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編外試驗站”的大夢想——科技小院係列報道之四

發布時間:2023-05-16 16: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給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men) 回信,寄語同學們(men) 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ye)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校科研,一頭連著田間地頭,正在科技興(xing) 農(n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天本報推出科技小院係列報道之四,繼續關(guan) 注這場青春與(yu) 農(nong) 業(ye) 的雙向奔赴,關(guan) 注其帶來的啟示與(yu) 思考。正如一位專(zhuan) 家所說,“科技小院這個(ge) 模式實際上是科研科技工作者將自己的科技成果到社會(hui) 轉化的一個(ge) 關(guan) 鍵途徑,它不僅(jin) 僅(jin) 屬於(yu) 農(nong) 業(ye) ,它屬於(yu) 全行業(ye) 。”

  ——————————

  《資治通鑒》裏說:“牛乃農(nong) 耕之本,百姓所仰,為(wei) 用最大,國家為(wei) 之強弱也。”在漫長的農(nong) 耕時代裏,牛是最重要的生產(chan) 力之一。如今,作為(wei) 生產(chan) 力的“牛”逐漸退出曆史舞台,“肉牛產(chan) 業(ye) ”興(xing) 起,“高蛋白”的牛肉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材。

  但是,有著千年耕牛養(yang) 殖經驗的中國農(nong) 民卻在肉牛養(yang) 殖上“犯了難”。當下,我國肉牛產(chan) 業(ye) 正麵臨(lin) 著生產(chan) 發展跟不上消費增長的問題。智研谘詢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肉牛養(yang) 殖行業(ye) 市場全景調查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顯示,最近10多年以來我國牛存欄量及出欄量基本保持在1億(yi) 頭以下,單頭出肉量遠不足美國、澳大利亞(ya) 、加拿大、巴西等肉牛養(yang) 殖業(ye) 發達國家一半。

  據悉,2011-2022年,國內(nei) 牛肉產(chan) 量年均複合增長率僅(jin) 為(wei) 1.49%;2022年國內(nei) 牛肉產(chan) 量為(wei) 718萬(wan) 噸,但進口量為(wei) 267萬(wan) 噸,國內(nei) 牛肉進口依存度達到27.25%。

  “原來耕牛可能給點草隨便喂一下就能活著,基本上有啥吃啥。”寧夏永寧肉牛科技小院首席專(zhuan) 家、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教授蘇華維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養(yang) 牛方式並不適用於(yu) 肉牛養(yang) 殖,“在養(yang) 殖耕牛的過程中,(牛)長不長肉無所謂,長肉多了反而幹活‘懶’”。

  “推動肉牛產(chan) 業(ye) 向優(you) 質、高產(chan) 、高效方向發展,致力於(yu) 解決(jue) 肉牛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蘇華維希望把寧夏永寧肉牛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推廣到全國。

  “科技小院是國家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的‘編外試驗站’”

  “這個(ge) 地方真的不適合人類生存。”蘇華維第一次到“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時,就深刻地意識到這是一片由生態環境致貧的土地。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他發現,依托於(yu) 獨特的民族文化與(yu) 地理環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養(yang) 牛的曆史悠久,“目前,全區總飼養(yang) 量每年有200多萬(wan) 頭。”

  彼時,西海固的人民為(wei) 了脫貧,易地搬遷到了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安居之後,他們(men) 依照著傳(chuan) 統,養(yang) 起了肉牛。

  “這裏的老百姓非常能吃苦,每天辛辛苦苦去喂牛,付出和回報卻不成正比,同樣養(yang) 一頭牛,人家能掙3000元,他們(men) 卻隻能掙1000元。”蘇華維想起自己初到永寧縣調研的情況,“雖然養(yang) 的肉牛不少,但是養(yang) 殖技術有限,首先就是成本的問題。”蘇華維發現,“有本地的原料可以飼養(yang) 肉牛,但他們(men) 卻不一定會(hui) 用。”由此,一些養(yang) 殖戶選擇從(cong) 外地運飼料回來喂牛,成本大幅上升。

  “如果玉米青貯的質量好,就可以在飼養(yang) 過程中減少精料,降低成本。”但是,寧夏家家戶戶做青貯飼料(俗稱“草罐頭”,是指把鮮棵植物品種控製發酵製作的飼料),質量卻不太行。“玉米在地裏長得非常好,但是一做成青貯飼料就不行了,(有的青貯飼料)裏麵發黴,很多甚至長蘑菇了。”蘇華維說,這樣的飼料不僅(jin) 營養(yang) 價(jia) 值受損,甚至會(hui) 因為(wei) 黴菌毒素導致肉牛生病甚至死亡。

  “正常的雜交牛育肥日增重要達到1.3kg以上,但對於(yu) 當地的養(yang) 殖戶來說,日增重1kg以上都非常困難,有的甚至不到0.5kg。”蘇華維說,不科學的飼養(yang) 方式使得肉牛完全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jia) 值。

  2018年,適逢蘇華維接手了一個(ge) 粗飼料推廣項目,他當機立斷,把項目點選在了寧夏,下決(jue) 心要解決(jue) 寧夏肉牛養(yang) 殖中青貯飼料的問題,讓寧夏的肉牛產(chan) 業(ye) 真正地“牛”起來。

  “我國肉牛產(chan) 業(ye) 在畜牧行業(ye) 裏麵是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最低的。”蘇華維說,“現在豬的規模化養(yang) 殖可能達到60%以上,奶牛規模化養(yang) 殖比例達70%,而肉牛連30%都到不了。”他認為(wei) ,這樣的情況限製了養(yang) 殖技術的普及。“肉牛養(yang) 殖技術的扶持需要搞動物試驗,研究當地共有的問題。”蘇華維意識到,要解決(jue) “層出不窮”的技術問題,到散戶那裏挨家挨戶地宣傳(chuan) 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依托於(yu) 當地的肉牛企業(ye) ,做出示範效應,再去輻射到養(yang) 殖戶,他選擇了和當地的肉牛企業(ye) 合作。

  那時,永寧肉牛科技小院還沒有成立起來。2021年,項目結束,蘇華維團隊幫助當地肉牛企業(ye) 初步實現了降本增效。但是寧夏肉牛產(chan) 業(ye) 還有很多問題“待解”,作為(wei) 國家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科學家,他首先想到的是借助組織的力量。

  “國家的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以下簡稱‘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主要是通過各地試驗站服務產(chan) 業(ye) ,但現在全國隻有26個(ge) 試驗站,我們(men) 通過試驗站去帶動產(chan) 業(ye) 是有限的,遠遠不夠,全國很多地方試驗站輻射不到。”蘇華維說,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裏涵蓋了全產(chan) 業(ye) 鏈的專(zhuan) 家學者,他們(men) 卻常常缺少“抓手”真正服務產(chan) 業(ye) ,提供技術力量。他說,“組建一個(ge) 新的試驗站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試驗站,也沒有錢的地方怎麽(me) 辦?”

  蘇華維想到了“科技小院”,“我想把它建成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的‘編外試驗站’。讓更多的技術力量可以通過科技小院的平台輻射到永寧,輻射到寧夏,也讓科技小院成為(wei)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裏的科學家服務產(chan) 業(ye) 的抓手。”蘇華維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科技小院的形式去服務產(chan) 業(ye) “比建試驗站還多個(ge) 好處”。“科技小院有常駐研究生,現在的試驗站都做不到有研究生一直在那。”這就意味著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jue) ,打通肉牛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

  經過層層審批,中國農(nong) 技協寧夏永寧肉牛科技小院由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寧夏科協、寧夏大學、寧夏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寧夏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共同建立起來,自2019年開始依托寧夏犇旺生態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在養(yang) 殖一線開展科研攻關(guan) 。正如蘇華維所言,“這是一個(ge) 多平台聯動,整合資源,更高效的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的模式。”

  利用“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的力量,蘇華維組織了不少專(zhuan) 家學者到永寧“培訓老百姓”。“有不少人從(cong) 外地趕過來聽我們(men) 培訓。”說起技術推廣的秘訣,蘇華維隻有6個(ge) 字“先調研、接地氣”。每一個(ge) 專(zhuan) 家講述的內(nei) 容都是真正從(cong) 當地養(yang) 殖戶的實際出發,站在他們(men) 的角度算總賬、算收益。

  蘇華維希望有更多的科學家可以將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與(yu) 科技小院結合起來:“國家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隸屬於(yu) 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現在,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以50個(ge) 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為(wei) 單元——肉羊、生豬、奶牛等都有自己的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跟體(ti) 係結合,科技小院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國產(chan) 牛也可以產(chan) 出上好的“雪花牛肉”

  “其實在全國的脫貧攻堅戰中,肉牛都算是主力產(chan) 業(ye) 。”蘇華維介紹說,過去,全國有832個(ge) 貧困縣, 其中537個(ge) 縣都是拿肉牛扶貧或是以肉牛作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扶貧的。“一方麵肉牛養(yang) 殖受自然條件的局限較小,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強;另一方麵肉牛的市場價(jia) 格較為(wei) 穩定。”

  所以,在寧夏研究出來的肉牛培育模式,可以在很多地方推廣。據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高成本是我國當前肉牛養(yang) 殖的短板。2022年豆粕價(jia) 格居於(yu) 往年高位,一度衝(chong) 高至5702元/噸,“豆粕”是肉牛養(yang) 殖的飼料原料之一,全麵推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因地製宜開發非常規飼料原料,降低養(yang) 殖成本是未來我國肉牛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挑戰。

  從(cong) 飼料上“降本增效”,開發本土飼料原料,也是肉牛科技小院近幾年持續研究的課題。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盛產(chan) 葡萄酒,過去,葡萄酒糟常被當作垃圾隨意丟(diu) 棄,但是,經過特殊處理之後,葡萄酒糟就成了飼養(yang) 肉牛的好飼料。“我們(men) 在其中發現了一種抗氧化成分——花青素。”據蘇華維介紹,普通牛肉在0-4攝氏度的保鮮情況下,保質期在一周左右,但是使用葡萄酒糟喂養(yang) 的肉牛生產(chan) 的牛肉,其保質期可以延長到12天。

  “我們(men) 一宣傳(chuan) ,大家都去買(mai) (葡萄酒糟)了。以前很便宜,沒人要,現在大家都搶,漲價(jia) 了。”蘇華維笑言。除了葡萄酒糟之外,肉牛科技小院的師生們(men) 還研究了玉米芯、馬鈴薯秧等寧夏當地飼料資源,指導當地養(yang) 殖場科學飼喂,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市麵上一公斤牛肉的價(jia) 格從(cong) 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在畜牧行業(ye) 裏,牛肉的價(jia) 值層次差別是最大的。“誰說國產(chan) 就沒有高質量的雪花牛肉?”品質提高一個(ge) 台階,就可以實現提質增效,蘇華維信心滿滿。

  但是,日本和牛經過百年育種才成為(wei) 當下市場上最高端的牛肉品牌,肉牛科技小院如何在現有的品種中生產(chan) 出高質牛肉呢?

  現在,肉牛科技小院幫助企業(ye) 引進了安格斯和牛做高端品種。生產(chan) 品質高端的肉牛必須要規模化、公司化運營,蘇華維說:“普通肉牛育肥,可能就分成兩(liang) 三個(ge) 階段,而高端牛育肥則需要積累肌內(nei) 脂肪。”蘇華維將牛的成長周期與(yu) 人類對比,牛的發育前期是骨骼與(yu) 肌肉的生長,成年之後開始長脂肪,“前期提供較少的能量物質與(yu) 足夠的礦物質、蛋白質,促進肉牛骨骼與(yu) 肌肉的生長,後期高端育肥時,就要比普通牛多劃分出來2-3個(ge) 階段,提高能量,增加脂肪,培育有大理石紋的‘雪花牛肉’。”據蘇華維介紹,最後還要再多劃一個(ge) 階段出來,調整飼料配方,用大麥、小麥替代玉米,用幹草替代青貯,使脂肪的色澤更加飽滿,提高肉的品質。

  “老農(nong) 民從(cong) 來不會(hui) 養(yang) 高端牛,一是因為(wei) 技術難度大,二是因為(wei) 養(yang) 出來的量太少,賣不出去。”蘇華維說,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農(nong) 戶就沒辦法利用高端牛“賺錢”,企業(ye) 可以跟老百姓配合,由老百姓養(yang) 母牛和小牛,再由公司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育肥。

  “他們(men) 賣普通活牛,可能就30多元一公斤,但如果是高檔牛,他們(men) 可以賣40-60元一公斤。”蘇華維說,如果再加上後端的牛肉生產(chan) ,他們(men) 的收益會(hui) 有一個(ge) 質的飛躍。“我們(men) 養(yang) 出來的高端活牛,賣給別人也很便宜,隻比普通牛高一點,可能一頭牛就多掙幾千元,但是如果延長後端的產(chan) 業(ye) 鏈,一頭牛宰了賣肉的話就可能多掙兩(liang) 萬(wan) 元。”

  目前肉牛科技小院將會(hui) 繼續幫助當地企業(ye) 聯絡後端渠道,生產(chan) 高端牛肉,將技術扶持延伸至全產(chan) 業(ye) 鏈。

  “其實本土牛品種也是可以生產(chan) 高端牛肉的。”蘇華維說,雖然目前尚未形成氣候,量級也比較小,但已經有研究顯示,一些地方土黃牛,也可以生產(chan) 出品質上乘的雪花牛肉。“土黃牛原來是耕地用的,雖然瘦瘦弱弱,肉也不多,但是很有力氣,連續幹活半天都不休息。”原來,土黃牛的脂肪沉積在肌內(nei) 肌纖維之間,可以直接為(wei) 其提供體(ti) 能,這樣的脂肪沉積方式,正是可以生產(chan) 出雪花牛肉的“基因”。蘇華維告訴記者:“通過我們(men) 的技術手段,科學合理地飼養(yang) ,就能生產(chan) 出雪花牛肉。”

  “現在土黃牛養(yang) 得越來越少了,國家種質資源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在蘇華維看來,最好的方式是讓這個(ge) 品種自身產(chan) 生價(jia) 值,讓更多人願意養(yang) ,“以用代保”和“以用促保”。培育當地的土黃牛(比如秦川牛)等品種也是肉牛科技小院下一步的任務。

  是研究生也是犢牛的“奶媽”

  “現在到養(yang) 殖場找一個(ge) 大專(zhuan) 畢業(ye) 的年輕人都很難,所以一線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培育才更要緊。”蘇華維希望科技小院為(wei) 肉牛產(chan) 業(ye) 培育更多的專(zhuan) 業(ye) 人才。他認為(wei) ,從(cong) 書(shu) 本上查資料定的課題,很多都是脫離生產(chan) 實際的,“我們(men) 的問題基本上來自生產(chan) ,所以研究的成果一定是有用的,甚至馬上就能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問題,帶來效益。”

  牛的“異食癖”是2022級肉牛科技小院研究生閩勝男的研究課題。開春時,牛廠裏工作人員反映,有幾頭牛喜歡啃食其他牛的毛發,舔舐圈舍的鐵欄杆,還會(hui) “玩”舌頭。

  閔勝男說,現在並不能確認異食癖這種行為(wei) 會(hui) 影響牛本身的健康或繁育,也可能這隻是一種純粹的動物行為(wei) 。但對於(yu) 這種生產(chan) 中頻繁出現的異常現象,他們(men) 要研究透,才能更好地服務於(yu) 肉牛產(chan) 業(ye) 發展。

  “去小院之前還有女朋友,回來就沒有了。”肉牛科技小院2021級研究生楊順然坦言,在小院確實很忙,最早的時候早上5點就要上崗統計實驗牛的呼吸頻率了,一直到晚上七八點才能下班,每天還要給牛飼喂2000多斤的全混合日糧。“每天喂兩(liang) 次,要手工準確稱量飼料,一桶一桶地飼喂。”在牛場10個(ge) 月,楊順然輪換了8個(ge) 崗位,當過廠長助理、獸(shou) 醫,還給養(yang) 殖戶科普過技術,算過賬,“我給他(養(yang) 殖戶)在紙上一筆一畫地算,讓他明白,減少過量飼料投入,反而收益能增加,算明白了,他就會(hui) 使用我教的方法”。

  閔勝男去年剛入學就被派到了科技小院,本科修讀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的她卻是第一次接觸“大動物”,輪崗的第一站也是“獸(shou) 醫崗”,牛圈很大,有幾十頭牛,獸(shou) 醫一定要下圈,近距離觀察牛的狀態。“上千斤重的牛,和我差不多高,我害怕他會(hui) 往我這邊衝(chong) 撞。”閔勝男告訴記者,當時就是心一橫,“沒辦法,隻能下。”現在,她已經能自如地在牛圈裏穿梭了。

  閔勝男的另一個(ge) 崗位是“犢牛護理”,日常工作是為(wei) 新生犢牛稱重,臍帶消毒、犢牛疾病治療和采血化驗——“這是最難的”。閔勝男描述了整個(ge) 過程,首先,要把犢牛趕到適當的地方,“初生犢牛個(ge) 頭小,非常靈活,必須要我們(men) 從(cong) 後麵扶著屁股走,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然後就是紮針,“從(cong) 頸靜脈處打點滴的時候,犢牛反抗很嚴(yan) 重,需要好幾個(ge) 人摁住。”她給記者比畫了獸(shou) 醫們(men) 控製犢牛四肢打點滴的動作,笑著說:“像這樣的工作,成熟的獸(shou) 醫,一個(ge) 人就能搞定了。”

  今年畢業(ye) 的楊順然順利找到了一份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的工作,在麵試的過程中,他經常繪聲繪色地講起在科技小院的工作。在小院,他真正理解了企業(ye) 的需求,成了直接就能“上手工作”的應屆畢業(ye) 生。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植物營養(yang) 係教授、國家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叢(cong) 汶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科技小院這個(ge) 模式實際上是科研科技工作者將自己的科技成果到社會(hui) 轉化的一個(ge) 關(guan) 鍵途徑,它不僅(jin) 僅(jin) 屬於(yu) 農(nong) 業(ye) ,它屬於(yu) 全行業(ye) 。”

  在蘇華維的期待中,永寧肉牛科技小院要助力中國肉牛產(chan) 業(ye) 真正“牛”起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雪兒(er)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