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深海十八載 為國鑄盾克難關
“榮譽是對我們(men) 此前工作的肯定和鼓勵,今後將繼續立足崗位,執著追求,把中國的深潛事業(ye) 做到全球領先。”楊申申說。榮獲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對18年逐夢深海、為(wei) 國鑄盾的他而言,就像深潛任務創下的又一個(ge) 新紀錄。
作為(wei) 中國載人深潛團隊核心成員,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研究員楊申申先後參與(yu) 了“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的設計工作。這些大國重器的研發,標記著我國載人潛水器譜係化的發展曆程,也見證了一名80後科技工作者的成長。
馬裏亞(ya) 納海溝,人類已知的海洋最深處。2020年11月10日,中國“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馬裏亞(ya) 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潛水器第一次把3名中國人送達地球的“第四極”。“一輪明月遮鄉(xiang) 愁,雙舟百軍(jun) 戰馬溝。創新探索齊奮鬥,萬(wan) 米深淵任我遊。”在馬裏亞(ya) 納海溝進行深潛科考任務期間,楊申申寫(xie) 下一首小詩。
“奮鬥者”號是楊申申參與(yu) 研發、試驗的第三台載人深潛器。從(cong) 2012年7062米級“蛟龍”號問世,到2017年4534米級“深海勇士”號實現關(guan) 鍵技術自主化、關(guan) 鍵設備國產(chan) 化,再到2020年“奮鬥者”號坐底馬裏亞(ya) 納海溝,8年間中國載人深潛事業(ye) 不斷突破難關(guan) 、刷新紀錄,一代代深潛人攻關(guan) 不停步,海洋科技實現自主自強。
“蛟龍”號是中國首台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立項之初,我國曾研製過的最深潛水器隻有600米,可借鑒的方案很少,更缺乏對深海認知的經驗,從(cong) 600米到7000米,是巨大的技術跨越。
數不清的實驗後,2009年,“蛟龍”號開始漫長的4年海試。楊申申和團隊成員克服了暈船、複雜的海況等諸多不利因素,麵對海麵通訊難題,一次次設計全新的通訊天線方案。2012年6月27日,“蛟龍”號在馬裏亞(ya) 納海溝下潛7062米,創造了世界載人作業(ye) 型潛水器最大下潛作業(ye) 深度紀錄,實現了我國深海裝備和深海技術的重大突破。
“第一個(ge) ‘蛟龍’號實現從(cong) 無到有的過程,第二個(ge) 潛水器就要解決(jue) 國產(chan) 化的問題。雖然深度從(cong) 7000米降到4500米,但研發難度其實大大增加了,它要求技術全麵實現自主化,這個(ge) 過程非常艱難。”楊申申說。
經曆“蛟龍”號海試的磨練,楊申申成為(wei) 我國第二台深海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的副總工程師。曆經8年持續艱苦攻關(guan) ,“深海勇士”號實現了十大關(guan) 鍵部件的國產(chan) 化,把裝備國產(chan) 化率大幅提升至95%,在國際上引領了載人潛水器的發展趨勢。
“深海勇士”號成功後,載人深潛團隊又登上“奮鬥者”號向萬(wan) 米海底進發。“奮鬥者”號最大工作深度為(wei) 1.1萬(wan) 米,是世界上作業(ye) 能力最強、海底作業(ye) 時間最長、載員人數最多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麵對萬(wan) 米的深度,全世界深海技術的製高點,大量新的技術難點層出不窮。楊申申帶領設計團隊攻克了能源係統、推進係統、液壓係統、接地檢測係統等方麵的眾(zhong) 多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並成功實現多項關(guan) 鍵材料、部件的國產(chan) 化。從(cong) 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到設計,再到試驗,一氣嗬成,展現了中國載人深潛團隊的智慧和戰鬥力。
楊申申曾數十次奔赴海上開展試驗。忙碌的工作之餘(yu) ,他喜歡用手機鏡頭記錄下“小確幸”時刻,不同緯度的海景成為(wei) 他微信朋友圈裏的日常。“奮鬥者”號海試期間,有一天,楊申申在同一地點拍下兩(liang) 張照片:第一張照片裏,天剛蒙蒙亮,迎著朝霞,下潛任務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另一張則是日暮西沉,潛水器回收到船上。當天作業(ye) 時長達17個(ge) 小時。
在我國第一次援潛救生裝備實艇對接演習(xi) 的現場,在我國第一次進行大深度潛水器下水的現場,在“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突破極限深度的現場,都有楊申申攻堅克難的拚搏身影。如今,他已從(cong) 初出茅廬的技術人員,成長為(wei) 我國載人潛水器機電一體(ti) 化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在我國載人潛水器譜係化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憑借“奮鬥者”號,目前已實現32人、25次下潛深度超過萬(wan) 米,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萬(wan) 米下潛次數和人數最多的國家。“萬(wan) 米技術上,我們(men) 可以站在世界最前沿,非常令人自豪。但坐底萬(wan) 米深海並不是奮鬥的終點,而是解鎖深海的新鑰匙。隻有認識海洋,我們(men) 才能更好地保護和開發海洋。”在楊申申看來,雖然海洋的深度是有限的,但探索海洋、開發海洋、保障深海安全的技術發展永無止境,“中國載人深潛團隊通過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國際上引領技術發展,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dong)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