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譜寫西部生態治理傳奇
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雲(yun) 霧山,如今變了樣。這裏所在的西海固地區,曾因守不住水、保不住土,號稱“苦瘠甲天下”。如今的雲(yun) 霧山,一改往昔童山濯濯,植被覆蓋率從(cong) 25%上升到95%,成為(wei) 黃土高原上第一個(ge) 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
這樣的變化,是由隸屬於(yu)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簡稱“西農(nong) ”和“水保所”)的固原生態試驗站的一代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接續探索、實踐的成果。他們(men) 探索出了雲(yun) 霧山生態治理和農(nong) 村經濟發展的“上黃經驗”,並在更廣闊的西部地區推廣,譜寫(xie) 著青春傳(chuan) 奇。
4月27日,來自固原生態試驗站黨(dang) 支部、雲(yun) 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dang) 支部,以及六盤山紅軍(jun) 長征紀念館黨(dang) 支部的黨(dang) 員們(men) 走進雲(yun) 霧山,探訪這裏的生態治理故事。
提起當年的西海固,當地老人都記得:春秋連旱時,方圓千裏山幹草枯。救災的水車一到,牛羊追、飛鳥隨,人畜飛禽爭(zheng) 水喝。
1976年,水保所專(zhuan) 家響應黨(dang) 中央號召,挺進寧夏南部山區開展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他們(men) 鑽進縱橫交錯的溝壑,與(yu) 烈日、黃沙和狂風為(wei) 伴,探索這裏生態治理和脫貧的良策。3年後,西農(nong) 選派山侖(lun) 、孫林夫、劉萬(wan) 全、王樹森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從(cong) 近400公裏之外的陝西楊淩一批批奔赴固原,開展科技實驗和示範推廣。
那時交通不便,過來時要坐火車、轉汽車,還要騎毛驢、徒步。然而,他們(men) 壓倒了所有困難,在河川鄉(xiang) 上黃村紮下了根。山侖(lun) 在這裏駐站研究,一駐就是10多年。首次走進雲(yun) 霧山的程積民當時隻有22歲,在這裏一待就是40年。
40多年裏,青年科技工作者青絲(si) 變白發,他們(men) 建起的農(nong) 業(ye) 科學試驗基點,逐步擴建為(wei) 今天的固原生態試驗站及寧夏雲(yun) 霧山草原生態係統國家長期科研基地;他們(men) 探索出的“宜林荒山綠化,坡耕地梯田化,平川地高效集約化,不斷提高生態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nong) 民科技意識和致富技能”策略,被稱為(wei) “上黃經驗”,成為(wei) 推動雲(yun) 霧山發展的新途徑。
“治水先治山。有了林草,就有了雨。”固原生態試驗站站長、研究員魏孝榮介紹,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固原市的降雨量近年來穩定變化,保持在6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間。
薄霧升騰、綠草如茵的雲(yun) 霧山下,10多名村民正在上黃村蘑菇產(chan) 業(ye) 園裏忙著粉碎檸條,裝填菌棒。旁邊,占地上千平方米的現代化鋼架大棚裏,一條條菌棒分區域層層碼放。透明塑料膜包裹的菌棒上,白白的菌絲(si) 生長擴散。
據試驗站專(zhuan) 家趙世偉(wei) 介紹,作為(wei) 治理水土流失和退化沙化草場的先鋒植物,檸條每3到5年需要平茬一次,平茬後能萌生更多新枝且生長速度快,防風固沙效果顯著。試驗站專(zhuan) 家、副研究員李鳴雷在食用菌開發利用方麵已有33年經驗。經過調研考察和市場分析,他認為(wei) 這裏的檸條資源豐(feng) 富,可以優(you) 先發展香菇生態型產(chan) 業(ye) 。
“整個(ge) 菌棒,檸條占20%,貢獻蛋白18%。”村居會(hui) 主任從(cong) 未見過蘑菇,現在卻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土專(zhuan) 家”。說起菌菇他如數家珍:一個(ge) 菌棒產(chan) 兩(liang) 斤香菇,一座大棚約產(chan) 出5500公斤,共可摘4茬兒(er) 。香菇價(jia) 格每斤最低7元,如果是在6月至8月的市場空檔期錯峰銷售則最高可達每斤23元。
在寧夏南部山區,檸條成林麵積有700萬(wan) 畝(mu) 。西農(nong) 聯合地方在河川鄉(xiang) 建立了“大學+地方政府+村委會(hui) +合作社”的香菇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模式。截至目前,累計培訓菇農(nong) 1.2萬(wan) 人次、建立食用菌示範點(基地)20多個(ge) 、培育食用菌集體(ti) 經濟體(ti) (企業(ye) )20多個(ge) 、示範推廣食用菌6.5億(yi) 袋,總產(chan) 值達65億(yi) 元。
據統計,近半個(ge) 世紀以來,一代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堅守固原,圍繞旱地農(nong) 業(ye) 、水土保持、林草生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等方向持續發力科研推廣,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30餘(yu) 項,培育科技人才200餘(yu) 名,其中也走出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lun) 為(wei) 代表的優(you) 秀科學家。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曾致信中國科學院,感謝固原生態試驗站辛勤工作、無私奉獻的科學工作者,稱他們(men) 是“寧夏人民的功臣”。
摘掉生態貧困的帽子,是與(yu) 舊時代的告別,也是新征程的開始。望著雲(yun) 霧山的美景,聽著上黃村人的講述,來訪的青年有驚歎,也有沉思。六盤山紀念館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王獻春從(cong) 小在固原長大,聽完西農(nong) 青年的奮鬥故事,難掩激動:“明知困難重重,依然竭盡全力,這源於(yu) 一種信念,支撐著他們(men) 勇往直前。”固原站黨(dang) 支部青年專(zhuan) 家李偉(wei) 表示,前輩們(men) 創造性地提出了至今仍在指導生產(chan) 實踐的“上黃經驗”,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保護修複不協調的矛盾,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科學家精神,創造了輝煌的曆史。
如今的固原站,在第五任站長魏孝榮的帶領下,隊伍進一步壯大,有李鳴雷、李偉(wei) 、郭梁、鍾澤坤等科技工作者19人,清一色博士畢業(ye) 。其中,黨(dang) 員13人,副高以上職稱15人,平均年齡39歲。近3年來,試驗站專(zhuan) 家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2項。同時,在退化生態係統修複、恢複生態係統功能維持、生態碳匯等研究領域亦成果斐然。
今年,雲(yun) 霧山上的盤山公路修好了,山上的試驗站宿舍也在進一步擴容,這些都更加便於(yu) 師生長時間開展工作。“傳(chuan) 承前輩精神,建設美麗(li) 中國,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厚植綠色底色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雲(yun) 霧山上,黨(dang) 員們(men) 的錚錚誓言擲地有聲。
付文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