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數字孿生,為水利工程插上智慧之翼

發布時間:2023-04-25 15:0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前,我國已進入汛期。怎樣才能更好地掌控汛情,做好科學調度,確保汛期安全,成當務之急。

  作為(wei) 全國水利行業(ye) 首個(ge) 正式開工建設的數字孿生水利工程——數字孿生大藤峽在“構建智慧水利體(ti) 係”的版圖中畫下濃重的一筆。目前,大藤峽工程已初步實現智能化調度,為(wei) 工程防汛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甘郝新說,建設數字孿生水利工程不僅(jin) 要充分結合水利工作本身的特點和數字孿生技術的優(you) 勢,更要精準、務實,滿足工程管理的實際需求。水利管理對象主要包括江河湖泊等自然實體(ti) 和水庫、堤防、閘泵站等水利設施,具有明顯的空間分布特性,且點多麵廣。防洪、水資源調配、水生態調度等關(guan) 係國計民生,實操情況下容錯空間小,特別是對極端事件的發生和影響,要有一定的預判能力。

  加強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能力是水利工作的難點,也是大藤峽數字孿生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數字孿生建設是一個(ge) 全新的概念,實踐中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參考,需要我們(men) 結合大藤峽工程及流域特點,從(cong) 零開始構建、探索,首先要解決(jue) 的就是一個(ge) 個(ge) 技術難題。”甘郝新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數字孿生大藤峽,在數字空間為(wei) 大藤峽工程構造出一個(ge) 孿生體(ti) ,通過曆史和實時的各類信息的有效匯集,虛擬再現真實工程的複雜係統,並通過動態信息交互保持兩(liang) 者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基於(yu) 這樣一個(ge) 複刻、“鮮活”的虛擬孿生體(ti) ,進一步融合各類專(zhuan) 業(ye) 、智能的數學模型,結合業(ye) 務規則、專(zhuan) 家經驗、曆史案例等,挖掘工程運行的內(nei) 在規律,分析模擬工程在常態、極端或特定場景的運行狀態;在防洪調度、水量調配、工程安全、生產(chan) 運營等仿真推演的基礎上,麵向決(jue) 策需要,製定最優(you) 化方案,以便最大程度提前規避風險、提高效益、減少損失。

  2022年西江第4號洪水防禦是數字孿生大藤峽建設過程中遭遇的第一個(ge) 重大考驗。數字孿生工程究竟能不能經受住此次考驗,在一定程度上決(jue) 定著數字孿生大藤峽工程建設的成敗。

  根據來水預報模型計算結果,大藤峽防汛部門提前預測了去年6月下旬西江洪水發展形勢,將庫水位預泄至防洪運用最低水位44m,進一步挖掘防洪能力。通過大藤峽防洪調度模型模擬計算,生成多個(ge) 調度方案,並以梧州站削峰及下遊西北江錯峰效果最優(you) 為(wei) 原則,結合洪水淹沒預演分析,進行方案優(you) 選,確定最佳攔蓄時機。

  西江第4號洪水期間,大藤峽工程精準攔洪削峰,攔蓄約7億(yi) 立方米洪量,最大削減洪峰3500立方米每秒,將洪水出峰時間推後一天,避免了西江、北江洪水惡劣遭遇,有效減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防洪壓力,完成了2022年西江第4號洪水防禦工作,以有限的防洪庫容實現了最大的防洪效益。

  數字孿生大藤峽平台在實戰中不斷迭代優(you) 化,使預報更精準、預警更及時、預演更科學、預案更實用,在技術上的諸多探索,也可為(wei) 兄弟單位構建水利工程數字孿生平台提供借鑒,降低試錯成本。甘郝新介紹,數字孿生大藤峽邊建邊用,曆經多次實踐檢驗,除防汛與(yu) 水量調度“四預”平台在防洪工作中得到成功應用外,工程安全風險與(yu) 健康評估係統也有效應用於(yu) 工程二期蓄水工作中,全麵監測分析評估大壩安全性態,有力保障了工程運行安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高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