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通曆史與未來的“文化之脊”
從(cong) 2012年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chan) 的預備名單算起,北京中軸線申遺已走過10餘(yu) 年。這10餘(yu) 年來,它真正“活”了起來,成為(wei) 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可遊,可居,可行,可望……
這個(ge) 春天,讓我們(men) 行走中軸線,品味它的豐(feng) 富多彩,感受城市的發展變化。
——編 者
鍾鼓樓
鳴響時間流淌聲
任姍姍
“鼓樓在前,紅牆灰瓦。鍾樓在後,灰牆黑瓦。鼓樓胖,鍾樓瘦。”周日上午,一走出北京地鐵8號線什刹海站,我們(men) 就被人流擁著,向鍾鼓樓走去。抬頭望,兩(liang) 座古建已被春日的陽光鍍上了光輝。
如果說北京中軸線是一個(ge) 動人的城市樂(le) 章,樂(le) 章的尾音就是屹立於(yu) 中軸線北端的鍾鼓樓。北京鼓樓、鍾樓始建於(yu) 元至元九年(1272年),曾為(wei) 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在城市中心修建為(wei) 全城報時的鍾鼓樓,是元大都區別於(yu) 前代都城規劃的點睛之筆。雖然鍾鼓樓幾經焚毀、重建、修繕,但在數百年裏,“暮鼓晨鍾”一直把握整座城市的脈搏,居民生息勞作皆以此為(wei) 準。
“咚——咚——”11點整,擊鼓聲從(cong) 二樓傳(chuan) 來。這是鼓樓每天定時上演的擊鼓表演。1麵主鼓與(yu) 24麵群鼓,抑揚頓挫、鏗鏘有力。“1麵主鼓代表一年,24麵群鼓代表二十四節氣。”幾名來自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小學的學生簇擁著老師,聆聽講解。這些鼓是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製。大廳一側(ce) ,陳列著殘存的一麵主鼓,鼓高超過2米,不難想象其聲勢。
鼓樓一層,《時間的故事》展覽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通過對古代觀象授時的曆史文化進行梳理,展覽係統展示了古代計時器的發展。“鼓為(wei) 號令,鍾為(wei) 傳(chuan) 聲”,在虛擬“永樂(le) 大鍾”前,人們(men) 模擬擊鼓、撞鍾,觸摸屏幕上的地安門、崇文門、西直門等四九城裏點位,感受當年“鍾聲十裏,莫不聳聽”的盛況。
“哇!星星掉下來啦!”11點半,數字沉浸影片《共鳴》在鼓樓中心券洞內(nei) 上演,小觀眾(zhong) 們(men) 連連驚歎。720度全沉浸空間內(nei) ,曆史的星河與(yu) 時代的畫卷交相輝映,高科技與(yu) 古建築相得益彰。
2022年8月開放後,《時間的故事》展覽百日內(nei) 觀眾(zhong) 超20萬(wan) 人次,觀眾(zhong) 自發曬圖在網上廣為(wei) 傳(chuan) 播,鼓樓也成為(wei) 中軸線上古建築空間利用的一個(ge) 典範。在這裏,北京的時間故事、中國的時間故事,正被更多人聽見。
景山
眺望城市天際線
周飛亞(ya)
周日午後,景山公園遊人如織。其中,有不少推著嬰兒(er) 車的市民,甚至還有拉著行李箱的遊客。
來自青島的侯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趁周末約上三五好友,幾名年輕人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時間這麽(me) 緊,為(wei) 什麽(me) 選擇景山?他興(xing) 奮地說:“我們(men) 想看看中軸線的全景!”
景山,北京中軸線的最高點。這座園林曾是元明清三代皇宮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景山的建築,起初並未嚴(yan) 格遵循中軸布局。直至清代乾隆時期,原來位於(yu) 景山東(dong) 北角的壽皇殿建築群,被整體(ti) 移到了正北的中軸線上;又在景山上新建5座亭子,萬(wan) 春亭居中,另外4座亭子呈左右對稱。通過這一改動,北京中軸線再次得到完善,中軸線製高點也由此確立。
一直以來,景山就是人們(men) 登高覽勝的好去處。五亭排開,氣勢非凡,景觀各有不同。北京中軸線申遺啟動後,萬(wan) 春亭觀景台地麵上增設了圓形地標,這裏也成為(wei) 中軸線具有代表性的打卡點。若逢天朗氣清,城市天際線可以盡收眼底,十分壯觀。
果然,一登上萬(wan) 春亭,就見觀景台上人山人海。人們(men) 爭(zheng) 相憑欄遠眺,合影留念。
沿著北麵的步道下山,來到壽皇殿建築群。這裏曾是皇家祭祖的殿堂,也是中軸線上除故宮外,規模最大的建築群。穿過磚城門,越往裏走,越顯幽靜。最深的一進院落裏便是壽皇殿,重簷廡殿頂,黃琉璃瓦,殿前寬大的月台圍以漢白玉石欄,莊嚴(yan) 肅穆。整個(ge) 建築群還包括東(dong) 西配殿及井亭、碑亭等。如今,這些空間幾乎都成了展館,陳列著中軸線的沙盤模型、壽皇殿曆史變遷和皇家祭禮文化展。
“你看,這裏有銅鶴和銅鹿,是長壽吉祥的象征……”一位媽媽牽著孩子的手,一邊輕聲講解著,一邊向殿內(nei) 走去。
願他們(men) 在中軸線上,度過一個(ge) 美好的午後。
永定門
經複建得以重現
趙偲汝
上午天氣晴好,沿著永定門公園內(nei) 一條中間石板兩(liang) 側(ce) 灰磚、以禦道方式鋪設的步道行走,可以看到市民們(men) 在遛彎兒(er) 、踢毽子、放風箏,還有很多追跑嬉戲的小朋友……春天的暖意撲麵而來。
永定門城樓是北京中軸線的南端點。從(cong) 高處鳥瞰,正陽門到永定門這一段,已經形成一條通透的景觀廊道。為(wei) 了貫通這條廊道,市政部門調整了很多公交的掉頭線。
在北京外城諸多城門當中,永定門的形製規模最大,工藝最為(wei) 精致。“在雄厚的城牆和城台之上,門樓那如翼的寬大飛簷,似乎使它直插雲(yun) 霄,淩空欲飛。”從(cong) 這段關(guan) 於(yu) 永定門的描述中,我們(men) 可以感受到它的壯美。
永定門城樓始建於(yu)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將中軸線從(cong) 正陽門向南延伸了約3000米。這3000米也是明清時期皇家出行至天壇祭天或到先農(nong) 壇扶犁必經的禦道。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就是從(cong) 永定門進入北京城,翻開了曆史新篇章。在城市改擴建過程中,永定門一度消失,2004年9月經複建得以重現。現在我們(men) 看到的城樓,是根據民國時期的測繪資料複原的。2003年,在先農(nong) 壇一棵古柏下,還發現了明代永定門的石匾。如今,石匾正在首都博物館的《輝煌中軸》展覽中展出。
永定門“失而複得”,使中軸線南段變得完整。複建時,還修建了永定門公園,公園東(dong) 接天壇壇牆,西與(yu) 先農(nong) 壇壇牆相連,像一幅美麗(li) 的長卷,沿中軸線鋪開。
“快看,那邊有表演!”幾個(ge) 小朋友跑向公園一角。原來是一支“白發樂(le) 隊”在用葫蘆絲(si) 演奏《沂蒙山好風光》。優(you) 美的旋律,在公園裏回蕩。
萬(wan) 寧橋
莊重古樸成景區
朱悅華
出什刹海地鐵站東(dong) 南口,打聽萬(wan) 寧橋。一位老者順手一指:“那不就是嘛!”但見不遠處,車流不斷,人群熙攘。橋邊石凳上,閑坐了不少遊人,不時有人站在橋上,對著什刹海拍照。
這就是中軸線上最古老的建築嗎?路過的人很容易忽略,自己是走在元明清三朝古都的“曆史起點”上。
北京有句俗語,“先有什刹海,後有北京城”。據曆史文獻記載,1267年,元大都設計師劉秉忠根據什刹海、北海一帶天然湖泊的位置來規劃營造這座城市。他在積水潭東(dong) 岸,畫出一條南北與(yu) 湖泊相切的直線,以萬(wan) 寧橋為(wei) 切點,南抵麗(li) 正門,北達中心台,奠定了北京中軸線的雛形。
萬(wan) 寧橋也是北京中軸線與(yu) 京杭大運河的唯一交會(hui) 點。1293年,元代都水監郭守敬主持開通了通惠河,從(cong) 此,南來的漕船可以徑直駛進元大都,積水潭成了繁忙熱鬧的碼頭。郭守敬在通惠河上設置了24處水閘,用來調節水位,解決(jue) 水麵落差問題。其中“澄清閘”上閘就緊靠萬(wan) 寧橋,橋閘一體(ti) 。2000年,人們(men) 在萬(wan) 寧橋下發掘出了閘槽、絞關(guan) 石等船閘構件,還有6隻趴在河邊的鎮水獸(shou) 蚣蝮。2014年,萬(wan) 寧橋隨同大運河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
中軸線上曾有7座橋梁,如今,唯有萬(wan) 寧橋仍承擔著交通功能。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這一文物建築,2021年,北京市對經過萬(wan) 寧橋的車輛進行限速、限重,並減少了經行的公交線路。今年3月,附著於(yu) 萬(wan) 寧橋橋體(ti) 東(dong) 側(ce) 的自來水管道及通信光纜管道也被全部拆除。這座700多歲的古橋,終於(yu) 恢複了本來麵貌。
當年,“萬(wan) 寧橋下百舸穿梭,積水潭上千帆雲(yun) 集,斜街一帶商家鱗次櫛比”。如今,這一帶成為(wei) 著名的旅遊景區,繁華依舊,熱鬧不減。
夕陽裏,莊重古樸的萬(wan) 寧橋,垂柳拂岸的什刹海,閑遊的野鴨,垂釣的人們(men) ,古典而現代的酒吧,湖邊的民居和商鋪……一幕幕風景,交融鋪陳出無窮的文化韻味。
延長線
承古通今山水間
王 瑨
下午3點走進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四層航站樓內(nei) ,一處獨特的文化空間尤為(wei) 醒目。走近一瞧,前門老字號商戶招牌林立、太和殿屋頂簷角脊獸(shou) 造型各異……中軸線上的“北京印記”,被“搬”進了航站樓。這個(ge) 名為(wei) “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的主題展覽,吸引了不少“拉杆箱”觀展人。
“天橋的‘橋’到底在哪裏?為(wei) 什麽(me) 祭祀太廟?紫禁城的名字是怎麽(me) 來的?順著一係列問題,我開始了解中軸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覽雖小,知識俱全。”來自廣東(dong) 的旅客陳先生說,“第一次在機場看展,真是一次美好的體(ti) 驗。”
向南延伸的中軸線,以大興(xing) 國際機場為(wei) 端點;往北的一頭,則塑造了“奧運北京”。鳥巢和水立方一圓一方兩(liang) 座建築對稱分布,成為(wei) 中軸線上的新地標。延長線的終點,就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公園裏,春日花海如約盛放,漫步其間,清香拂麵。62歲的李大爺住在奧森公園附近,是長跑運動愛好者。15年前的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上,29個(ge) 煙花腳印從(cong) 永定門出發一步步邁向主會(hui) 場鳥巢,這個(ge) 畫麵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如今,北京是世界上首個(ge) ‘雙奧之城’,中軸線上都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印記!等會(hui) 兒(er) 跑完步,我還要帶著外孫女去公園旁邊的‘冰絲(si) 帶’(國家速滑館)參觀參觀!”
沿著平緩的登山步道且行且遊,不知不覺間來到奧森公園最高處——仰山山頂。仰山與(yu) 景山遙遙相對,其名與(yu) 《詩經》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吻合,充滿平衡和諧的文化意蘊。在此停駐,北中軸線盡收眼底。
一線中軸,承古通今。在北京市未來的規劃裏,南中軸將延長至永定河水係,北中軸則直達燕山山脈,山水間,城市有序發展。中軸線不斷“生長”著,陪伴這座城一起走向美好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