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掀消費熱 多項數據創新高帶動中國經濟回暖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3日公布數據,“五一”假期全國國內(nei) 旅遊出遊合計2.74億(yi) 人次,按可比口徑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1480.56億(yi) 元,按可比口徑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假日消費是觀察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窗口。多項數據顯示,中國消費市場勢能強勁,消費這駕“馬車”正開足馬力,為(wei) 中國經濟持續複蘇提供動能。
交通訂票量的增長被視為(wei) 衡量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今年的“五一”假期中國多地更屢屢刷新曆史峰值。
去哪兒(er) 網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國內(nei) 熱門城市機票預訂量超過疫情前五成;火車票同時購票人數達到曆史新高,熱門線路車票售罄速度超過春運;熱門城市酒店預訂量超疫情前1.9倍,連住天數增長20%。
每逢春暖花開之時,鬆花湖不再封凍,鮮美的魚類是這個(ge) 時節吉林市最吸引人的特產(chan) 。今年“五一”假期,當地以“踏青品魚·尋味江城”為(wei) 鮮明主題舉(ju) 辦係列活動,開通免費踏青品魚直通車、發布品魚打卡圖,希望用最大的誠意換取廣大遊客的滿意。
來自美團的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生活服務業(ye) 線上日均消費規模較2019年均實現了“倍增”。其中,東(dong) 北三省異地消費者占比都在兩(liang) 位數以上,體(ti) 現出強勁的上揚勢頭。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表示,旺盛的消費市場有效提升了市場信心,越來越多的企業(ye) 開始在商貿領域擴大投資、吸納就業(ye) ,形成經濟發展良性循環。
秦淮燈會(hui) 、秦淮小吃、秦淮畫舫……“五一”期間,南京市秦淮區的景點遊人如織、摩肩接踵。核心景區夫子廟步行街區節日前三天客流量達90.8萬(wan) 人,較2022年同期增長194.9%,恢複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營業(ye) 收入2016.4萬(wan) 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92.8%,比2019年同期增長30.3%。
“五一”假期,北京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zhuan) 業(ye) 專(zhuan) 賣店、餐飲和電商等企業(ye) 實現銷售額46.6億(yi) 元,同比增長21%,全市60個(ge) 重點商圈客流量3498.9萬(wan) 人次。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旅遊業(ye) 持續向好可以穩住國內(nei) 消費市場的信心。
在天津古文化街景區,民間花會(hui) 踩街活動精彩紛呈,泥人張、耳朵眼炸糕等非遺、老字號店鋪遊客盈門。“五一”期間,古文化街百餘(yu) 戶商家延時經營,開啟晚間遊覽模式,遊客可以進行“探店尋寶、夜遊打卡”的沉浸式體(ti) 驗。
“就像兒(er) 時過節的溫暖回憶,這裏的‘探店尋寶’活動讓人們(men) 領略到天津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底蘊,這趟天津遊不虛此行。”來自山西太原的遊客石女士說。
據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管委會(hui) 統計,“五一”期間,古文化街景區旅遊消費額達8028萬(wan) 元,同比2019年、2022年增長450%和2125%。
今年“五一”假期的消費市場帶動了文化和旅遊公益惠民措施,全國1.28萬(wan) 家A級旅遊景區正常開放,大部分地區的旅遊景區實現“應開盡開”;全國共舉(ju) 辦營業(ye) 性演出3.11萬(wan) 場次,票房收入15.19億(yi) 元,觀演人數約865.49萬(wan) 人次……一係列穩預期、促銷費措施,讓今年的“五一”假期格外紅火。
南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梁峰表示,中國多地消費正呈現出以新模式、新技術、新業(ye) 態為(wei) 支撐提質升級的新特征,線上線下融合,傳(chuan) 統消費行業(ye) 與(yu) 度假休閑、文化娛樂(le) 等其他產(chan) 業(ye) 聯動,催生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服務型新消費。
中國各地積極作為(wei) ,嗬護假期消費市場。以天津為(wei) 例,“五一”前夕,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組成專(zhuan) 項督導組,做好應急預案的製定和演練,營造安全有序、文明出遊的文旅消費環境,倡導旅遊企業(ye) 優(you) 化服務、熱情待客、誠信經營。
剛剛過去的這個(ge) “五一”假期,熱絡的假日消費市場帶動了文化、旅遊、娛樂(le) 等諸多產(chan) 業(ye) 消費增長,讓世界看到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在當前世界經濟麵臨(lin) 較大下行壓力形勢下,中國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的首個(ge) 5天小長假的消費表現,無疑給經濟複蘇注入一劑“強心劑”。他建議,各地政府應持續深化改革,不斷釋放內(nei) 生動力、擴大內(nei) 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王垚、宋瑞、段續、楊丁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