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為何特別強調這件事?
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近期召開第一次會(hui) 議,提出要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提到,要“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並將其放到了“關(guan) 係我們(men) 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戰略主動”的高度。
眾(zhong) 所周知,實體(ti) 經濟是一個(ge) 國家的根基。實體(ti) 經濟保持繁榮與(yu) 發展的態勢,既關(guan) 係到國家國際競爭(zheng) 的戰略主動權,也關(guan) 係到國民財富創造的實際增長率,它不僅(jin) 構成了經濟基礎的穩定基石,也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紮實基座,更成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載體(ti) 。
強化實體(ti) 經濟發展根基
從(cong) 我國實體(ti) 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總體(ti) 勢頭穩中向好。實體(ti) 經濟承受衝(chong) 擊的韌勁大、發展的後勁足,既有國民生產(chan) 總值的數量積累和增長,也有科技創新成果的質量完備和提升,表現出科技的質和財富的量良性互動的態勢。通過產(chan) 業(ye) 數字化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的推廣應用,使城鄉(xiang) 居民能更方便地分享改革發展的經濟成果,有利於(yu) 全社會(hui) 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因此,實體(ti) 經濟在所有發展中處於(yu) 基礎地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個(ge) 根本,要不斷利用新技術發展和新模式代謝強化其根基。
要開辟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科技立國,支持有質量的產(chan) 業(ye) 現代化、鼓勵有前景的科技創新活動,同時發揮金融市場的投融資作用,為(wei) 經濟增添“含科量”和“含金量”這兩(liang) 個(ge) 新經濟指標。
要堅定不移地推動科創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麵對“三期疊加”,我們(men) 把經濟總目標鎖定為(wei) 高質量發展,但並不是把“低端產(chan) 業(ye) ”簡單地一退了之,而是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為(wei) 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現了產(chan) 業(ye) 生命周期的新陳代謝和更新循環,目的就是拉長和提升產(chan) 業(ye) 的生命力、增強經濟中科學技術的含量,讓技術要素和數字要素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大效率,並讓科學技術真正發揮第一生產(chan) 力的作用和價(jia) 值。
要建設以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標誌的創新生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第一次會(hui) 議公告表明,針對經濟即將要實現的這一重大變化,已經準備了一係列製度安排。其中就包括構建以企業(ye) 家群體(ti) 為(wei) 特征的創新活動、以科創板上市直接融資為(wei) 核心的科創企業(ye) 、以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標誌的創新生態,當然還包括保護功成名就企業(ye) 家、貢獻卓越科學家、資本市場投資者權益的法律製度。高質量發展的背後是高效率的科技金融服務,科創經濟發展的底氣來源於(yu) 科創技術孵化的能力。
要推動製造業(ye) 由大向強轉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men) 是製造業(ye) 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ye) 強國,更需要對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進行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布局。要實現製造業(ye) 由大到強的根本轉變,關(guan) 鍵在於(yu) 實體(ti) 經濟的質和量的提升,尤其要花大力氣提升製造業(ye) 的技術性和先進性。具體(ti) 需要做好兩(liang) 方麵的工作:一是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造;二是新興(xing) 智造產(chan) 業(ye) 的現代化發展,在先進技術領域通過科技攻關(guan) 和專(zhuan) 利研發,把戰略性先進製造企業(ye) 優(you) 先發展起來,再逐步組建成主線明確、貫通一致的產(chan) 業(ye) 集群。
上海有條件也有能力當好先行者
製造業(ye) 對上海的發展至關(guan) 重要。市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充分闡述了上海發展先進製造業(ye) 的重要意義(yi) 和戰略路徑,提出“構建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堅定不移把製造業(ye) 作為(wei) 實體(ti) 經濟根基”。接下來,可重點從(cong) 以下幾方麵推進:
其一,加快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宏觀布局。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ti) 格局中,上海要在科創經濟發展中有自己的高階定位。上海有敢於(yu) 擔當的國家級科學技術底蘊,也有敢為(wei) 人先的浦東(dong) 新區創業(ye) 奮鬥精神,還有金融市場率先發展的探路創新思維。上海有顧大局、識大體(ti) 、保持宏觀定力的優(you) 勢,能攜手長三角進行一體(ti) 化戰略協同,千方百計把握科技革命帶來的科創經濟發展機會(hui) ,比如組織芯片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進行集群協作,推動高端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形成以上海為(wei) 中心的全產(chan) 業(ye) 鏈。上海也有觀世界、站首位、保持發展毅力的長處,能經曆千難萬(wan) 險牢牢抓住科技創新催生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上海在調整張江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園區發展方向、布局臨(lin) 港新片區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新能源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輻射能力、促進生物技術和生物製藥等健康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方麵,培植了一批具備強大科創實力的先進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提高了重大技術和領先產(chan) 業(ye) 在經濟中的比重,強化了經濟提質增效內(nei) 涵式發展的創造力,提升了技術引領和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科創貢獻度,有利於(yu) 帶動長三角科創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二,創造“科技+資本”雙輪驅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微觀環境。上海作為(wei) 中國最有國際影響力的經濟大都市,科技硬實力也是城市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重要表現。四年前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順利起步,為(wei) 上海創造了“科技+資本”雙輪驅動的產(chan) 業(ye) 機遇,截至2023年5月5日上海共有8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總額超過2000億(yi) 元。借助這些科創公司獲取的金融市場直接融資,上海不僅(jin) 推動了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量和質,而且在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賽道齊頭並進落子布局,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領域加速實現產(chan) 業(ye) 突破。此外,依靠科創板培育的科技“硬支撐”,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營造適宜科技創新的“產(chan) 學研用”成果轉化和人才集聚的環境生態,推動以要素資源優(you) 化配置為(wei) 主線組織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和價(jia) 值鏈的集合體(ti) ,打造涵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性產(chan) 業(ye) 設點布局的超級工廠,並以此為(wei) 軸心組建一批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最終形成長三角地區科技一體(ti) 化協同發展的大好局麵。
總之,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上海有條件也有能力當好先行者。為(wei) 此,既要逆勢而上,把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發揮上海科技策源功能和經濟內(nei) 循環中心節點作用,在短板領域加快突破;也要順勢而為(wei) ,從(cong) 製度上落實企業(ye) 家和企業(ye) 科技創新的經濟主體(ti) 地位,形成能夠承擔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戰略性資源支撐的企業(ye) 群體(ti) ,在優(you) 勢領域做大做強。同時,進一步引導長三角地區崛起的科技創新企業(ye) 瞄準海外市場,借鑒吸收國際前沿科技成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先進技術,推出符合市場需求且具有專(zhuan) 業(ye) 化、差異化和特色化的技術服務和產(chan) 品供給,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企業(ye) 依托科技創新提升技術能力和品質,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方向進行高效能轉型。通過擴大和發展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的科技實力,壯大優(you) 質科技創新企業(ye) 推廣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上海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wei) 上海立信會(hui) 計金融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