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的這塊地上,‘種’著19個(ge) 科研課題。”指著一片1200畝(mu) 的麥田,年過七旬的育種專(zhuan) 家宋協良如數家珍。
走進陝西楊淩,田野裏撲麵吹來科技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nong) 業(ye) 現代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在人才”“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腳踩黃土,行走楊淩,目之所見,創新的故事時刻在上演。
在長達18年的時間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國務院1997年批準建立楊淩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2015年後陸續批準建立其他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示範區。
楊淩在哪裏?地處關(guan) 中平原腹地,距西安、鹹陽、寶雞均在60公裏以上。
楊淩以前是小鎮,隻有4平方公裏。現在是小城,全域135平方公裏,人口25萬(wan) 多,其中8萬(wan) 多農(nong) 民、6萬(wan) 多學生,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楊淩職業(ye) 技術學院坐落於(yu) 此。
先行十八載,這座聞名遐邇的“農(nong) 科城”名不虛傳(chuan) ——
在這裏,能看到無土栽培的植物工廠。蔬菜種水盆裏,能種滿10層鋼架。人工模擬的“太陽光”全天照射,營養(yang) 液通過管道循環供給,全年無間斷生產(chan) 。
在這裏,“南橘北枳”的定律被打破。青皮甘蔗、火龍果等曾經隻在南方生長的水果品種,通過溫室大棚的光熱調控,實現“南果北種”。
在這裏,農(nong) 民會(hui) 種地,“慧種地”。大棚連上物聯網,水肥一體(ti) 化一鍵調控,節水節肥超過六成。
從(cong) 植物工廠,到“南果北種”,再到智慧農(nong) 業(ye) ,這些科技感十足的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源自對困難的克服:幹旱缺水、土地貧瘠,曾嚴(yan) 重製約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怎樣種地最節水?怎樣用水更高效?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推廣無土栽培、水肥一體(ti) 化等技術,是楊淩給出的答案之一。
“背靠大西北,麵向黃淮海,國家在區位優(you) 勢明顯、農(nong) 業(ye) 科教資源豐(feng) 富的楊淩設立示範區,旨在通過深化科教體(ti) 製改革、探索我國幹旱半幹旱地區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以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楊淩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黃思光說。
聚力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及全國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擔當創新源、輻射器,楊淩人堅守初心——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曾經多嚴(yan) 重?“我老家在延安,小時候上山放羊,風一刮黃沙漫天。下了雨,泥水衝(chong) 下來,常常把羊就衝(chong) 跑了。”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長許明祥說。
被問到自己對黃土高原水土治理的貢獻,許明祥連連擺手:“我做的這點工作不算啥,一代代人的堅守才值得書(shu) 寫(xie) 。”
構建黃土高原生態修複技術體(ti) 係,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將成果轉化到千溝萬(wan) 壑。黃土高原已曆史性實現主色調由“黃”轉“綠”,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由本世紀初的30%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多公裏。
數據無言,卻凝結著楊淩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延安的蘋果紅了,陝西蘋果產(chan) 量全國第一。這背後,閃動著楊淩科研人員風餐露宿的身影,離不開他們(men) 研發的黃土高原旱作果園節水高效生產(chan) 關(guan) 鍵技術;
使全國小麥條鏽病發病麵積降低50.83%,每年挽回損失40多億(yi) 斤。這背後,映照著楊淩科研人員科技報國的情懷,離不開他們(men) 掌握的世界領先的小麥赤黴病和條鏽病防治技術;
中國楊淩農(nong) 業(ye) 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hui) 今年將迎來第三十屆。創辦以來,博覽會(hui) 累計吸引國內(nei) 外上萬(wan) 家涉農(nong) 企業(ye) 和科教單位參展。3000多萬(wan) 客商和群眾(zhong) 參展參會(hui) ,既“傳(chuan) 經”又“淘寶”。
打量一項項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的背後,常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楊淩元素。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科技助力全球糧食增產(chan) ,楊淩人堅韌不拔——
走進楊淩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園,10多種大棚映入眼簾,棚高、材質、用途各有不同。相同的是,這些大棚都屬節水型,棚外有集雨窖,雨水經收集過濾後,可用於(yu) 作物灌溉。
這裏還是上海合作組織農(nong) 業(ye) 基地實訓基地之一。“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nong) 業(ye) 發展受到幹旱缺水等因素製約,我們(men) 根據其氣候特點設計不同類型的溫室,開展線下培訓、示範推廣。”楊淩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園總規劃設計師鄒誌榮介紹。
2019年6月,習(xi) 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hui) 第十九次會(hui) 議上指出:“中方願在陝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nong) 業(ye) 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領域合作。”2020年10月,該基地在楊淩揭牌,平均每年開展線上線下農(nong) 業(ye) 交流培訓30餘(yu) 期。
“在與(yu) 哈薩克斯坦合作共建的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我能感受到他們(men) 對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的渴求。”每年春耕秋收時節,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正茂常前往哈薩克斯坦,在當地試種楊淩良種,推廣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帶動示範園區及周邊農(nong) 場糧食增產(chan) 20%以上。”
錨定農(nong) 業(ye) 現代化,孕育農(nong) 科新成果,楊淩人堅持不懈——
“地裏的事兒(er) ,咱到地裏談。”記不清多少次,宋協良一個(ge) 電話,不到一小時,示範區相關(guan) 部門幹部就來到試驗田,幫助協調解決(jue) 項目難題。“19個(ge) 科研課題,涉及田間管理、良種選育、智慧農(nong) 業(ye) 等方麵。我們(men) 要在典型的旱地上示範良種良技良法,用科技挖掘旱地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潛力。”宋協良說。
幾年下來,宋協良的試驗田裏搭建了農(nong) 業(ye) 物聯網,配套了節水灌溉設施,30多個(ge) 農(nong) 作物品種在這裏選育,建起種子倉(cang) 儲(chu) 、加工車間。他說:“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就要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ti) 係強、產(chan) 業(ye) 韌性強、競爭(zheng) 能力強。將來在我們(men) 試驗田,在楊淩示範區,這些方麵都能看得見。”
這也是楊淩人的心聲:大國農(nong) 業(ye) 需要什麽(me) ,楊淩就幹什麽(me) 。
(本報記者高炳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