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進基層活動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3-04-26 14:31:00來源: 人民網

  曆時3天、5個(ge) 基層單位、38位發言嘉賓……從(cong) 體(ti) 會(hui) 基層治理到聆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案例,從(cong) 感悟科技之光到同上一堂思政大課,2023中國網絡媒體(ti) 論壇先後走進南京新亭社區、河海大學、仙林街道、紫金山實驗室和龍尚村,用多元對話映射奮進中國,講好中國故事,攜手共建同頻共振的網絡媒體(ti) 傳(chuan) 播新局麵。

  想群眾(zhong) 所想

  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

  在南京市建鄴區雙閘街道新亭社區,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網絡正能量代表、網絡媒體(ti) 、政務機構及互聯網平台負責人走進基層、走近群眾(zhong) ,與(yu) 社區居民代表就“一老一幼”群眾(zhong) 管理服務話題一起拉家常、聊初心、話未來。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曆經十多年的發展變遷,這裏從(cong) 原先的菜場、魚塘變成了現代化都市,我們(men) 的居民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社區的‘一老一小’服務工作主線變成了對現代化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新亭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秦麗(li) 說。

  “比如我們(men) 為(wei) 社區老年人免費補拍婚紗照,用照片記錄他們(men) 的愛情人生。”秦麗(li) 說,“我們(men) 通過這類活動讓他們(men) 老有所學、老有所樂(le) ,找到歸屬感、幸福感。”

  4月的棲霞,到處充滿“欣欣向榮”的生長力量。

  “一個(ge) 街道就是一座新城。”走進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仙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孫金娣介紹,我們(men) 堅持想群眾(zhong) 所想,急群眾(zhong) 所急,不斷把基層黨(dang) 組織的政治優(you) 勢、組織優(you) 勢轉化為(wei) 了治理效能。

  孫金娣表示,仙林街道創新網格治理,有效解決(jue) 了“黨(dang) 員幹部懶散、居民群眾(zhong) 鬆散、社會(hui) 資源分散”三個(ge) 問題,實現了網格零距離、黨(dang) 群一家親(qin) ,基層治理模式被譽為(wei) 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

  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裏”,也是人民群眾(zhong) 感知公共服務質效和溫度的“神經末梢”。提升居民幸福感,“老有所養(yang) ”“幼有所育”更是千家萬(wan) 戶關(guan) 心的頭等大事。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表示,各地基層組織用“烹小鮮”的匠心,築牢了“基層治理”之基。主流媒體(ti) 應成為(wei) 這些“大廚”同頻共振的夥(huo) 伴,用同樣的匠心勇擔起責任和使命,協力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

  科創當自強

  為(wei) 新時代貢獻青春力量

  未來網絡長什麽(me) 樣?南京紫金山實驗室中,我們(men) 找到了答案。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紫金山實驗室未來網絡研究中心主任黃韜認為(wei) ,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從(cong) 消費型領域轉向生產(chan) 型領域,各行各業(ye) 都提出了多樣化、差異性、確定性的需求。

  “中國有希望成為(wei) 互聯網下半場新型網絡架構和技術體(ti) 係的引領者。”黃韜說,聚焦核心技術,我們(men) 已在未來網絡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紫金山實驗室提出了“服務定製網絡”架構,借助“高鐵”的設計理念,精準可控每一個(ge) 數據包的轉發,並進行統一規劃。

  從(cong) 未來網絡到集成芯片,從(cong) 南水北調到三峽水利樞紐,從(cong) “天問一號”到“深海勇士”,鍛造科創利器,青春力量在行動。

  在河海大學,正能量榜樣、央國企代表、媒體(ti) 代表講述超級水利工程背後的動人故事,與(yu) 廣大青年學子同上一堂思政大課。

  “這是紅旗渠總幹渠通水典禮的現場照片,最小的建設者張買(mai) 江才13歲,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小就上渠?”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常會(hui) 平分享了“一條紅旗渠,四代人傳(chuan) 承”的故事,將大家的思緒拉回到上世紀60年代,帶大家走進河南林縣的太行山腰,見證近10萬(wan) 群眾(zhong) 耗時近10年,用雙手開鑿出一條“人工天河”。

  4個(ge) 篇章,10位分享人,把豐(feng) 富的水利知識與(yu) 超級水利工程背後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將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送進了河海大學校園。

  “此次中國網絡媒體(ti) 論壇走進河海大學,發揮互聯網平台優(you) 勢,匯聚社會(hui) 資源育人大能量,講述水利大發展中的奉獻精神,春風化雨,言傳(chuan) 身教,這是一堂溝通心靈、激昂鬥誌的大思政課。”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唐洪武表示,希望同學們(men) 感悟水利智慧,堅定初心信仰,堅持開拓創新,堅守家國情懷,為(wei) 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農(nong) 人田園逐夢

  譜寫(xi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新篇章

  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龍尚村,來自全國各地的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人大代表、農(nong) 技達人、媒體(ti) 和商業(ye) 平台負責人共同講述著中國新農(nong) 人自己的故事。

  “作為(wei) 台籍青年,我始終厚植著一份‘三農(nong) ’情懷,2001年高考填報誌願的時候,麵對很有把握的師範大學、科技大學,我毅然選擇了相對冷門的農(nong) 林院校,並填報了農(nong) 林經濟管理專(zhuan) 業(ye)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江蘇省台聯副會(hui) 長、蘇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宣傳(chuan) 與(yu) 信息化處處長邱峰如是說。

  “2002年,剛剛大學畢業(ye) 的我決(jue) 定留在老家陪伴父母,成了一名種植蘋果的果農(nong) 。剛開始種蘋果的幾年啥都不會(hui) ,直到2007年縣農(nong) 委請來老師來講課,我找到了適合的種植方法。”徐州市第十七屆人大代表、豐(feng) 縣果樹達人、農(nong) 民主播陳厚武如此分享。

  “借助‘村BA’的火爆,我們(men) 用優(you) 質稻、魚、鴨、豬腿、苗族銀飾、刺繡等特色產(chan) 品作為(wei) 獎品,在宣傳(chuan) 本地優(you) 質農(nong) 特產(chan) 品的同時,更加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球賽給鄉(xiang) 親(qin) 帶來了人流和收入,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鄉(xiang) 村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台江縣台盤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德興(xing) 奮地講述著。

  “這些年來,我們(men) 采寫(xie) 了許許多多生動的故事。”中國新聞網總編輯吳慶才見證了“90後”南京姑娘高瀾瑄以及龍尚村黨(dang) 總支部書(shu) 記孔石峰等一批大學生成為(wei) “新農(nong) 人”,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探索發展新路徑。

  吳慶才認為(wei) ,媒體(ti) 不僅(jin) 僅(jin) 是記錄者、傳(chuan) 播者,也在力所能及地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參與(yu) 者,“我們(men) 願把這份感動通過報道分享給更多人聽,讓懸崖村、磨子溝、獨龍族和龍尚村的故事被看見、被見證、被傳(chuan) 播。”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