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三進三退護長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江蘇江陰5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王海涵)8 公裏沿江、10 公裏運河,組成江蘇江陰“一江一河”的城市生態T台,昔日汙染嚴(yan) 重、噪音轟鳴的船廠生產(chan) 岸線如今褪去工業(ye) 痕跡,煥發青春活力。
上世紀90年代,在沿江大開發的背景下,江陰市長江岸線過度使用、土地超強度開發等問題嚴(yan) 重,高峰時曾開發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長江岸線,有4條入江河道水質不能穩定達標。
生態進、生產(chan) 退,治理進、汙染退,高端進、低端退。近年來,江陰市依托濱江城市、山水交融的自然稟賦優(you) 勢,以“三進三退”的生動實踐,唱響長江大保護的“江陰之歌”。
“近年來,我們(men) 投資256億(yi) 元左右,把原來23.4公裏的生產(chan) 岸線壓縮至16.8公裏,壓縮後的岸線全部還給老百姓。”江陰文化商業(ye) 旅遊產(chan) 業(ye) 集團籌備組副組長朱貽軍(jun) 說,濱江公園建設跟錫澄運河公園建設特別注重文化的挖掘,比如漕運文化、工業(ye) 文化、生活文化等。
5月17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走進江陰市黃田港公園,感受微風習(xi) 習(xi) 、綠影婆娑的“生活秀帶”。
黃田港公園東(dong) 接韭菜港公園,西臨(lin) 澄西船廠,整個(ge) 公園劃分為(wei) 中央廣場和西側(ce) 休閑區兩(liang) 個(ge) 功能區。中央廣場區保留原有渡口候船大樓,形成獨特的港口記憶。休閑區臨(lin) 近居住社區,重點服務周邊社區居民,多樣性的開放空間及室外活動被引入公園,形成活躍的濱江運動帶。
當日,“長江美 霞客行”——江陰市“書(shu) 法進校園”研學活動在黃田港公園裏舉(ju) 行。20餘(yu) 名小學生研學啟功先生題寫(xie) 的“鵝鼻嘴公園”、沈鵬先生題寫(xie) 的“鵝洲”等書(shu) 法碑跡、聽老師講述徐霞客探尋長江源頭的故事。
江陰文化源遠流長,錫劇、二胡、書(shu) 法等是江陰的文化符號。據介紹,近年來,江陰市深入推進錫劇、二胡、書(shu) 法等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在全市幾十所學校設立“小錫班”“二胡班”和書(shu) 法基地,實現了傳(chuan) 承與(yu) 弘揚相結合、保護和轉型相結合。
如今的江陰,工業(ye) 遺存與(yu) 居民生活空間、文化空間巧妙交融,讓市民看得見曆史、留得住鄉(xiang) 愁,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