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青年是事業(ye) 的未來。隻有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我們(men) 的文藝事業(ye) 才能形成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麵。”五四青年節之際,我們(men) 約請幾位青年文藝工作者,結合他們(men) 的創作成才道路,談談青年人才怎樣守正道、走大道,多創新、出精品,讓中國文藝的天空更加群星璀璨。
——編 者
用文學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
董夏青青
我在原解放軍(jun) 藝術學院文學係求學期間,學校經常邀請來自《人民文學》、《文藝報》、魯迅文學院、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專(zhuan) 家學者和作家來授課,他們(men) 鼓勵我們(men) 這些文學青年要紮根基層,從(cong) 人民生活中汲取創作養(yang) 分。其中,有一位老師的課講得格外精彩,他告訴我們(men) 這些學員:要想成為(wei) 有著與(yu) 眾(zhong) 不同寫(xie) 作風格的文學新人和有出息的作家,就要敢於(yu) 到高原大漠,到最艱苦也最有藝術特質的地方工作生活。這位老師的話,影響了我之後的職業(ye) 選擇。
畢業(ye) 時,我申請前往新疆軍(jun) 區,成為(wei) 部隊的文學創作員,一去就是十年。
新疆十年,我遠離親(qin) 人,在困難磨礪中快速成長。這段工作經曆磨煉了我的心性,也奠定了我寫(xie) 作的基石。我開始將目光投向更開闊的遠處,收攏精力來打量生活,重新審視過去“熟視無睹”的人生內(nei) 容。這期間,我每去一個(ge) 邊防連隊與(yu) 戰士聊天交流,都會(hui) 想起一位戰友的話:“好像他們(men) 都是一個(ge) 個(ge) 詩人,用極短的時間就參透了人生的道理。”每每與(yu) 戰友們(men) 麵對麵交流,都會(hui) 被他們(men) 在戰備訓練和日常生活中通過無數次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經驗體(ti) 會(hui) 所打動,那是帶著體(ti) 溫和情感的智慧,充滿深刻的見解和實實在在的善意。正是這些每日積累下來的“經驗”,增強了他們(men) 身體(ti) 和心靈的韌勁兒(er) ,使他們(men) 遇到各種情況更加鎮定,麵對困難不失彈性。這些故事,如果我不走到他們(men) 身邊,也許永遠也無從(cong) 聽聞。
在新疆的經曆,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yi) 。作為(wei) 一個(ge) 80後,以前我隻感到自己需要父母、長輩和朋友的愛與(yu) 關(guan) 照;在新疆,我感到戰士們(men) 也需要我,需要我的在場和注視,需要我把他們(men) 的經曆講給更多人聽。對於(yu) 常年戍守邊關(guan) 的軍(jun) 人來說,每天麵對荒無人煙的雪山戈壁,忍受極限環境是一方麵,還要忍受少人交流的心靈孤寂。我書(shu) 寫(xie) 新時代戍邊官兵的故事,就是希望更多人了解他們(men) 的生活,在內(nei) 心向他們(men) 不懼艱險的無私品質深深致敬,並從(cong) 中汲取麵對困難和磨礪的勇氣。
去年,我創作的邊防題材短篇小說《在阿吾斯奇》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我知道,是戰友們(men) 以忠誠堅守保家衛國的故事感動了讀者。北京人藝演員藍天野曾說:“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這句話換到文學這兒(er) 也成立——沒有小角色,隻有被作者寫(xie) “小”的人物。戰友們(men) 對家國故土、對親(qin) 人摯友的熾熱情感和令人崇敬的品格,激發我傾(qing) 注熱情和心力,不斷去思索和開掘那些零星細小卻驚心動魄的人生瞬間。我一直努力通過具體(ti) 的曆史和生活場景講述戍邊軍(jun) 人的故事,通過青年官兵和邊疆少數民族群眾(zhong) 的人物塑造,去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工作的這些年,為(wei) 了不斷提高學養(yang) ,增加知識儲(chu) 備,我還“見縫插針”地到中央戲劇學院戲文係讀碩士、在魯迅文學院進修。文學固然不是全靠“學”出來的,但學習(xi) 對於(yu) 寫(xie) 作者十分重要,尤其在青年時期,能夠通過吸收豐(feng) 富而高質的信息來拓展眼界心胸、尋找興(xing) 趣方向,在老師指導下閱讀經典,加深對文學的體(ti) 悟,會(hui) 讓植在心裏的種子更結實、有力。
作為(wei) 青年寫(xie) 作者,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很多前輩作家、批評家的指點和幫助。接下來,我要一方麵繼續琢磨和消化前輩老師們(men) 的經驗教誨,一方麵堅持不懈地行走一線,走進高原和海防,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最飽滿的熱情謳歌奮鬥軍(jun) 旅,用飽滿豐(feng) 盈、鮮活生動的文學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
(作者為(wei) 作家)
在藝術傳(chuan) 承中綻放青春光彩
蔡美娜
我13歲考入藝校學習(xi) 掌中木偶戲,畢業(ye) 後從(cong) 事木偶表演和傳(chuan) 承已有20多年。回望自己的成長道路,結合自己的傳(chuan) 承實踐,認為(wei) 培養(yang) 青年文藝人才有三個(ge) 關(guan) 鍵點。
傳(chuan) 承者要用富有魅力的作品吸引年輕人,激發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藝術的熱愛。從(cong) 事傳(chuan) 統木偶表演藝術,需要十數年苦練,如果沒有熱情和韌勁兒(er) ,是難以堅持、難以成才的。我從(cong) 事木偶藝術,跟自幼受戲曲熏陶分不開。小時候,每逢村裏來戲班,我就跟著奶奶拿凳子去占位,那些精彩的表演看得我如癡如醉,看完戲自己也開心地哼唱起來。從(cong) 那時起,我跟木偶結下了不解之緣。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木偶班後,我每天淩晨5點多起床洗漱,喝上一杯淡鹽水,就開始一天的艱苦練習(xi) 。壓指、劈指、舉(ju) 臂、手指操……這些重要的基本功必須練紮實。為(wei) 了練好舉(ju) 臂,常常一舉(ju) 就是半個(ge) 小時。有時練得嘴唇發紫、手酸腳麻。表演中的每一個(ge) 細節,音樂(le) 與(yu) 唱詞的銜接、動作與(yu) 步伐的一致、手指與(yu) 偶形的配合、演員與(yu) 角色的交流等,都需要勤學不輟。那時候劇團條件不好,排練廳一下雨就漏水,排大戲時我們(men) 甚至要準備好幾個(ge) 臉盆去接雨水。回想那段艱苦的練功生活,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還是因為(wei) 打心裏熱愛這門藝術。多年來,我持續到各地演出,尤其是走進晉江各個(ge) 學校,開設興(xing) 趣班,為(wei) 的是給孩子們(men) 展示精彩的技藝,讓木偶藝術贏得小觀眾(zhong) ,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加入文化傳(chuan) 承的隊伍。
傳(chuan) 承者要循循善誘,傾(qing) 囊相授。掌中木偶戲表演難度大,需要從(cong) 藝者不僅(jin) 掌握木偶操控技藝,還要能唱、念、做、打,對演員要求是多方麵的。比如人戲的形體(ti) 功、科步等,要在熟練掌握後將其轉化到手上,用手指操控表達出來。除此之外,木偶演員還要有“一心兩(liang) 用”的特殊技能,也就是一個(ge) 人操縱兩(liang) 個(ge) 木偶,一人分飾兩(liang) 角。例如左手飾旦角,右手飾小醜(chou) ,一旦一醜(chou) 互相配合。這就要求演員不僅(jin) 在表演上做出區分,還要在唱、念的聲色變化上同步協調,並同時做出開打、武打等動作,賦予木偶千變萬(wan) 化的姿態和喜怒哀樂(le) 的情感,帶給觀眾(zhong) 多重視聽享受。這麽(me) 複雜的藝術,需要從(cong) 藝者多年如一日虛心求學、勤奮練功,更需要傳(chuan) 承者口傳(chuan) 心授、細致指導。進入藝校後,李伯芬老師對我精心培養(yang) ,帶著我一個(ge) 動作一個(ge) 動作刻苦練習(xi) ,一部戲一部戲用心鑽研,為(wei) 我從(cong) 事木偶表演打下堅實基礎。後來顏灑蓉、李勝奕老師也給了我無私指導和精心提點。現在,我培養(yang) 學生,也希望自己能像我的師輩一樣,給學生最大的幫助,讓他們(men) 盡快成長成才,共同把南派掌中木偶戲發揚光大。
傳(chuan) 承者要為(wei) 青年學子提供鍛煉本領、展現才華的廣闊舞台。學藝練功的效果要在舞台上檢驗,出神入化的本領要在舞台上練就。直到現在,我仍然在通過舞台實踐精進自己的技藝。近幾年,我們(men) 複排傳(chuan) 統經典小戲,我找來了恩師和不同劇種的同一劇目音像資料,反複研究發音部位和聲腔韻律,捕捉人物的形象、動作和語言特點,為(wei) “一人兩(liang) 角”的掌上表演加分。節目複排演出後,受到廣泛的認可與(yu) 肯定。我也由此受文旅部選調,參加央視新年戲曲晚會(hui) 錄製。從(cong) 藝這麽(me) 多年,劇團不斷為(wei) 我們(men) 提供走向各地、走出國門的演出機會(hui) ,使我從(cong) 最初的演小戲到勝任大戲、在各類大賽上奪得獎項……麵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e) 、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zhong) 演出,我從(cong) 他們(men) 的反饋中獲得改進的機會(hui) ,激發新的創作靈感,也積累了更多舞台經驗和職業(ye) 自信。舞台是培養(yang) 藝術人才的目的,也是培養(yang) 藝術人才的手段,給年輕學子以廣闊的舞台,他們(men) 一定會(hui) 還你以更大的驚喜。
傳(chuan) 統藝術裏有深厚文化和迷人魅力,需要從(cong) 藝者用心體(ti) 悟和發揚。傳(chuan) 承者要甘作人梯,為(wei) 他們(men) 搭建舞台,幫助他們(men) 成長成才。
(作者為(wei) 福建省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演員)
讓更多人感受民族聲樂(le) 的魅力
周 韡
中國民族聲樂(le) 繼承發揚了民歌、戲曲、曲藝等傳(chuan) 統藝術的精髓,吸收借鑒了西方聲樂(le) 發聲方法,文化底蘊深厚,美學風格獨樹一幟。作為(wei) 青年歌唱演員,在多年藝術實踐中,我越來越感到,隻有紮根人民生活,把自己充分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才能用民族聲樂(le) 唱出中國人的火熱生活和情感世界。
我的成長受益於(yu) 樂(le) 團栽培,尤其是老一輩藝術家的“傳(chuan) 幫帶”。參加工作後,我入選團裏的青年人才培養(yang) 計劃,跟隨歌唱家薑嘉鏘老師學習(xi) 演唱古典詩詞和傳(chuan) 統民歌。其中,演唱古典詩詞對畢業(ye) 於(yu) 聲樂(le) 歌劇係的我來說,是個(ge) 不小的挑戰。經過多年學習(xi) ,我不僅(jin) 掌握了古典詩詞演唱的原理、方法和技巧,還獲取了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知識,能夠從(cong)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國民族聲樂(le) ,唱出“中國味兒(er) ”。
薑嘉鏘老師常對我說:“古典詩詞演唱是一門精致的藝術。”精致到什麽(me) 程度?在演唱方麵,咬字行腔的抑揚頓挫、起承轉合都要做到位,才能把語言美、音韻美表現出來。除此之外,演唱前還要深入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作者的人生境遇,充分理解詩詞含義(yi) ,把握字句背後的情感元素,這樣才能唱出意境美。在學習(xi) 過程中,薑老師不辭辛苦地講解詩詞,不厭其煩地做出示範,帶著我一字一句仔細打磨。
民族聲樂(le) 講究口傳(chuan) 心授,“傳(chuan) 幫帶”是有傳(chuan) 統的。詩詞吟誦、民歌演唱與(yu) 西方聲樂(le) 不同,在音高、音長實值等方麵沒有明確的記譜法記載,主要依靠藝術家親(qin) 自傳(chuan) 授。一首詩詞到底要怎麽(me) 唱,還得結合內(nei) 容含義(yi) 和演唱者的所見所感。比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裏的“船”字,要唱出水波拍打在岸上的悠長韻味。這個(ge) 特殊的藝術處理方法,源自薑老師到寒山寺的采風。他看到江水湧動,聽到水浪聲音,感受著真實的詩中風景,進而有了字尾的悠長唱法。在老師幫助下,我建立起對詩詞演唱的係統理解,也試著創作了一些新的詩詞演唱作品。
除了“傳(chuan) 幫帶”,樂(le) 團還為(wei) 我們(men) 青年演員搭建深入生活的平台,組織基層采風和演出活動,讓我們(men) 唱出美好生活,唱響時代的精氣神。老一輩藝術家教導我們(men) “忘掉刻意的演唱技巧,向人民學習(xi) ,返璞歸真”。在中國民族聲樂(le) 中,民歌是一種典型的源於(yu) 人民生活的音樂(le) 類型,它誕生在田間地頭,成長在勞動號子裏,響徹在人們(men) 的心坎兒(er) 裏。
藝術不隻是技巧,到民歌誕生的現場看看,和老鄉(xiang) 們(men) 交流,才會(hui) 理解作品真正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2017年,我跟隨樂(le) 團到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風,當地的山歌傳(chuan) 承人邊舞邊唱,引起大家的好奇:為(wei) 什麽(me) 要那樣擺起手臂?這些別致的動作有什麽(me) 特別含義(yi) ?傳(chuan) 承人直率地說:“這就是鋤地、撒種子的動作,邊幹邊唱!”隨後,我們(men) 也跟著當地百姓一起歌唱,一起舞蹈。後來,每次演唱雲(yun) 南山歌,那山水間的景色,那田地裏的勞作場景都會(hui) 浮現在我的腦海。有了親(qin) 身體(ti) 驗的支撐,唱出來的歌詞更有藝術表現力,更有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近年來,通過深入生活,我把從(cong) 生活現場獲得的靈感轉化為(wei) 具有個(ge) 人特色的演唱技法,並創作演繹了《擔當》《風雨情》等一係列新作品,贏得了觀眾(zhong) 好評。
中國民族聲樂(le) 的前景無比廣闊,我將在藝術實踐中繼續磨練技藝,在人民生活和傳(chuan) 統文化裏獲得靈感,演繹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優(you) 秀作品。我也會(hui) 把老一輩藝術家傳(chuan) 授的創作方法和演唱技巧傳(chuan) 遞給更多年輕人,讓更多人感受民族聲樂(le) 的魅力。
(作者為(wei) 中央民族樂(le) 團歌唱演員)
版式設計:趙偲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