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尋遊記》:以科技為古籍活化尋得更多可能
“康熙十六年,京師。你剛剛進入欽天監天文科,受命協助監正南懷仁向康熙帝呈進觀候天象題本。在觀象台上,南懷仁移動天空環,星圖浮現,你將各星圖連接,依次點亮四象聖獸(shou) 。瞬間,隨著一陣金光,你現身在巨大的星河前……”
這樣如同影視作品或者小說描述一般的奇妙想象,如今借助技術可以身臨(lin) 其境地體(ti) 驗一番。觀眾(zhong) 隻需要頭戴PICO VR一體(ti) 機,便會(hui) 像在真實的世界中一樣,用手拿起工具,“穿越”到古籍問世的年代,以沉浸的方式直觀體(ti) 驗古籍記載的曆史和故事。在多維空間裏遊覽,讓厚重的古籍“活”起來、“酷”起來。
3月1日起,“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主辦單位聯合字節跳動公益開發的“線上超現實體(ti) 驗項目——古籍尋遊記”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限時開放現場體(ti) 驗。此項目圍繞展覽4個(ge) 專(zhuan) 題中的代表性文物展品,以相關(guan) 史料記載、考古遺存等為(wei) 依托,創作了4段故事化、情景化的VR互動紀錄片,並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宏大唯美的場景、設置科學合理的道具、設計豐(feng) 富有趣的互動。與(yu) 線下展覽相配合,觀眾(zhong) 開啟了一場與(yu) 古籍對話、與(yu) 史料互動的冒險之旅。
虛擬現實技術在博物館“試水”
“惟殷先人,有冊(ce) 有典。”浩瀚的文獻典籍是中華文脈之所在。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內(nei) 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現。為(wei) 了讓觀眾(zhong) 近距離感受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2月,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首次將分藏於(yu) 各處的珍貴文物薈萃一堂,集中了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249種、382件,是目前為(wei) 止“四大發現”主題相關(guan) 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
圍繞四大發現的主題,字節跳動公益為(wei) 更好地助力古籍活化,聯合PICO依托產(chan) 品的6DoF交互技術,打造了四集VR互動紀錄片《古籍尋遊記》。當觀眾(zhong) 戴上PICO VR一體(ti) 機,就可以去拜訪甲骨收藏家劉體(ti) 智,深入了解甲骨,或與(yu) 南懷仁對話了解天文曆法事業(ye) 的薪火相傳(chuan) ,甚至能夠成為(wei) 漢代戍邊士卒,體(ti) 驗邊塞生活的艱險與(yu) 保家衛國的激情……
近年來,隨著VR、AR、5G等技術的進步,以虛擬現實、數字展廳、智慧講解等應用為(wei) 代表的新技術在博物館當中得到了越來越廣的應用,利用三維建模、全景漫遊等數字技術,匯聚融合文字、圖片、音視頻、VR等媒體(ti) 資源,在無實體(ti) 展廳的虛擬世界打造的線上雲(yun) 展,已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不同以往的觀感和體(ti) 驗。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背景下,虛擬現實與(yu) 行業(ye) 應用融合發展成為(wei) 圖書(shu) 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發展探索的方向之一。
《古籍尋遊記》這一項目是字節跳動公益在文博領域的一次古籍活化嚐試。該VR體(ti) 驗項目不僅(jin) 有實體(ti) 體(ti) 驗區落地國家典籍博物館和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線下展廳,還以虛擬現實形式通過PICO VR設備平台,以特別策劃形式通過抖音進行推廣。項目一經推出,觀眾(zhong) 接受度很高,《古籍尋遊記》體(ti) 驗區的觀眾(zhong) 接待量每周末都會(hui) 爆滿。不少年輕群體(ti) 前來體(ti) 驗,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men) 對於(yu) 中國古文獻和中華文明的了解。
據項目製作團隊介紹,《古籍尋遊記》係列VR紀錄片共有四集,每個(ge) 故事對應著“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之一。這些故事從(cong) 策劃、建模、預演到最終的成片,均經過專(zhuan) 家多次建議與(yu) 意見,盡可能地貼合史實。第一部作品《殷墟甲骨:北圖 6006 甲骨》帶領觀眾(zhong) “親(qin) 手”體(ti) 驗甲骨文刻字,通過PICO手柄中的寬頻馬達,觀眾(zhong) 可以非常真實地反饋刻字時的觸感。第二部作品《明清檔案:欽天監南懷仁題本》則會(hui) 向觀眾(zhong) 展示天文曆法使命的薪火相傳(chuan) 。觀眾(zhong) 可以仰望星空,像古人一樣親(qin) 手記錄下自己的觀測題本。在第三部作品《居延漢簡:塞上烽火品約》中,觀眾(zhong) 將穿上鎧甲、拿起武器,化身漢代的戍邊官兵。第四部作品《敦煌遺書(shu) :逆次占》通過掃描重建,對莫高窟220窟進行了精致複原。觀眾(zhong) 可以穿越時代,跟隨當地名士翟奉達一起,感受造窟的美好與(yu) 艱辛。其後的兩(liang) 部作品也將陸續上線。
科技手段是實現古籍活化的重要一步
近年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持續開展,古籍保護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規範化道路。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完善古籍工作體(ti) 係、提升古籍工作質量,並通過“挖掘古籍的時代價(jia) 值”“促進古籍的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chuan) 播”等方式加快古籍資源的轉化利用。在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業(ye) 界也在不斷探索如何讓原本冷僻的、被束之高閣的古籍,借助新技術、新的傳(chuan) 播手段重新煥發生機。
目前,古籍保護有三個(ge) 方向,即原生性保護——古籍修複、再生性保護——古籍數字化平台、傳(chuan) 承性保護——古籍活化。其中,以多種方式對古籍進行活化利用,是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獨特要求。為(wei) 此,古籍保護工作者以及更多社會(hui) 力量不斷創新古籍的普及傳(chuan) 播方式,把館藏古籍通過多元藝術手法進行解讀,讓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古籍中的文字之美、藝術之美、意趣之美等,力圖讓更多年輕人對古籍產(chan) 生濃厚的興(xing) 趣。實際上,推進古籍活化利用,讓古籍的價(jia) 值充分發揮,要用更新穎、直觀、生動的傳(chuan) 播方式,讓古籍裏的文字、文化、精神都“活”起來,這已是業(ye) 界推進古籍活化工作形成的共識。
《古籍尋遊記》項目的推出,即是字節跳動公益古籍保護中推進活化利用的重要一步。這一係列VR紀錄片中涉及的30餘(yu) 件文物,都是對於(yu) 曆史原物的高精度複刻。字節跳動視頻架構團隊運用三維重建及視頻掃描技術,在不傷(shang) 害文物的前提下,對文物進行信息收集,並完整無誤地體(ti) 現在虛擬現實場景中。並且,紀錄片中出現的場景也都是依托曆史記載,經過實地建模進行複原的。製作團隊將多項技術進行融合,在場景中製作出接近“虛擬遊覽”的視覺體(ti) 驗。劇情之外,這些文物都收藏在“虛擬博物館”中,可以通過PICO 《古籍尋遊記》的紀錄片主頁進入。虛擬博物館裏不但可以近距離賞閱古籍,還能觀賞多件代表性展品,將文物“捧在手心”,了解它們(men) 獨一無二的故事。
該項目製作團隊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與(yu) 博物館合作的文博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專(zhuan) 業(ye) 性要求高,肩負科普職能的博物館相關(guan) 場景必須做到嚴(yan) 謹求實。為(wei) 了做好《古籍尋遊記》,項目團隊同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進行了大量溝通,在建築環境、人物服裝、背景知識等方麵做到了考究,最終以互動場景的形式呈現出來。“這類畫麵精致、互動元素豐(feng) 富的虛擬現實應用在博物館界還不多見,所以推出後頗受觀眾(zhong) 歡迎。”該負責人表示,這次虛擬現實技術在博物館的“試水”很成功,團隊提振了信心,積累了經驗,相信接下來的嚐試和實踐會(hui) 帶來更好的效果。
古籍保護和傳(chuan) 承需要更多社會(hui) 力量
隨著《古籍尋遊記》為(wei) 博物館展覽增添熱度,圍繞數字技術推動古籍活化、傳(chuan) 承的相關(guan) 活動也在陸續展開。近日,國風虛擬人令顏歡以“古籍尋遊者”身份參與(yu) 國家典籍博物館拍攝的視頻中, 不但以第一人稱化身女史學家班昭,再現史學巨著《漢書(shu) 》經典場景,還在抖音掀起守護中華典籍、傳(chuan) 承經典文化的討論熱潮。
這些基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創新活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以及更多社會(hui) 力量的參與(yu) 。在業(ye) 界專(zhuan) 家學者看來,古籍保護、數字化及其活化利用需要高校、圖書(shu) 館、研究機構等諸多部門的共同參與(yu) 和努力,同時也需要科技公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優(you) 勢,以盡可能地激活古籍在新時代的傳(chuan) 播力和生命力。
近年來,字節跳動持續在古籍保護領域發力,在三個(ge) 向度嚐試為(wei) 古籍保護工作助力賦能。在古籍修複方麵,2021年6月,字節跳動與(yu)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成立古籍保護專(zhuan) 項基金,用於(yu) 國家圖書(shu) 館等機構的古籍修複、人才培養(yang) ,包括修複104冊(ce) 珍貴古籍(含永樂(le) 大典湖字冊(ce) )、培訓100名古籍修複師等。
在古籍數字化方麵,2022年3月17日,字節跳動與(yu) 北京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古籍數字化平台“識典古籍”,測試版於(yu) 去年10月11日推出,目前上線古籍1100餘(yu) 部。今年2月8日,位列2021年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首批項目第一位,由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規劃指導,以北京大學—字節跳動數字人文開放實驗室為(wei) 基地,整合北京大學和字節跳動雙方的力量組成聯合設計與(yu) 研發團隊,完成的《永樂(le) 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第一輯)正式上線,免費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在古籍活化方麵,2021年7月28日,字節跳動公益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國家圖書(shu) 館發起“尋找古籍守護人”活動,招募推動古籍活化、助力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創作者,並在抖音上開設“抖音古籍”官號、頭條古籍頻道,開展“古籍公開課”等。
對於(yu) 古籍來說,它的價(jia) 值在於(yu) 其穿越曆史長河、存於(yu) 當下的文化生命力,隻有通過與(yu) 現代生活的“活化”連接,通過新媒體(ti) 平台的大力傳(chuan) 播,才能更好實現在保護中傳(chuan) 承,達到“汲古慧今”。對於(yu) 一家科技公司而言,通過文化、科技、公益相結合,以科技產(chan) 品吸引年輕人走近古籍、了解古籍,助力中華古籍保護與(yu) 文化傳(chuan) 承,這同樣是企業(ye) 實現社會(hui) 責任和價(jia) 值的體(ti) 現。(於(yu) 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