是國內(nei) 最早設立微專(zhuan) 業(ye) 的高校。據該校本科生院副院長薑兆亮介紹,近年來,通過連續兩(liang) 批次擴容微專(zhuan) 業(ye) 建設,學校已逐步形成了橫向視野拓寬與(yu) 縱向知識能力素質加深兩(liang) 大方向的微專(zhuan) 業(ye) 設置定位。從(cong) 北鬥新時空技術與(yu) 應用到生物微電子,再到航空超精密加工……每一個(ge) 微專(zhuan) 業(ye) 都區別於(yu)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中的固有專(zhuan) 業(ye) ,但又在緊扣主體(ti) 學科的基礎上,瞄準了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精準布局。
如今在該校,“小而精”的微專(zhuan) 業(ye) (Micro)與(yu) 主修(Major)、輔修(Minor)共同構成了“3M”交叉複合培養(yang) 新模式。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在橫向上填充了跨專(zhuan) 業(ye) 、跨領域教學的間隙領域,讓學科與(yu) 學科、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本科生與(yu) 研究生、學業(ye) 與(yu) 職業(ye) 之間的銜接更加緊密。同時,在縱向上也為(wei) 構建通識教育、拔尖教育和創新創業(ye) 教育“三位一體(ti) ”的多層次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提供了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空間。
教學之間 重塑跨領域課程組織結構
融通線上線下、跨越校園內(nei) 外、打破產(chan) 學壁壘,微專(zhuan) 業(ye) 正以獨特的方式深刻影響著教與(yu) 學的關(guan) 係,也加速催生了課程組織結構的不斷演變。
“長青聯盟”是一個(ge) 由10所入駐濟南大學科技園的高校發起,旨在實現優(you) 質辦學資源共享的高校發展共同體(ti) 。去年9月,聯盟內(nei) 的大學生迎來了一次跨校選課的機會(hui) 。“針灸推拿”“啤酒釀造”“中文能力與(yu) 人文素養(yang) ”……各聯盟校依托優(you) 勢學科,精心打造了15個(ge) 特色微專(zhuan) 業(ye) ,供學生“跨校跨界”選修。
“小而精”的微專(zhuan) 業(ye) 為(wei) 大學生跨學科、跨學校,乃至跨領域、跨行業(ye) 學習(xi) ,提供了更為(wei) 廣闊的想象空間。跨校教學究竟如何實現?作為(wei) 一種全新的專(zhuan) 業(ye) 組織形式,微專(zhuan) 業(ye) 的教學內(nei) 容高度凝練、授課群體(ti) 基礎各異,大小、主次、內(nei) 外各種因素相互交織,不斷催生著新的課程組織形式。
“信息技術的成熟使得大規模教育資源共享成為(wei) 可能。”山東(dong) 中醫藥大學是“長青聯盟”的理事長單位,王琳結合聯盟微專(zhuan) 業(ye) 平台建設成果介紹,各高校聯合建立了專(zhuan) 門的選課、教學和評價(jia) 係統,跨校課程可以實現遠程教學。
“如果說技術和行業(ye) 變革催生了微專(zhuan) 業(ye) 建設需求,那麽(me) 在線教育的興(xing) 起則為(wei) 微專(zhuan) 業(ye) 的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王琳說。
某種程度上,微專(zhuan) 業(ye) 與(yu) 慕課等在線教育始終保持著深度聯係。從(cong) 華南理工大學到江蘇大學,再到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大部分高校都將線上教育納入微專(zhuan) 業(ye) 的教學過程。事實上,慕課微專(zhuan) 業(ye) 正加速突破傳(chuan) 統教育與(yu) 在線教育的邊界,也反映出互聯網時代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重視線上教育並不意味著忽視線下溝通。”在王琳看來,慕課微專(zhuan) 業(ye) 並非完美無缺,尤其是一些實驗或實踐類課程,需要線下補課。在“長青聯盟”,10所高校區位相鄰、優(you) 勢互補,不少專(zhuan) 業(ye) 專(zhuan) 門設置了線下交流和實踐環節。以齊魯工業(ye) 大學“啤酒釀造”微專(zhuan) 業(ye) 為(wei) 例,學完釀酒基本理論後,學生還要開展線下釀酒實踐。
當前,在不少高校,從(cong) 翻轉課堂到專(zhuan) 創融合再到校企協同,微專(zhuan) 業(ye) 與(yu) 高等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相互借力。越來越多更加靈活新穎的教學理念、方式和行為(wei) ,正悄然改變著課程呈現形式。
“9位專(zhuan) 業(ye) 教師、18位業(ye) 界師資、3個(ge) 實訓營和9家實習(xi) 基地……”天津大學“工程項目投融資”微專(zhuan) 業(ye) 任課教師鄭立群介紹,微專(zhuan) 業(ye) 看似袖珍,但其教學過程經過係統設計,呈現形式更加豐(feng) 富。專(zhuan) 業(ye) 教師和業(ye) 界精英聯合授課,對表現優(you) 秀的學生還開放“軌道交通行業(ye) 投融資操作實務”等實訓營模塊,幫助他們(men) 從(cong) 項目全壽命周期視角下建立完整的投融資知識體(ti) 係和框架,加速人才培養(yang) 。
2020年6月,山東(dong) 大學“多元智能”微專(zhuan) 業(ye) 啟動招生。首批50名學生來自濟南、青島、威海一校三地理工文醫等3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麵對學生複雜的專(zhuan) 業(ye) 構成,學校因材施教,綜合采用第二課堂小班化教學、多元化高層次導師製管理、廣視角遞進式創新視角培養(yang) 等一係列新穎的教學方式,推動不同專(zhuan) 業(ye) 背景的學生在學習(xi) 活動中不斷碰撞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火花。
兩(liang) 年多的教學探索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該微專(zhuan) 業(ye) 首批學生中學業(ye) 綜合成績在原專(zhuan) 業(ye) 排名前10%的達到34名,還有一大批學生在創新創業(ye) 等學術競賽中脫穎而出。
加減之外 探索學科交叉融合新路徑
立足實際,守正創新。微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一種特殊的專(zhuan) 業(ye) 組織結構,正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
去年10月初,山東(dong) 大學召開了生物醫藥數據科學專(zhuan) 業(ye) 首屆本科新生見麵會(hui) 。山東(dong) 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中心主任遲蔚蔚、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薛付忠等一批“重量級”專(zhuan) 家親(qin) 臨(lin) 現場,為(wei) 全國首批20名該專(zhuan) 業(ye) 學生開展專(zhuan) 業(ye) 認知、學涯規劃等輔導活動。
該專(zhuan) 業(ye) 是2022年年初剛獲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的戰略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鮮為(wei) 人知的是,這個(ge) 剛成立的專(zhuan) 業(ye) 正是脫胎於(yu) 一門微專(zhuan) 業(ye) 。
2020年,山東(dong) 大學圍繞健康大數據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建設全國首個(ge) “醫學數據學”微專(zhuan) 業(ye) 。該專(zhuan) 業(ye) 融合了醫學、數學統計學、控製科學等學科領域,具有較強的醫理交叉、醫工交叉、醫文交叉融合特點。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與(yu) 實踐,學校推出了“醫學數據學導論”“健康大數據理論與(yu) 技術”等10餘(yu) 門核心課程,組建了一支包含多名院士在內(nei) 的教師團隊。2021年,在該微專(zhuan) 業(ye) 的基礎上,學校申報的“生物醫藥數據科學”成功入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新專(zhuan) 業(ye) 名單。去年6月,正式麵向全國招生。
微專(zhuan) 業(ye) 興(xing) 起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這種由微專(zhuan) 業(ye) 發展為(wei) 新專(zhuan) 業(ye) 的“角色轉換”正在悄然發生,其作為(wei) 教育教學改革試驗田、孵化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彰顯。
“微專(zhuan) 業(ye) 的發展是一個(ge) 動態演進過程。”在何嘉年看來,微專(zhuan) 業(ye) 的內(nei) 涵與(yu) 特征應隨著行業(ye) 、學界或社會(hui) 對教育質量的評價(jia) 和反饋漸進發展。一些適應性強、認可度高、教學質量突出的微專(zhuan) 業(ye) ,很可能在未來發展為(wei) 一個(ge) 全新的專(zhuan) 業(ye) 。同樣,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微專(zhuan) 業(ye) ,也可能因華而不實或組織實施不當被淘汰。
在微專(zhuan) 業(ye) 熱的背後,也有一些專(zhuan) 家提出冷思考。如,目前修習(xi) 微專(zhuan) 業(ye) 獲得的證書(shu) 並不能作為(wei) 獨立的學曆證明,政府和社會(hui) 的認可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微專(zhuan) 業(ye) 課時少、授課深度有限、課程係統性弱等問題有待更多的破題思路。
微專(zhuan) 業(ye) 並不是輔修專(zhuan) 業(ye) 的擦邊球,它更像是問路石,以此探索出學科專(zhuan) 業(ye) 交叉融合的新路徑。在它之外,其他人才培養(yang) 模式也在悄然孕育。
近期,身處大二下學期的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徐子洋麵臨(lin) 一場關(guan) 鍵抉擇。作為(wei) 該校“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雙學位試點班學生,過去兩(liang) 年裏,他同時修讀了金融與(yu) 計算機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如今,他正在思索下一步的精修方向。
2021年,為(wei) 適應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需求,該校開展了“2+2”雙向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探索。該校教務處處長項聰介紹,學校設立“軟件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自動化+數學與(yu) 應用數學”等3個(ge) 雙學位項目。試點班的學生剛入學便要選擇雙專(zhuan) 業(ye) 。但與(yu) 傳(chuan) 統的平行選修不同,在新的培養(yang) 方案中,總學分控製在190分以內(nei) ,其中輔修專(zhuan) 業(ye) 學分不得低於(yu) 40分。加入試點班的學生,需要在前兩(liang) 年進行集中培養(yang) ,後兩(liang) 年則實行個(ge) 性化分流。
“這是一種在微專(zhuan) 業(ye) 之外,高深知識學習(xi) 由淺及深連續的人才培養(yang) 新路徑。”該校雙學位專(zhuan) 業(ye) 授課教師徐楓表示,在該模式下,學生能夠有效避免傳(chuan) 統雙專(zhuan) 業(ye) 帶來的巨量學業(ye) 壓力。但也不同於(yu) “小而精”的微專(zhuan) 業(ye) ,這種主輔專(zhuan) 業(ye) 的深度捆綁,起點更早、聯結更緊、係統性更強,便於(yu) 更高階、更深度地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作者 特約通訊員 張運 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瀅 徐倩 記者魏海政、劉盾對本文亦有貢獻)
學界連線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閆廣芬(右)
問題1
近日,某高校下屬某學院發布“公務能力與(yu) 公務員文化素養(yang) ”微專(zhuan) 業(ye) 招生簡章,引起廣泛爭(zheng) 議。據悉,該“微專(zhuan) 業(ye) ”是對標公務員和行政事業(ye) 公務人員公開遴選所需要的核心知識而建設的應用型專(zhuan) 業(ye) 。如何評價(jia) 這種“微專(zhuan) 業(ye) ”設置?
問題2
廣泛設置微專(zhuan) 業(ye) 與(yu) 各高校在本科階段大力推進的“以夯實基礎、淡化專(zhuan) 業(ye) 界限、擴寬專(zhuan) 業(ye) 麵”為(wei) 主要特點的通識教育是否存在衝(chong) 突?如何理解並平衡二者的關(guan) 係?
問題3
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是一項係統工程,而微專(zhuan) 業(ye) 一般隻由5—8門課程構成,微縮版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如何能夠確保質量?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17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
圖片來源:中國教育報,包圖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