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之美中走近李大釗
提起李大釗烈士,我們(men) 往往會(hui) 想起有關(guan) “青春”的話題。“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le) 其無涯之生。”李大釗先生的青春哲學,洋溢著青春之美。
在陳耀輝撰寫(xie) 的《創造青春之中國:走近李大釗》(以下簡稱《走近李大釗》)一書(shu) 中,“青春”是第一個(ge) 關(guan) 鍵詞,而另一個(ge) ,是“走近”。李大釗烈士之孫李建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是他第一次讀到以對話體(ti) 講述李大釗先生的作品,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青少年的目光。
就像陳耀輝借書(shu) 中主人公之一“博士”之口說的那樣:“你要換一種眼光看李大釗,換一種眼光看當年的革命家,把他們(men) 當作尋常人……然後從(cong) 他們(men) 走過的道路上,尤其是生活小事上,細心發現非常之處,才能‘走近李大釗’。”這正是陳耀輝在創作過程中著力追求的——再現一個(ge) 有血有肉的李大釗。
青年在對話中走近李大釗
不久前,中國出版協會(hui) 公布第八屆中華優(you) 秀出版物獎評獎結果,《創造青春之中國:走近李大釗》獲圖書(shu) 獎。寫(xie) 一個(ge) 所有人都認識的人,寫(xie) 出新意、寫(xie) 得讓年輕人愛看,並非易事。
在形式上,陳耀輝最初想到的是用傳(chuan) 記體(ti) ,但此類作品此前已有多部,既重複,又恐怕難以引起當下年輕讀者的閱讀興(xing) 趣;後來,他從(cong) 微信聊天中得到靈感,決(jue) 定以對話問答的方式“走近李大釗”。於(yu) 是,陳耀輝虛構了阿青、小春、博士3名青年在互聯網上對話的場景,打造了一個(ge) 探討李大釗的“網絡課堂”。
網絡聊天是現代產(chan) 物,但對話古已有之。從(cong) 中學開始,再到大學念中文係,陳耀輝對古人的文筆有一個(ge) 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有些文章巨公營造畫麵場景的能力很強,“古人善於(yu) 用活色生香的畫麵說事論道,譬如‘逍遙遊’‘刻舟求劍’‘矛盾’”。大學老師告訴陳耀輝,要把《論語》當做課堂討論來解讀,探索每個(ge) 人物的言辭行徑乃至心理活動。
時至今日,每當閉目冥想,陳耀輝眼前就仿佛出現了一個(ge) 既遙遠又親(qin) 切的課堂。他希望自己也能為(wei) 青年讀者們(men) 建一個(ge) 這樣的課堂,把走近李大釗的方式由“靜觀”變為(wei) “沉浸”。
陳耀輝介紹,“阿青”是資深媒體(ti) 人,負責重要話題的開啟與(yu) 歸結,把控全書(shu) 的脈絡走向,代表著目的和使命;“小春”是黨(dang) 史愛好者,勤學好問,充滿正能量,負責活躍氣氛,代表著熱情;“博士”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文筆超卓,負責解答所有的高難疑問,每次出現,都能讓章節波瀾起伏、柳暗花明。
“阿青”在書(shu) 中是第一人稱,作者如此設計是想成為(wei) 他嗎?陳耀輝笑言“希望是”。“‘阿青’這個(ge) 角色博學睿智、成熟穩重、精通黨(dang) 史,崇拜李大釗,也崇拜‘博士’。在‘阿青’或者本書(shu) 作者我看來,‘博士’與(yu) 李大釗這樣的先賢,其學問與(yu) 人格魅力是相似的。這是當代社會(hui) 中,值得青年一代走近的長者、導師。所以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書(shu) 中,‘阿青’作為(wei) 一名虔誠的求道者、忠誠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員,他都是我的夢想、我的靈魂。”
從(cong) “美”的角度,重新看待李大釗
李建生說:“爺爺的散文《青春》見景生情,從(cong) 個(ge) 人到國家,從(cong) 人類到宇宙,以汪洋恣肆的筆墨,表達了他的人生觀與(yu) 世界觀。”
作為(wei) 一名美學博士,陳耀輝的學術背景讓其筆下的李大釗有著不同於(yu) 其他作品的“美”的角度。李大釗的美、《青春》的美,在《走近李大釗》一書(shu) 中洋溢。
在全書(shu) 的引言中,“博士”拜訪李大釗故鄉(xiang) ——河北樂(le) 亭的見聞,就如同一幅田園牧歌圖景:深秋的華北平原,10月末11月初這段時間,村村場院之中,五穀豐(feng) 登,高高揚起的穀粒,在夕陽的照耀下,此起彼落,百裏連綿,仿佛金色的火焰,伴著歡快的鑼鼓,演繹著勤勞的歌舞……
李建生在看完書(shu) 後說:“他(陳耀輝)從(cong) 美的角度,全新地看待黨(dang) 史資料,因此他筆下的李大釗烈士,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袖,不僅(jin) 身份崇高,也不光有就義(yi) 的英勇,還有日常中一言一行的美好,以及那些美好言行的由來與(yu) 根源。”
除了李大釗,陳耀輝還把書(shu) 中3名年輕人的品格、性情和言辭都詩意化了。“美化再美化,處處理想化。尤其是“博士”,不僅(jin) 博學、智慧,其言辭中透露的一切,還都被渲染上了絕美的中華文化色彩,我固執地認為(wei) ,他具有無與(yu) 倫(lun) 比的人格魅力”。
在《走近李大釗》第十七章“懷純真純誠之誌 做頂天立地之人”中,陳耀輝有些“突兀”地談論起儒學。他認為(wei) ,《大學》這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經典,是解讀李大釗的“密碼”。
“《大學》作為(wei) 中國人千年思想的基石,其作用是不可磨滅的。我黨(dang) 早期的領導人,和李大釗一樣,都經曆了這樣的教育。用他們(men) 的言行相互驗證,就不難看出,某些重要的操守和原則,都能在《大學》這部具有綱領性質的文獻中找到對應。”陳耀輝說。
李大釗精神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李建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烈士後代,是從(cong) 唐山到了北京,那是1960年,他上小學二年級,光榮地加入了少先隊。李建生的姑姑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發表的散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曾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李建生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帶著同學們(men) 為(wei) 李大釗烈士掃墓,都要選這篇課文中的一段集體(ti) 誦讀,這也讓李建生備感榮耀。
李建生說,李大釗先生在1916年就提出了自己的座右銘——“鐵肩擔道義(yi) ,妙手著文章”,並在當年《晨鍾報》的創刊號上,把“鐵肩擔道義(yi) ”作為(wei) 該期警語,“這副聯語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xie) 照”。
“這本書(shu) 的目標讀者更傾(qing) 向於(yu) 廣大青少年,希望他們(men) 能夠更好地珍惜當下,健康成長,擔負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神聖使命。”陳耀輝認為(wei) ,對於(yu) 今天的青年來說,仍然需要這樣一種精神,“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用踏實的努力、辛勤的汗水來澆灌理想之花”。
“尤其值得當代中國青年學習(xi) 和繼承的是他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雖千萬(wan) 人吾往矣’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以及忠誠於(yu) 黨(dang) 的事業(ye) 的偉(wei) 大獻身精神。所有這些都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恒價(jia) 值。”陳耀輝說,“從(cong) 這一點來說,李大釗精神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他並沒有離開我們(men) ,而是始終引導我們(men) 前行,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建設青春之中國而努力奮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