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一”文旅市場看文旅融合大勢
新華社記者
國內(nei) 旅遊出遊2.74億(yi)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80.56億(yi) 元——這個(ge) “五一”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呈現強勢複蘇局麵。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ti) 。火熱的“五一”文旅市場背後,湧動著文旅融合深入推進的鮮活實踐,折射出“詩和遠方”不可阻擋的融合大勢。
新體(ti) 驗:在旅遊中涵養(yang) 自信力量
“五一”假期,西安大唐不夜城無分晝夜遊人如織。街區中,旅遊演藝精彩紛呈,“唐三彩駱駝載樂(le) 俑”在舞曲聲中“複活”,白衣飄飄的“李白”吟詠千古名篇……
“隨著公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漸濃,僅(jin) 是打造旅遊景觀,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西安曲江文旅股份公司演藝管理中心總經理蘇卉說,“我們(men) 深耕‘文化+演藝’創新,結合科技、創意、互動等表現方式,讓遊客沉浸在唐詩所描繪的‘暗聞歌吹聲,知是長安路’的場景中。”
攤開“五一”假期出遊熱點地圖,“詩”和“遠方”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實現更好聯結——
在山東(dong) 東(dong) 營,利津縣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緊鄰黃河北岸,人們(men) 在這裏逛老街長巷、趕非遺大集,體(ti) 驗醇厚的黃河文化;
在河南信陽羅山縣何家衝(chong) ,以紅色旅遊休閑為(wei) 一體(ti) 的“圍爐煮茶”新方式,吸引著大批年輕人;
在貴州平塘的中國天眼科普基地,大家在目睹“中國天眼”雄姿後,還能參與(yu) 拚裝“中國天眼”模型活動,進入天文體(ti) 驗館聆聽脈衝(chong) 星的聲音;
……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是‘五一’假期非常明顯的特色。”
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文旅融出新天地。人們(men) 在旅遊中感悟中華文化、涵養(yang) 文化自信,成為(wei) 新時代旅遊新風尚。
5月1日,在參觀遵義(yi) 會(hui) 議紀念館時,遊客王敏敏通過VR看到遵義(yi) 會(hui) 議召開時的場景,感覺非常震撼:“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紅軍(jun) 長征路上經受的各種嚴(yan) 峻考驗,倍感如今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這次紅色之旅不虛此行。”
在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進程中,遵義(yi) 市依托VR技術對紅色景點進行了數字再現。遵義(yi) 市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副主任何燁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有效提升遊客旅遊體(ti) 驗,更好講述紅色故事、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不僅(jin) 恢複曆史風貌,同時增加新的旅遊項目、新的消費場景。
“國家文化公園不僅(jin) 為(wei) 我們(men) 傳(chuan) 承、保護和發展中華文化提供優(you) 質的場所和空間,也為(wei) 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提供全新的動能。”戴斌說。
新消費:文旅融合打造活力產(chan) 業(ye)
逛完博物館,買(mai) 上一份主題文創商品;預約景區門票,順便預訂特色餐飲;走進主題街區,最好換上相配服飾;打卡城市地標,也不能錯過當地“網紅”品牌……當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消費更加向“美”而行。
在江蘇南京秦淮區,白牆黛瓦的夫子廟步行街人潮湧動。“逛街哪裏都能逛,但像這樣有曆史有文化的街區卻不多見。槳聲燈影裏,感覺喝杯茶也成了一種文化體(ti) 驗。”上海遊客孟亞(ya) 芳說。
充滿文化的旅遊體(ti) 驗,帶來充滿活力的產(chan) 業(ye) 。經過長期建設,今年3月,以夫子廟為(wei) 核心的南京秦淮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園被命名為(wei) 國家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
“產(chan) 業(ye) 園既有大量重要的曆史文化遺存,又有現代便民的設施環境,文化和旅遊稟賦突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江永強說,曆史文化的融入,使旅遊品質極大提升,慕名而來的遊客又通過消費實現經濟良性互動。
除了傳(chuan) 統文化,時尚潮流也在深度融入旅遊。
湖南長沙,線上,五一檔影片《長沙夜生活》正在熱映;線下,一個(ge) “電影平行時空市集”在湘江邊的北辰三角洲同步舉(ju) 辦,許多年輕遊客前來沉浸式地體(ti) 驗電影中同款場景。
線上“出圈”,線下“打卡”。從(cong) 主打中國風的奶茶品牌,到喚起“80後”記憶的複古餐廳,從(cong) 創意迭出的綜藝節目,到富有湖湘特色的劇場演出……每個(ge) 遊客都有自己來到長沙旅行的理由。
“長沙正加快建設具有‘長沙味、湖湘韻、中國範’的文旅名城和世界旅遊目的地。”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局長郭潤葵認為(wei) ,長沙近年來的文旅融合,產(chan) 生了“1+1大於(yu) 2”的效果,體(ti) 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在專(zhuan) 家看來,新興(xing) 文旅消費也為(wei) 許多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嶄新思路。“借助旅遊者自帶的價(jia) 值係統,文化與(yu) 旅遊之間形成了‘相互賦值’的過程。”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wei) ,文化旅遊消費聯通著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成為(wei) 促進文旅融合邁上新階段的動力。
新業(ye) 態:創新發展重塑“詩和遠方”
家門口就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種什麽(me) 體(ti) 驗?廣州市民對這樣的生活習(xi) 以為(wei) 常。
位於(yu) 廣州市中心的正佳廣場,既是購物中心,也是擁有極地海洋世界、生態植物園、博物館、科學館、天文館、冰雪世界和大劇院的獨特文化和旅遊目的地。“五一”期間,許多廣州市民攜家帶口來到這裏。據統計,假期全場總客流量超90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97%。
正佳企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謝萌介紹,正佳廣場不斷探索新“玩法”,目前文化和旅遊消費占比已經達到了四成,是華南城市休閑度假新空間,形成了兼具文化和旅遊特色的新產(chan) 品、新服務、新業(ye) 態。
創新的商場“火”起來,創新的博物館“活”起來。
5月1日,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東(dong) 郊展館啟動,包括展覽展示、互動體(ti) 驗、論壇研討等在內(nei) 的係列博物館文化活動將持續整個(ge) 5月。40餘(yu) 家博物館和相關(guan) 文博單位攜本館特色文創產(chan) 品亮相文創市集,30餘(yu) 家博物館探索延時開放服務模式,力求更好服務觀眾(zhong) 。
“看了各類高科技展陳手段和可持續發展規劃,令人暢想未來博物館將多麽(me) 多姿多彩。”北京市民王溪說。
兩(liang) 個(ge) 多月以前,《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麵向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規劃展望,到2035年,全域活態博物館基本形成,博物館與(yu) 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為(wei) 加強首都“四個(ge) 中心”功能建設貢獻力量。
博物館不僅(jin) 是文化旅遊地點,也能成為(wei) 城市發展支點之一。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白崇表示,北京將充分發揮北京地區博物館的整體(ti) 資源優(you) 勢,充分調動博物館的積極性,讓博物館成為(wei) 啟迪美好生活智慧、促進社會(hui) 福祉和構建可持續未來的重要力量。
從(cong) 博物館到商業(ye) 區,從(cong) 大城市到小村莊,從(cong) 曆史文化名城到新開發城市……如何讓“詩”和“遠方”在共創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協調,已經成為(wei) 一道必答題。
伴隨著文旅市場持續複蘇,人們(men) 相信,文化和旅遊將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