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屆網友,治不了“拖延症”?

發布時間:2023-04-21 15:0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上官雲(yun)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有拖延症?”這是個(ge) 在網上經久不衰的話題,時常登上熱搜。豆瓣還有個(ge) 小組,叫“我們(men) 都是拖延症”,聚集了超過22萬(wan) “戰拖者”。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拖延行為(wei) 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刷著手機,時間過去了大半;也有時候,知道一件事並不難,但就是懶得開始,擔心後續更多任務接踵而至。

  這屆網友,如何才能治得了“拖延症”?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半真半假的“拖延症”

  生活中,拖延行為(wei) 幾乎隨處可見:周末出個(ge) 門,時間從(cong) 九點拖到十點;晚上該睡了,忍不住先玩會(hui) 手機,刷夠了短視頻,時間也到了深夜一兩(liang) 點。

  此前發布的《國民健康生活方式洞察及幹預研究報告》顯示,阻礙養(yang) 成健康生活方式原因多樣,調查發現“難堅持”及“拖延症”占比最高,分別為(wei) 33.6%和31.7%。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er) 童研究所副教授田宏傑曾長期關(guan) 注“拖延症”。她認為(wei) ,這是人們(men) 對自身生活工作節奏不滿意、未能按理想中的進度完成目標時,對自己的評價(jia) 。

  各人情況不同,“拖延症”的具體(ti) 表現和泛化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人習(xi) 慣於(yu) “將拖延進行到底”,什麽(me) 事都比別人慢半拍;有些人則偏重領域泛化性的拖延。

  有的孩子一學習(xi) 就拖延,但玩起來或吃東(dong) 西都相當積極。有些人喜歡在特別事項上拖延,比如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或者每次出門前必定磨蹭半天,約人見麵總是遲到。

  不過,年輕人使用這個(ge) 梗時的狀態,往往是“半真半假”:一方麵為(wei) 自己的“拖延”感到焦慮、自責,所以選擇勇敢地說出來,並且試圖在同道中人的回應裏尋找共鳴;另一方麵,“拖延症”並不是一個(ge) 真的讓人感到萬(wan) 分愧疚的詞匯,人們(men) 在玩梗時甚至可能帶上些許調侃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理負擔,何樂(le) 而不為(wei) ?

  “量化生活”一定有效嗎?

  邁入生活場景,常常能遇到這種情況:人們(men) 很容易抵擋不住手機帶來的誘惑,遲遲不能開始手頭的任務,以至於(yu) 有人調侃,“學習(xi) 五分鍾,玩手機倆(lia) 小時”。

  短視頻也好,遊戲也罷,玩手帶來的心理上的放鬆與(yu) 快樂(le) ,顯得容易且迅速。人類總是本能地喜歡即時反饋,才會(hui) 一拿起手機就被吸引住。

  在現代社會(hui) 中,一個(ge) 人手頭常常要同時做好幾件事。田宏傑說,有關(guan) 注意力的研究發現,我們(men) 大腦的注意分配能力很弱,同一時間並不能將注意力分配到不同任務中。

  也就是說,如果要想在同一時間做多件事,就意味著注意力要在不同任務間進行切換,這增加了做事所需時間以及走神概率,而且容易造成意識不到的心理壓力,產(chan) 生拖延逃避。

  要對付拖延行為(wei) ,“量化生活”也不一定有效。如果量化目標設計得不合理,看似完美但遠離現實水平,很容易讓執行者感受到挫敗感,就會(hui) 讓我們(men) 行動越來越難,更加拖延。

  為(wei) 什麽(me) 總是“拖拖拖”?

  不過,行為(wei) 主義(yi) 理論認為(wei) ,一個(ge) 行為(wei) 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一定是因為(wei) 它帶來了某些好處。“拖延”也是這個(ge) 道理,其發生機製在於(yu) 動機與(yu) 效能感不匹配。

  比如,動機強而效能感弱。好比一個(ge) 作者接到寫(xie) 稿任務,給自己定了90分的目標,希望讓讀者刮目相看,“來證明我的能力”。

  然而,效能感不足導致他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能力隻有60分,這30分的差距讓他本能地想要逃避,本來預計花兩(liang) 周時間完成任務,卻一直拖延到交稿前兩(liang) 天才動筆。

  “Deadline”近在眼前,他迅速完成一個(ge) 60分的稿子,也由此得到了好處:最後兩(liang) 天拚命寫(xie) 稿,不用擔憂被質疑能力;拖延讓他相信“自己實際上是90分的水平”,保護了效能感和自尊心。

  也有一些人是“有能力做好做完,但不想做”。原因很多:如果及時完成了任務目標,那老板會(hui) 有更高的要求……主動選擇拖延的人,雖然也可能因此感到焦慮,但內(nei) 心不怎麽(me) 糾結。

  在刷劇、打遊戲的過程中,有的人頭腦中有個(ge) 聲音在質疑“怎麽(me) 還在玩”,但內(nei) 心卻因“拖延”得到了些許放鬆,於(yu) 是一頭紮進邊自責邊放縱的拖延狀態中,難以脫身。

  當然,拖延在潛意識層麵的動機還有很多。比如有的人從(cong) 小信奉“槍打出頭鳥”,不想成為(wei) 出眾(zhong) 的那一個(ge) ;有人是通過拖延保持和夥(huo) 伴一樣的速度,獲得友好的關(guan) 係。

  如何改掉“拖延症”?

  在另一個(ge) 層麵上,“拖延症”是一個(ge) 人缺乏時間意識的表現,但缺乏的往往不隻是時間認知的能力,還有時間監控和按照時間節奏調節自身行為(wei) 的能力。

  自律監督師由此應運而生。提醒吃藥、提醒減肥……蛻去情緒化的外殼,他們(men) 督促人們(men) 按照計劃去完成心中設定的目標,理性地監督客戶按照既定節奏行事。

  不過,要想這種監督真正起作用,還有一個(ge) 前提條件,即製定合適的目標,對實現目標有充分的動機以及充沛的效能感,否則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田宏傑認為(wei) ,對付“拖延症”,要以正向鼓勵為(wei) 主,首先要看到自己現有的真實水平,設計一個(ge) 能達成的目標,然後找到合適的啟動步驟。

  其次,每完成一個(ge) 步驟後,給自己小小的停留時間,體(ti) 會(hui) 完成這個(ge) 步驟時的成就和喜悅,讓自己的行為(wei) 得到正向強化,令接下來的行動更流暢。

  最後,出現拖延行為(wei) 時,不妨用成長性思維進行分析,發現“拖延”所反饋的信息,看明白“難在哪兒(er) ”,根據難點進行目標和方法調整,改掉“拖延症”,或許並沒有那麽(me) 難。(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