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流動的“海上牧場”!來圍觀10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深海作業

發布時間:2023-05-18 10:58:00來源: 央視財經

  我國是海洋資源極為(wei) 豐(feng) 富的國家,擁有1.8萬(wan) 多公裏大陸海岸線,300萬(wan) 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麵積。發展海洋漁業(ye) 尤其是遠洋漁業(ye) 是開拓海洋資源能力的重要體(ti) 現。在我國廣袤的藍色國土上,耕海牧漁的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養(yang) 殖裝備正在給海洋養(yang) 殖注入新活力。

  中國東(dong) 海,全球首艘10萬(wan) 噸級智慧漁業(ye) 養(yang) 殖工船——“國信一號”正在這裏錨泊作業(ye) 。不同於(yu) 定海灣1號這樣的固定養(yang) 殖平台,養(yang) 殖工船更像是一個(ge) 移動的海洋牧場。

  “國信一號”長249.9米,排水量達到13萬(wan) 噸,一共有15個(ge) 養(yang) 殖艙,近9萬(wan) 立方米的養(yang) 殖水體(ti) ,相當於(yu) 36個(ge) 標準遊泳池的大小,一年能養(yang) 出3700噸魚,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閉式養(yang) 殖工船。從(cong) 魚苗入艙、投喂養(yang) 殖、起捕到加工,幾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這艘船上完成。

  “國信一號”的集控室,相當於(yu) 整個(ge) “國信一號”的大腦。船上布置的2100多個(ge) 測點,實時監測著養(yang) 殖水體(ti) 的各項參數以及養(yang) 殖設備的運行狀況。

  在“國信一號”的甲板下,15個(ge) 養(yang) 殖艙裏養(yang) 殖著幾百萬(wan) 尾大黃魚。“國信一號”的養(yang) 殖艙是相對封閉的結構,24小時進行循環換水,確保高密度養(yang) 殖魚群始終處於(yu) 優(you) 良的海水生存環境。

  為(wei) 模擬野生養(yang) 殖環境,形成適合魚兒(er) 遊動的旋轉流場,養(yang) 殖艙內(nei) 的水體(ti) 始終保持每秒0.2到0.4米的流動速度。智能化的養(yang) 殖裝備,讓大黃魚的養(yang) 殖密度是普通近海網箱的4到6倍,而大黃魚的成活率卻可以達到95%以上,比傳(chuan) 統近海養(yang) 殖的效益更高。

  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養(yang) 殖工程師 孫琳琳:我們(men) 始終使得養(yang) 殖水體(ti) 處於(yu) 大黃魚最適合生長的水溫條件下,從(cong) 而保證大黃魚的生長速度,這也是養(yang) 殖工船相對於(yu) 傳(chuan) 統養(yang) 殖最大的優(you) 勢,可以為(wei) 大黃魚創造穩定的生存環境。

  記者采訪的時候,正趕上其中一個(ge) 養(yang) 殖艙起捕大黃魚。為(wei) 了保證大黃魚金黃的品相,大黃魚的起捕作業(ye) 必須在紅光燈下進行。整個(ge) 起捕過程幾乎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在“國信一號”上麵,還專(zhuan) 門配有大黃魚加工生產(chan) 線。起捕後的大黃魚經過自動分揀、裝箱、保鮮處理,最快24小時內(nei) 就可以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作為(wei) 全球首艘10萬(wan) 噸級智慧漁業(ye) 養(yang) 殖工船,“國信一號”已經運營了近一年的時間。船載艙養(yang) 模式下,“國信一號”可以根據魚類養(yang) 殖特性,在選定的錨地之間依據水溫和環境變化自航轉場,選擇最適合魚類生長的海域進行養(yang) 殖,養(yang) 殖效率更高,還可以自主規避台風等災害的影響。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漁業(ye) 機械儀(yi) 器研究所研究員 徐皓:這樣一種工業(ye) 化的生產(chan) 體(ti) 係,改變原來傳(chuan) 統的養(yang) 殖方式,季節性的方式,就是說我在工船上可以實現全年的生產(chan) ,每個(ge) 月都能產(chan) 出,向市場供應,穩定地供應相應的養(yang) 殖品種。

  作為(wei) 全球首艘養(yang) 殖工船,這座流動的“海上牧場”在山東(dong) 青島建造完成,建造總師王偉(wei) 堂告訴記者,這艘船其中的一項技術難點就是在船內(nei) 建造養(yang) 殖艙的時候,不僅(jin) 要留出魚的生存空間,還需要通過機構設計,使魚的排泄物等水中雜質便於(yu) 收集排出。

  而且黃花魚膽小,對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因此,最難的就是如何減少大船運行產(chan) 生的振動噪聲。

  有了第一艘大型深海養(yang) 殖工船的設計製造經驗,目前2.0版本的建造計劃已全麵啟動。這家養(yang) 殖企業(ye) 計劃在5年內(nei) ,陸續投資建造50艘大型深海養(yang) 殖工船,形成總噸位突破1000萬(wan) 噸,年產(chan) 海水魚40萬(wan) 噸、年產(chan) 值500億(yi) 元的深遠海養(yang) 殖船隊。

  未來,在我國的深遠海域,將會(hui) 出現更多更大的移動式“海上糧倉(cang)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