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為非遺創新發展賦能
作者:史軒(中國藝術研究院亞(ya) 太中心)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不斷探索實踐,非遺發展逐漸轉向創新融合,新信息技術的高速更迭推動非遺的保護和發展逐步進入數字化時代。借力數字化手段,當下非遺的保護和創新工作在生產(chan) 、傳(chuan) 播、經濟層麵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然而,數字化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挑戰。因此,亟須通過加大針對非遺數字化的專(zhuan) 業(ye) 性規劃和政策指導、加速拓展權威平台對接社會(hui) 資源、培養(yang) 青年綜合型人才承擔發展重任等方式,合理高效利用數字化等科技手段,賦能非遺創新性發展。
政策保障非遺創新戰略方向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需要有堅實的政策保障。政策法規為(wei) 非遺通過數字化等科技手段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宏觀的戰略方向與(yu) 法律保障。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鼓勵各締約國通過科學技術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各締約國根據教科文組織的倡議,開始注重將數字化等技術手段運用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例如,在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基金的援助下,蘇丹於(yu) 2009年啟動了民間傳(chuan) 說和傳(chuan) 統音樂(le) 檔案的數字保存項目。到2013年,已初步建立了數字數據庫,並製定了數字化檔案管理和行動計劃。其中,喀土穆大學民俗和傳(chuan) 統音樂(le) 檔案館收藏的自1963年以來收集的3000多份蘇丹傳(chuan) 統音樂(le) 的錄音和照片,已全部借助數字化手段被保存到該數據庫中。這些珍貴資料包含了蘇丹不同社區對民間傳(chuan) 說和口頭傳(chuan) 統進行研究的成果。
我國在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之初,就大力推動運用數字技術加強對非遺的確認、立檔、保存、宣傳(chuan) 等。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年,出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提出“鼓勵地方通過大眾(zhong) 傳(chuan) 媒等手段普及非遺知識,促進社會(hui) 共享”。這表明,在弘揚非遺方麵也需要數字技術的參與(yu) ,擴大非遺的傳(chuan) 播效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較早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中心,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非遺數字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的保護。2006年,建設研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據庫管理係統”。此外,為(wei) 探索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模式,還設計研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管理係統”。根據“十二五”規劃,原文化部於(yu) 2010年10月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工程”,旨在通過先進成熟的數字信息技術,使我國大量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真實、係統、全麵的記錄,更加有效地保護、傳(chuan) 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現我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針對不同類別的非遺保護,國家也作出了相應指引。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guan) 於(yu) 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的通知中指出,“探索手工技藝與(yu) 現代科技、工藝裝備的有機融合,提高材料處理水平,切實加強成果轉化”,並“鼓勵商業(ye) 網站與(yu)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網站設立網絡銷售平台,幫助推介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
人們(men) 日益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生產(chan) 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為(wei) 各領域帶來了新的生機與(yu) 活力。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進行總體(ti) 安排和部署,從(cong) 宏觀層麵持續強化對文化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在良好的政策推動下,在不斷實踐探索中,非遺對於(yu) 數字化的借力模式也發生了變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記錄、展示的輔助性工具,逐漸進化為(wei) 助力創新和發展的支撐手段與(yu) 科學動力。隨著整個(ge) 社會(hui) 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圍繞“文化數字化”的整體(ti) 戰略部署和各地助力“文化數字化”的細化配套政策將使非遺數字化創新發展步入快車道。
數字化創建非遺保護廣闊空間
數字化科技手段的出現,使非遺保護工作在記錄、展示、生產(chan) 、銷售等方麵取得了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ge) 方麵。
首先,非遺項目和其蘊含的精神價(jia) 值可以在數字化手段的加持下被更加廣泛地傳(chuan) 播,促進人們(men) 對其全麵的認知、了解。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開展的“南京傳(chuan) 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虛擬展示”項目,以“ZHI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虛擬展示平台為(wei) 基礎,對南京傳(chuan) 統手工藝非遺項目進行數字轉化及虛擬展示,對絨花、金箔、雲(yun) 錦等三項非遺工藝進行深度文化梳理。目前,僅(jin) 收集的高清大圖就多達1758張,口述史涵蓋了錄音461分鍾、視頻691條,以期通過視覺化、審美化和數字化的方式建立對非遺傳(chuan) 統工藝的當代解讀,在更大範圍內(nei) 傳(chuan) 播南京與(yu) 非遺傳(chuan) 統手工藝相關(guan) 的文化及知識。
其次,數字化等科技手段帶動了“非遺+”,傳(chuan) 承人和實踐者通過不斷地實踐與(yu) 創意,加速非遺產(chan) 品與(yu) 現代社會(hui) 審美的融合。例如,依文集團立足苗族刺繡傳(chuan) 承人和國際設計師資源,搭建了“繡娘數據庫”和“全球設計師空間”。以此為(wei) 基礎,建立了擁有1600多位設計師、8000多個(ge) 民族傳(chuan) 統紋樣的數據庫,來自全球的設計師可以通過這個(ge) 龐大的數據庫,超越時空限製與(yu) 繡娘一起合作。其中,77歲的苗族刺繡傳(chuan) 承人潘玉珍和她的繡品已經成為(wei) 國際時尚舞台的常客,為(wei) 刺繡與(yu) 全球時尚產(chan) 業(ye) 的結合帶來了機遇。
最後,數字時代推動了消費升級,從(cong) 而也為(wei) 非遺助力包容性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互聯網的普及和雲(yun) 計算、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產(chan) 業(ye) 數字化過程中的廣泛應用,使非遺發展的科技支撐發生重要改變。在數字化進程中,市場消費需求和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和重構。新消費環境追求效率,線上消費成為(wei) 新的消費方式和習(xi) 慣。根據相關(guan) 報告,近年來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節慶活動的關(guan) 注程度越來越高,各類相關(guan) 的非遺項目、非遺元素、非遺產(chan) 品成為(wei) 節慶活動消費的核心。
數字化技術正在成為(wei) 全方位展示非遺的新方法,非遺的曆史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也正在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高質量的傳(chuan) 播效果。
數字化進程中非遺創新性發展的新挑戰
盡管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為(wei) 非遺的記錄、保存、展示、生產(chan) 帶來諸多便利與(yu) 機遇,但數字化技術與(yu) 非遺創新性發展的融合仍處在初期探索階段。我們(men) 應該以時代的發展為(wei) 背景,理性地構建非遺的數字化,正確認識數字化為(wei) 非遺創新性發展帶來的挑戰與(yu) 機遇。
第一,加大針對非遺數字化的專(zhuan) 業(ye) 性規劃和政策指導。從(cong) 已發布的政策法規來看,多數政策法規集中於(yu) 非遺保護工作以及鼓勵利用科技來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實踐中針對性更加精準的製度、辦法和施行標準還有待加強。在實現非遺創新性發展的進程中,對於(yu) 數字化資源的要求也在逐漸升級,由最初的采集、保存、展示逐漸轉化為(wei) 整合、分析與(yu) 共享。因此,應盡早出台非遺專(zhuan) 業(ye) 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規劃,構建協調統一的非遺數字化轉型方法體(ti) 係和非遺數據建設與(yu) 治理標準,才能加速擴大非遺數字化資源的傳(chuan) 播與(yu) 共享,進而設定非遺數字化資源采集、展示、使用的新標準。
第二,拓展權威平台對接社會(hui) 資源。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遺關(guan) 注度的提升和非遺文化產(chan) 品消費熱潮的來臨(lin) ,針對非遺資源投入不足的壓力稍有緩解。但是,相較於(yu) 非遺在當代中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交流互鑒、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戰略要求和曆史使命,針對非遺的資源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我國非遺發展仍然缺乏社會(hui) 商業(ye) 資本的關(guan) 注與(yu) 金融支持,還主要是靠政府撥款和補貼以及傳(chuan) 承人自有資金推動運轉。因此,在全社會(hui) 加快數字化轉型、文化消費形勢變化的情況下,應根據非遺創新發展和資源布局現狀,搭建全國性、地區性非遺資源聚集平台,加強科技與(yu) 非遺資源平台、交易平台的融合,推廣區塊鏈等新興(xing) 技術在非遺創新發展和成果轉化中的應用,為(wei) 非遺鏈接社會(hui) 資源打開新通道。
第三,培養(yang) 青年綜合型人才以承擔發展重任。《中國非遺保護行業(ye) 現狀深度分析與(yu) 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共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輩大師,後繼人才培養(yang) 是非遺自身發展的重中之重。另外,目前非遺從(cong) 業(ye) 者特別是傳(chuan) 承人普遍缺乏數字科技知識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非遺利用數字化創新發展的進程。因此,需要提高對非遺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視度,增加非遺人才培養(yang) 資源投入,通過高等教育、專(zhuan) 項培訓、跨領域培養(yang) 擴大非遺教育培訓的受眾(zhong) 範圍,增加非遺人才數量,讓更多熱情高、視野廣、思維闊、技術強的綜合型青年人才加入到非遺行業(ye) 中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高校思政課也要調研驅動
- 國家文物局:2022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 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
- 【博物館·學院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物館首席專家韓國軍:飛上雲霄的中國民航夢
- 習近平同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會談
- 【博物館·學院派】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館長盧穎:高校博物館是本立體形象的教科書
- 【博物館·學院派】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田輝:繼承發展好中國服飾文化
- 【博物館·學院派】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沈睿文:中國考古的“北大模式”
- 【博物館·學院派】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藝術無所謂懂與不懂 隻有喜不喜歡
- 習近平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紮帕羅夫會談
- 中國-中亞峰會丨這五國元首,已抵達西安與會