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劉國祥:探源中華文明,考古學何以成顯學?

發布時間:2023-04-18 14:28: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考古學被視為(wei) 冷門專(zhuan) 業(ye) ,如今卻火爆起來,常有高考狀元選擇考古專(zhuan) 業(ye) ,考古話題也經常成為(wei) 熱搜。為(wei) 何會(hui) 發生這樣的變化?考古學在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等方麵有哪些重要價(jia) 值?“道中華”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先生進行了專(zhuan) 訪。

  記者:考古學曾被視為(wei) 冷門專(zhuan) 業(ye) ,近年來卻非常火爆,相關(guan) 話題常成為(wei) 熱搜,您如何看待考古從(cong) 冷門變成顯學?

  劉國祥:這個(ge) 問題可以從(cong) 多個(ge) 角度探討。與(yu) 曆史學等其他學科相比,考古學需要走出書(shu) 齋,通過田野考古調查或發掘獲取實物資料,來研究古代社會(hui) ,複原人類曆史。有些考古遺址分布在偏遠山區,條件比較艱苦。這樣的工作性質決(jue) 定了可能隻有少數人願意去搞考古。就研究內(nei) 容而言,普通人可能覺得枯燥,這也是以往人們(men) 不太關(guan) 注考古的原因。考古學屬於(yu) 小眾(zhong) ,隻有很少一部分人從(cong) 事這項工作。2021年末,全國文物機構從(cong) 業(ye) 人員僅(jin) 有18.15萬(wan) 人。

  我對中國考古學的百年曆程劃分了四個(ge) 階段,第一階段為(wei) 1921—1948年,第二階段為(wei) 1949—1977年,第三階段為(wei) 1978—2011年,第四階段為(wei) 2012年至今。

  新中國以前的考古學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田野考古成果,但從(cong) 業(ye) 人員規模有限,不成體(ti) 係。瑞典人安特生認為(wei) 仰韶文化彩陶由西向東(dong) 傳(chuan) 入,據此提出中華文明起源西來說。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men) 最大的一個(ge) 成績就是否定了西來說,確定本土說,形成了中原中心論。20世紀80年代以後,蘇秉琦先生提出“滿天星鬥”說,主張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他劃分了六大文化區,每個(ge) 文化區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和獨特貢獻。史前中國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ti) 的特點,曆史時期仍是如此,最後延伸到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men) 主動性地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古發掘,還有大量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了很多成果,積累了豐(feng) 富資料。國家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wei) 考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國家的投入增多,各省及一些重點地市都建立了專(zhuan) 門的考古研究機構。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加強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建立了一批考古遺址博物館,比如說金沙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良渚博物院等等。

  21世紀以來,考古學的重要性慢慢地被大眾(zhong) 所認知,人們(men) 認識到考古文物在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等方麵的重要價(jia) 值。考古學向我們(men) 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脈絡,燦爛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堅定了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也有助於(yu) 增強文明互鑒與(yu) 理解。

  現在央視經常播放與(yu) 考古文物相關(guan) 的紀錄片,比如《中國考古大會(hui) 》,以生動形象、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吸引了很多觀眾(zhong) 。再比如說三星堆遺址發掘的過程中,數百家媒體(ti) 進行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還進行直播,讓大眾(zhong) 了解考古發掘過程,尤其是見證珍貴文物出土的瞬間,很吸引人。以前大家覺得考古比較艱苦,現在又覺得考古很有趣、有意義(yi) 。以前學考古的基本都是男生,現在很多女生喜歡去學考古,考古學從(cong) 冷門變成顯學了。

  記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一係列成就,如何增強了我們(men) 對中華文明和中國曆史的理解?

  劉國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cong) 2002年開始啟動,涉及考古學、曆史學等20多個(ge) 學科,60多個(ge) 單位的400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參加。它是一項係統性的考古工作,主要針對一些典型的遺址,特別是都邑性遺址開展考古工作,取得顯著的成就。

  過去認為(wei) 進入“文明”的標準別是城市、金屬器(青銅器)、文字,這隻是西方提出的一種標準。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認定,中國進入“文明”的時間隻有3000多年,以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為(wei) 標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文明”定義(yi) 提出了中國方案,認為(wei) 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hui) 發展的高級階段,出現了社會(hui) 分工和社會(hui) 分化,形成了階級、王權和國家。由此可見,考古學是證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途徑。

  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可以看到等級社會(hui) 。墓主人等級地位有高低之分,隨葬玉器的種類、數量多寡以及組合關(guan) 係,都有明確的變化。大墓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相對多,有些玉器組合隻限於(yu) 在大型墓,大型墓位於(yu) “方形塚(zhong) ”的正中間,小墓位於(yu) 邊緣。牛河梁遺址也是祭祀場所。它有女神廟、積石塚(zhong) 群、祭壇,尤其是三環石壇,它的內(nei) 徑是11米,中徑是15.6米,外徑是22米。據馮(feng) 時先生研究,它是中國最早的蓋天圖解,能夠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古代的天文曆法都已體(ti) 現。

  陝西石峁遺址距今4300—3800年,有內(nei) 城、外城,皇城台。皇城台是宗教祭祀的場所,具有宗教信仰和禮儀(yi) 功能,還蘊含著禮儀(yi) 、天文、宇宙觀。

  山西陶寺城址麵積達300萬(wan) 平方米,約距今4300—3900年之間,城內(nei) 分布有宮殿區、墓葬區、倉(cang) 儲(chu) 區、垃圾傾(qing) 倒區,表現出井然有序的規劃布局。大型宮殿式建築、大墓頗為(wei) 奢華,文化因素多樣;陶寺文化玉石器、高級陶器、漆器、銅器等的製作當已專(zhuan) 業(ye) 化。

  石家河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中遊規模最大、文化最為(wei) 璀璨的都邑性聚落,距今4600—4000年。

  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進入了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階段。良渚古城城址包括宮殿區、內(nei) 城、外城三重格局,高度由內(nei) 而外逐次降低,等級差異明顯。良渚文創造了以玉琮、玉鉞、玉璧為(wei) 代表的玉禮器係統,以其作為(wei) 社會(hui) 身份和等級的象征。良渚文化的稻作水平非常發達,在池中寺台地勘探出一片麵積超過1萬(wan) 平方米的炭化稻穀堆積,包含近20萬(wan) 公斤的碳化稻穀,充分顯示出城內(nei) 糧食儲(chu) 藏量巨大。良渚文明與(yu) 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和哈拉巴文明等基本處於(yu) 同一社會(hui) 發展階段,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社會(hui) 。

  總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曆程;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hui) 標誌的中國方案,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feng) 富內(nei) 涵。距今4300年至4000年前,長江中下遊的區域文明相對衰落,中原地區崛起,在匯聚吸收各地先進文化因素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為(wei) 進入王朝文明奠定基礎。

  記者:在不同地區的考古遺址中都發現了玉器,玉器是如何起源的,對中華文明有怎樣的影響?

  劉國祥:費孝通先生認為(wei) 玉文化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經常用“溫潤如玉”來形容君子美德,中國人以柔克剛的性格也與(yu) 玉文化有關(guan) 。玉器的起源與(yu) 原始宗教有關(guan) 。在8000多年前,興(xing) 隆窪文化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玉器,然後向全國其他地區傳(chuan) 播,乃至傳(chuan) 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俄羅斯遠東(dong) 地區。日本桑野遺址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工藝,甚至材料等方麵,與(yu) 興(xing) 隆窪文化玉器非常相近,這表明中日史前時期存在文化交流。

  良渚文化玉器也非常發達,在反山12號墓地發現“玉琮王”,它的形狀內(nei) 圓外方,中間為(wei) 圓孔。“方”象征著地,“圓”象征著天,體(ti) 現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上麵雕刻的神人獸(shou) 麵紋,在1毫米的寬度裏雕刻了5至6條陰線,體(ti) 現了良渚文化精致的雕刻技術。玉鉞象征王權,整體(ti) 光素無紋,造型規整,拋光相當精致。距今4300年以後,良渚文化走向衰亡,但良渚式玉琮開始出現於(yu) 甘青地區、江漢地區等更為(wei) 廣闊的地理空間,最終匯入夏商周三代文明,成為(wei) 重要的禮儀(yi) 用器。

  記者:有些人認為(wei) ,解讀中國曆史,必須以正史為(wei) 基礎,考古隻是拾遺補缺,或者錦上添花,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劉國祥:考古學與(yu) 曆史學的融合發展是世界學術的主流,中國考古學與(yu) 曆史學之間也是融合發展。中國有豐(feng) 富的曆史文獻,這是很大的優(you) 勢,但也不應忽視考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經過幾代學者持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men) 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王國維先生提出二重證據法,強調用傳(chuan) 世文獻和出土文物來證實曆史。例如,安陽殷墟甲骨文記載的商王世係與(yu) 《史記·殷本紀》完全一致,殷墟的發掘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商朝是信史,體(ti) 現出考古學的重要意義(yi) 。

  中國各大博物館展廳裏擺放的精美文物,絕大多數都是考古發掘出土的,考古為(wei) 博物館建設提供展品支撐,使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比如說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極大拓展了漢代曆史研究空間。我倡導從(cong) 考古學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曆史,鼓勵廣大青少年利用暑期寒假,多去博物館走走看看。隨著考古學的深入發展,考古材料越來越多,材料梳理的難度增大,需要進行數據庫建設,這是考古學研究方式與(yu) 研究理念的一個(ge) 變化,也是我對未來考古學的一個(ge) 展望。

  記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擁有全國頂級的考古專(zhuan) 業(ye) 隊伍,考古所當下和今後階段考古發掘的重點是什麽(me) ?

  劉國祥:中國考古學體(ti) 係建設,是我們(men) 的重要任務。原來對舊石器時期考古關(guan) 注不夠。舊石器考古、新石器時代與(yu) 舊石器時代的銜接過渡,將是我們(men) 今後研究重要方向。農(nong) 業(ye) 起源、文明起源、城市起源,都是我們(men) 要研究的課題。我們(men) 的發掘時段涉及舊石器、新石器、夏商周到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不同階段。

  繼續加強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全國各主要省、市、自治區都有田野考古工作隊,比如說我自己所在的內(nei) 蒙古第一工作隊,在赤峰地區進行興(xing) 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下一步將對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進行發掘和研究,據此開展西遼河流域的史前文明研究。

  大力加強邊疆考古,我們(men) 這兩(liang) 年在青海的考古工作很出色,發現了血渭一號大墓。在青海烏(wu) 蘭(lan) 泉溝發現了一座吐蕃時期的大墓,發現裏麵有壁畫,有鎏金的王冠,還有鑲嵌綠鬆石的金杯,具有明顯的多元文化風格。

  公共考古也是我們(men) 的工作內(nei) 容,我們(men) 要及時把考古成果傳(chuan) 播出去,滿足公眾(zhong) 對考古成果的需求。

  我們(men) 也要加強海洋考古,水下也有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需要用一些特殊的儀(yi) 器設備把它們(men) 發掘出來,保護起來。

  我們(men) 的考古也走出去了,與(yu) 洪都拉斯、埃及、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羅馬尼亞(ya) 等開展聯合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增強了世界不同地區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為(wei) 增強文明互鑒提供了堅實基礎,也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是我們(men) 今後工作的重點之一。

  受訪者簡介:

  劉國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黨(dang) 委委員、科研處處長、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201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wan) 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zhuan) 家”榮譽稱號。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