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心用情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3-05-10 16: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輝(內(nei) 蒙古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講師);呂品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傳(chuan) 統村落(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蘊含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信息,被譽為(wei) “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鄉(xiang) 村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年9月,全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決(jue) 定,將習(xi) 慣上所稱的“古村落”改為(wei) “傳(chuan) 統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jia) 值及傳(chuan) 承意義(yi) 。截至2023年3月,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已公布六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全國共有8155個(ge) 傳(chuan) 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

  傳(chuan) 統村落既有古建築、古井、古道等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有民風民俗、傳(chuan) 統手工藝、民間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統村落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是尚未完全開發的寶貴資源。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我們(men) 一定要堅持係統思維,對於(yu) 傳(chuan) 統村落裏的文化遺產(chan) ,既要保護好,也要利用好,同時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chan) 要給予同樣的重視。

  兼顧不同遺產(chan)

  傳(chuan) 統村落裏既有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前者以古戲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見;後者是無形的,傳(chuan) 承人沒了,它們(men) 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視。另外,物質文化遺產(chan) 便於(yu) 開發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開發成民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尤其是民風民俗,在開發利用方麵,存在較大難度。所以,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中,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經常被忽視。

  傳(chuan) 統村落中的非遺是體(ti) 現村落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保護村落中的非遺其實是保護村民的生活方式。同時,傳(chuan) 統村落中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與(yu) 審美基因,是一個(ge) 獨特的整體(ti) 。比如,傳(chuan) 統建築是物質文化遺產(chan) ,而建造與(yu) 修複技藝則屬於(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果相關(guan) 技藝失傳(chuan) ,必然會(hui) 影響傳(chuan) 統建築的建造和修複。

  因此,在保護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時,必須堅持係統思維,給予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同樣的關(guan) 注和保護力度,同時將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結合起來。比如,對於(yu) 古戲台,僅(jin) 僅(jin) 進行修葺是不夠的,還要將傳(chuan) 統戲曲、民間舞蹈等搬上古戲台,讓古戲台發揮出它本來的功能。隻有這樣,古戲台這種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傳(chuan) 統戲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才能一起“活”起來。

  此外,村落是一個(ge) 地緣與(yu) 血緣高度融合的社會(hui) 組織。村落中保留下來的曆史記憶、鄉(xiang) 規民約、家風家訓等,雖然不在非遺的範疇,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整體(ti) 性保護中給予應有的重視。理想的傳(chuan) 統村落,不僅(jin) 有完整的傳(chuan) 統民居、豐(feng) 富的民間文化,村民還能有效傳(chuan) 承他們(men) 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這種生活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獨特內(nei) 涵。

  彰顯差異和特色

  不論是物質文化遺產(chan) ,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其價(jia) 值都源於(yu) 彼此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決(jue) 定了文化遺產(chan) 的獨特性、多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是傳(chuan) 統村落場所感形成的基礎,是人們(men) 鄉(xiang) 愁的來源,同時也是文化遺產(chan) 開發利用的重要基礎。

  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堅持係統思維,就要保留不同文化遺產(chan) 的差異性,避免保護方式和保護路徑同質化,保持文化遺產(chan) 的多樣性。

  遺憾的是,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同質化現象。比如,不同地方修複古民居,請的是同一個(ge) 設計師,使用的是同一個(ge) 方案,結果導致修複後的傳(chuan) 統民居“千屋一麵”。又如,一些地方開發的所謂非遺產(chan) 品並無多少“非遺含量”,不過是流水線生產(chan) 出的工業(ye) 品。這比同質化問題更嚴(yan) 重,它不僅(jin) 欺騙了消費者,更是對非遺的虛假傳(chuan) 承。

  因此,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中,應著重挖掘不同文化遺產(chan) 的區域差異性,並在差異性基礎上提煉出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體(ti) 係。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行生產(chan) 性保護或是通過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來對傳(chuan) 統村落進行活態保護時,應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的理念,立足本地文化遺產(chan) 資源,深挖地域特色,凸顯鄉(xiang) 土價(jia) 值,依托傳(chuan) 統村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發展當地特色手工藝品、特色美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特色民俗,培育富有鄉(xiang) 土特色的產(chan) 業(ye) ,避免產(chan) 業(ye) 模式同質化。

  保護的同時合理利用

  做好保護的同時,可以對傳(chuan) 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產(chan) 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有時候,對非遺的開發利用其實是一種生產(chan) 性保護。

  在開發利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時,既要處理好不同遺產(chan) 之間的關(guan) 係,也要處理好遺產(chan) 與(yu) 人和環境的關(guan) 係。理想的文化遺產(chan) 生態應該是這樣的:係統內(nei) 的不同遺產(chan) 相互關(guan) 聯,形成由多個(ge) 精品遺產(chan) 項目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鏈。

  在開發利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時,要先確立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帶頭示範作用的主題文化遺產(chan) 品牌,然後以此為(wei) 核心進行周邊子文化品牌的衍生與(yu) 拓展,逐漸帶動傳(chuan) 統村落所在地區不同文化遺產(chan) 集群的共同開發。

  具體(ti) 而言,傳(chuan) 統村落可以結合自身文化基因,研發並售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還可以對外打造村落自身的文化品牌、塑造自己的文化符號。比如,遼寧省錫伯族村落,手工剪紙文化發達。當地通過跨界合作對這一具有巨大價(jia) 值的文化遺產(chan) 重新包裝,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剪紙品牌,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拓寬了剪紙技藝的傳(chuan) 承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還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均不能簡單地拋入市場進行開發,而要先製定整體(ti) 性保護規劃,然後分步實施,逐步推進。比如,江西省贛州市南唐區唐江鎮幸屋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後,當地政府就組織專(zhuan) 家編製了《幸屋村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並成立古村落保護理事會(hui) ,為(wei) 村落裏的所有文化遺產(chan) 製定了各具特色的保護方案。

  同時,保護傳(chuan) 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產(chan) ,離不開村民的參與(yu) 。要厚植村落居民的鄉(xiang) 土情懷,引導他們(men) 主動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和保護,讓他們(men) 逐漸成為(wei) 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參與(yu) 者、受益者。

    (本文係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發展理念下鄉(xiang) 村振興(xing) 藝術設計戰略研究”〔22ZD16〕階段性成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