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回信增添巨大動力 強國路上,走著一群“自找苦吃”的中國農大青年
這幾天,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醫學院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碩士姚力文做了一個(ge) 決(jue) 定:延長一年在浙江省衢州市低碳農(nong) 業(ye) 科技小院的服務期限。
這個(ge) 決(jue) 定,今年行將畢業(ye) 的姚力文已經考慮了很久。
“在科技小院服務的一年多時間,我深刻意識到,要把所學知識應用於(yu) 生產(chan) 實踐中,解決(jue) 農(nong) 村實際問題,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她說。
2022年1月,姚力文來到位於(yu) 浙江衢州的低碳農(nong) 業(ye) 科技小院,這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在全國24個(ge) 省區市的91個(ge) 縣市區旗建立的139個(ge) 科技小院之一。
衢州當地生豬健康養(yang) 殖常麵臨(lin) 非洲豬瘟、藍耳病、腹瀉病等疾病威脅,為(wei) 了更好開展科技服務,姚力文主動提出駐紮鄉(xiang) 村豬場一線,實地考察豬場位置、養(yang) 殖規模、生產(chan) 模式、豬舍布局及硬件設施,評估並優(you) 化豬場生物安全體(ti) 係,綜合提升豬場內(nei) 外生物安全水平,完善豬場重大疫病診斷與(yu) 監測流程,降低生豬患病風險,其間還為(wei) 豬場員工答疑解惑,培養(yang) 員工生物安全意識,為(wei) 當地生豬健康養(yang) 殖保駕護航。
在科技小院服務的一年多時間,讓她有機會(hui) 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使書(shu) 本中所學知識在臨(lin) 床中得以應用,造福於(yu) 民。而這也激勵著她延長服務期限。
5月3日,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師生收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該校科技小院學生的回信。在回信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黨(dang) 的二十大對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men) 誌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xi) 和鄉(xiang) 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ye) ,為(wei)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而這正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青年學子一直以來持之以恒、勇於(yu) 踐行的方向和目標: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走向基層一線,走向更為(wei) 廣闊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舞台。對於(yu) 不少今年行將畢業(ye) 的農(nong) 大學子而言,他們(men) 未來的路更加清晰了。
雖然已過去了兩(liang) 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草業(ye) 科學與(yu) 技術學院農(nong) 藝與(yu) 種業(ye) 專(zhuan) 業(ye) 碩士趙海君仍清楚地記得研究生入學前的那個(ge) 暑假。
“那算是一個(ge) ‘自找苦吃’的過程。”趙海君說。
2021年暑假,趙海君前往河北省承德市魚兒(er) 山牧場,在那裏開展了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野外實習(xi) 。
暑假是牧草開花和結實的關(guan) 鍵生育期,時不等人,她毫不猶豫地選擇深入牧場。
為(wei) 更好地選育優(you) 質多抗牧草新品種及解決(jue) 良種繁育關(guan) 鍵技術,承德魚兒(er) 山牧場建設了老芒麥、羊草、苜蓿、冰草和無芒雀麥等種子生產(chan) 試驗田和大麵積人工草地。
在牧場,趙海君的主要職責是觀察和記錄無芒雀麥從(cong) 開花到種子發育,再到種子成熟的全過程,並在種子發育不同時期進行取樣和測產(chan) 。
每天按部就班地記錄數據和觀察,野外實習(xi) 的每一天看似平淡,實則也充滿了挑戰。一個(ge) 午後,突降的冰雹將地裏的無芒雀麥砸倒一半。
看著麵前的“慘狀”,為(wei) 及時挽救災害損失,趙海君和團隊成員找來木棍和繩子,將倒伏的無芒雀麥一一扶正。
“通過那次遭遇,我們(men) 也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之後設計試驗方案時要適當擴大種植間距,這樣就不會(hui) 連倒一片。”趙海君說,這次經曆讓她明白,農(nong) 學子弟應深入田間地頭,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jue) 實際生產(chan) 上遇到的問題,實事求是地助力牧草產(chan) 業(ye) 的發展,更好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理論與(yu) 實踐的“雙向奔赴”不止於(yu) 此。在實驗基地,趙海君發現當地的農(nong) 田土壤是鹽堿土,會(hui) 影響到牧草和其他作物的生產(chan) 。回到學校後,趙海君和導師商定將自己的研究課題定為(wei) 使用種子處理技術提高牧草種子的耐鹽堿性,讓種子能更好地適應當地土壤條件。
一次前往河北省承德市豐(feng) 寧縣實地調研的經曆,讓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農(nong) 藝與(yu) 種業(ye) 專(zhuan) 業(ye) 碩士秦文韜深刻意識到“把課堂學習(xi) 和鄉(xiang) 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重要性。
那次調研出發前,了解到豐(feng) 寧縣以種植甘藍、胡蘿卜、荷蘭(lan) 豆等蔬菜為(wei) 主,團隊專(zhuan) 門收集、整理了蔬菜種植的栽培方式和病蟲害防治方法,並製作成手冊(ce) ,準備發放給村民。
調研過程中,一名種植荷蘭(lan) 豆的村民將團隊帶到自家地前。秦文韜看到整片的荷蘭(lan) 豆在感染根腐病後全部絕產(chan) ,而栽培手冊(ce) 中恰包含著荷蘭(lan) 豆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秦文韜說,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手中那本栽培手冊(ce) 的意義(yi) ,意識到作為(wei) 一名農(nong) 學人的使命感,“隻有深入鄉(xiang) 村,走進田間地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
因為(wei) 實踐、調研,所學才得以所用;也因為(wei) 實踐、調研,才能真切感受到中國鄉(xiang) 村的發展與(yu) 改變。
在北京市房山區竇店村,秦文韜感受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因為(wei) 引進人才,竇店村改變了之前北京地區普遍采用的耕作模式,變“三種三收”為(wei) “兩(liang) 茬平播”,並且更換了相應作物品種。
這一改進,不僅(jin) 使竇店村糧食產(chan) 量大幅提升,還推動了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發展,將人力從(cong) 田間解放出來。隨後,竇店村又通過科學育肥的方法,發展了高端肉牛產(chan) 業(ye) ,並與(yu) 農(nong) 業(ye) 形成“以農(nong) 養(yang) 牧,以牧肥農(nong) ”的良性循環。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土地科學與(yu) 技術學院資源利用與(yu) 植物保護專(zhuan) 業(ye) 碩士侯雨辰親(qin) 身感受到了在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導下,當地大力推進土地經營規模化、生產(chan) 作業(ye) 機械化、生產(chan) 方式科技化、生產(chan) 經營集約化、產(chan) 業(ye) 發展融合化的“五化”經營模式,顯著提高糧食產(chan) 量和農(nong) 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綜合效益。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發展學院農(nong) 村發展專(zhuan) 業(ye) 碩士薑宛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同樣要大興(xing) 調查研究之風,做到有的放矢。
在廣西南寧上林縣,薑宛坤曾多次跟隨導師課題組開展當地農(nong) 戶家庭生計情況實地調研。上林縣是我國主要跨國務工人員遷出地之一,如何促進返鄉(xiang) 人口更好服務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團隊將調研內(nei) 容設定為(wei) 當地跨國流動個(ge) 體(ti) 與(yu) 家庭的基本特征、遷移活動對家庭和社區的影響以及返鄉(xiang) 人員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作用和意義(yi) 。
薑宛坤說,通過調研,團隊對當地農(nong) 戶收入結構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並得出科學結論,有效幫助地方相關(guan) 政策製定部門消除不合理的製度障礙,為(wei) 銜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切實扶持與(yu) 引導。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業(ye) ,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就,其涵蓋鄉(xiang) 村建設的方方麵麵,也需要更多農(nong) 學人才融入鄉(xiang) 村。
再過幾個(ge) 月,趙海君即將前往素有“川東(dong) 糧倉(cang) ”之稱的四川省達州市,為(wei) 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對於(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農(nong) 學青年的殷切囑托和期望,趙海君說,作為(wei) 農(nong) 大青年,她將帶著“新農(nong) 人”的視界,懷著知農(nong) 愛農(nong) 的情懷,腳踏實地學農(nong) 為(wei) 農(nong) ,肩負起興(xing) 農(nong) 強農(nong) 的使命和責任。
作為(wei) 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北京市定向選調生,侯雨辰將會(hui) 根據組織安排下沉昌平區鄉(xiang) 鎮,開始為(wei) 期兩(liang) 年的基層工作。他計劃針對所在鄉(xiang) 村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或特色物產(chan) ,幫助村幹部開展資源的整合調配和市場調研工作,拓寬農(nong) 民增收渠道,以實現產(chan) 業(ye) 集聚,打造品牌效應,推動規模化發展。
離別校園,秦文韜將入職某涉農(nong) 製造企業(y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他為(wei) 農(nong) 深耕的決(jue) 心,並以此為(wei) 榮,“我要積極走進鄉(xiang) 村,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現實問題為(wei) 導向,用我的知識和能力深入研究,提出可行的方案,助力鄉(xiang) 村事業(ye) 振興(xing) ,造福中國農(nong) 業(ye) ”。
薑宛坤畢業(ye) 後,即將入職山東(dong) 省日照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投資、農(nong) 村金融調研等農(nong) 業(ye) 綜合管理工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令薑宛坤備受鼓舞。對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她有著自己的想法,“在未來工作中多深入基層,通過紮根鄉(xiang) 土、調查研究,充分挖掘當地農(nong) 村的特色產(chan) 業(ye) 、特色文化。在進行農(nong) 村規劃建設中,提出科學、合理、有建設性的意見,充分發揮鄉(xiang) 村的三個(ge) 功能,大力發展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挖掘鄉(xiang) 村文化,保護人居環境,培育鄉(xiang) 土人才,完善組織形式,幫助當地有效實現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ge) 振興(xing) ’,為(wei) 現代化海濱城市精彩蝶變貢獻自己的力量”。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幹事創業(ye) 的廣闊舞台。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青年學子們(men) 帶著這股“精氣神”,即將奔赴全國各地,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廣闊天地中建功立業(ye)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田間地頭、綻放在科研道路、綻放在農(nong) 業(ye) 強國的這片熱土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