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餘件敘利亞文物山西展出 中敘開啟跨時空“對話”
【解說】舊石器時代的手斧、青銅時代的楔形文字泥版、鐵器時代的人麵雕塑……190餘(yu) 件(組)敘利亞(ya) 文物4月18日亮相山西太原,中敘兩(liang) 國開啟跨時空“對話”。
當日,文明“敘”語——古敘利亞(ya) 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展。從(cong) 生產(chan) 工具到生活用品、從(cong) 珠寶首飾到占卜模型、從(cong) 人像雕塑到建築裝飾,展品時序完整,種類豐(feng) 富,展示中敘兩(liang) 國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
其中,一件青銅時代晚期的儀(yi) 式用斧吸引民眾(zhong) 駐足觀看。斧的頭部裝飾有兩(liang) 頭獅子和一頭野豬,刃部夾在兩(liang) 個(ge) 獅子頭部之間,獅子張開嘴,做出吼叫狀。斧頭表麵鑲嵌黃金,描繪玫瑰花環圖案。
【同期】策展人 劉鱗龍
我們(men) 知道在中國的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錯金技術是比較發達的,但是在距今4000多年的時候,西亞(ya) 地區這種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這種雙獸(shou) 從(cong) 嘴裏麵探出一個(ge) 斧的刃部這種形式,後來(從(cong) 西亞(ya) )傳(chuan) 到了中國地區。我們(men) 山西博物院館藏一件趙卿墓出土的虎鷹搏擊鏤空戈尾部手部也是同樣的造型,這也反映出在很久的時期,通過這種歐亞(ya) 草原大陸這種文明之間,它實際是存在著交流。
【解說】展覽現場,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展示當時不同族群在文化、宗教、經濟等多方麵的交流和融合。自青銅時代中期以來,埃及象形文字、巴比倫(lun) 語、赫梯語被撰寫(xie) 到泥版、紙莎草或石頭上。而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中國各地區也先後出現陶文符號、朱書(shu) 文字,至商代出現成熟的書(shu) 寫(xie) 文字體(ti) 係——甲骨文。
【解說】雖遠隔萬(wan) 裏,但絲(si) 綢之路將中國和西亞(ya) 有機連接起來,推動著雙方的交流、交融和發展。一件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的中國明代晚期青花瓷瓶雖已殘破,但卻是中國瓷器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的實證。
【同期】山西博物院副院長 趙誌明
山西曆史文化體(ti) 現出來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這種開放性、包容性、融匯性和創新性,與(yu) 古代敘利亞(ya) 文明一樣,它體(ti) 現了世界文明和而不同,和諧共存的特質。我們(men) 舉(ju) 辦這樣的展覽,也是希望廣大公眾(zhong) 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