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雲嶺大地上的特勤尖兵

發布時間:2023-05-09 11:0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完成330次森林火災撲救任務,最長連續鏖戰66個(ge) 晝夜,最遠增援跨度近萬(wan) 裏。

  榮獲“2023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的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特勤大隊有太多傲人成績。盡管剛組建4年多、隊員平均年齡隻有25歲,這個(ge) 英雄集體(ti) 卻已身經百戰。

  2022年8月21日晚,持續高溫伏旱下,重慶北碚區縉雲(yun) 山突發特大森林山火,火勢愈演愈烈。8月24日淩晨4點30分,特勤大隊緊急出動,一路跨越4個(ge) 省市,行程近千公裏,經13個(ge) 小時急行軍(jun) 提前5小時抵達集結地點。

  在麵積最大的焦點火場——縉雲(yun) 山,高達幾十米的猙獰火牆不斷逼近,特勤大隊指揮員冷靜采取“兩(liang) 翼對進、重點殲滅”戰術,第一時間對山火實現封控。不料26日淩晨,西線火場的空氣急對流引起了強陣風,一團巨大火球飛過百米寬的隔離帶和隊員頭頂,落地後引發新火情。

  特勤的字典裏隻有兩(liang) 種“命”:人民的生命、肩上的使命!在24名突擊隊員赴湯蹈火的“危機兩(liang) 小時”中,班長王樹佳帶領4名戰士,抱著水槍、扛著管帶、背著30公斤的裝備,用身體(ti) 在長滿荊棘的叢(cong) 林中蹚開一條血路。前進途中,突擊隊員遇到一處陡峭的斷崖,副班長王吉陽毫不猶豫蹲下做人梯,大聲呼喊隊員們(men) 踩著自己的身體(ti) 前進,在最短時間內(nei) 架起了一條長1.2公裏的水帶和“勝利之路”。

  特勤大隊凱旋時,眼前的一幕讓隊員難忘:重慶居民自發夾道歡送,搶著往車裏遞飲料、送水果,還有人塞火鍋底料。

  2021年11月1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4名隊員在哀牢山腹地原始森林野外作業(ye) 後失聯。失聯後,先後有2000餘(yu) 名救援人員參與(yu) 搜救,但由於(yu) 山形陡峭、樹木茂密、溝壑縱橫,一直到第七天也沒有找到失聯人員。

  11月21日下午6點左右,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增派特勤大隊100名指戰員增援。他們(men) 闖過被稱為(wei) “人類禁區”的熱帶原始森林,翻越從(cong) 未有人翻越的沅江和阿墨江分水嶺,在平均海拔2800多米的原始森林徒步行進51小時,先後翻越34座高山,最終將4具遇難者遺體(ti) 轉運至指定地點。

  2021年5月,特勤大隊接到一個(ge) 特殊任務。一個(ge) 由15頭亞(ya) 洲象組成的野生象群,突然開始從(cong) 西雙版納一路北上。大隊要日夜守護、監測象群活動,確保人象平安。

  這次行動曆時116天,轉場玉溪、昆明、紅河、普洱4州市10縣區,監測象群活動1266公裏,空地跟蹤2390小時,標繪要圖377份。擔負監測任務的大隊指戰員一路護象,為(wei) 全程保護大象北上南歸架起“空中之眼”,他們(men) 先後25次與(yu) 象群近距離接觸,最近一次不到5米。象群夜間活動頻繁,有時一晚行進近10公裏,隊員翻山越嶺緊盯目標。

  全程參與(yu) 監測任務的大隊新聞報道員伏聰,為(wei) 了最好的拍攝效果,在一個(ge) 點連續蹲守6個(ge) 晝夜,抓拍到一組“象群集體(ti) 躺睡”鏡頭,被網友稱為(wei) “2021年最治愈最美好的畫麵”。

  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特勤大隊的前身是武警安寧森林大隊,血脈裏流淌著原空降兵第15軍(jun) 的紅色基因。脫下“橄欖綠”,穿上“火焰藍”,麵對轉製後全災種、大應急的使命要求,大隊堅持在真火實煙中練戰術、在極端條件下練生存、在複雜環境下練膽魄,連續兩(liang) 年包攬總隊“火焰藍”兩(liang) 項比武冠軍(jun) ,湧現出“體(ti) 能王子”孟登恒、“比武尖兵”王樹佳等一大批精武強能典型。

  2019年12月,00後高雲(yun) 飛進入特勤大隊。高雲(yun) 飛的曾祖父、祖父、父親(qin) 都曾是軍(jun) 人,父親(qin) 還是一名屢立戰功的森林消防老兵。在大隊長周宏宇眼裏,高雲(yun) 飛不愧是“兵四代”。他在2020年新訓時拿下第一,在2021年的總隊尖刀分隊選拔中又拿下第一,現在已經是特勤大隊一中隊六班班長。大隊第一批森林戰士陳猛,退役22年後又將兒(er) 子送到大隊,兩(liang) 代人接續守護綠水青山。

  2022年6月,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特勤大隊被雲(yun) 南省委宣傳(chuan) 部授予“雲(yun) 嶺楷模”榮譽稱號。頒獎詞裏寫(xie) 道:下山猛虎,入水蛟龍,訓練壓不彎脊梁,衝(chong) 鋒挺得起胸膛,雖是青春年少,卻早已百煉成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dong)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